【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更三高考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下册历史考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下册历史考试题(一)
一、单选题:共25题1.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
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人的姓氏观念。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以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姓基本上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依据,可见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受到家族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故选D。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合作的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君权的滥用,起到节制和约束君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分别具有决策、审议的职能,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3.《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材料反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选拔了一批官僚精英分子;尽管他们仅占整个官僚集团的少数,但与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部分官僚,都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种现象说明了科举考试以才学为依据,其实行有利于人才选拔,故选D。隋文帝时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科举制,故A错误;B项所述明显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明朝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及考试范围,故C错误。
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根据题干信息“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
5.“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独立自治B.小国寡民C.封闭保守D.彼此隔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希腊城邦特点。根据题干信息“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可知,希腊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故本题选B。
6.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数千群众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审查执政官的行为,宣召伯利克里解释其行为,不仅处死了苏格拉底,更处死了在阿吉纽西海战中打了大胜仗的六个将军。这反映了
A.古希腊缺乏法制传统B.公民道德素质的下降
C.直接民主会损害自由D.雅典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根据题干信息“当时的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但也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可知,雅典公民广泛参与城邦事务,享有充分的民主。但这种民主有时也会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难以保障自由。故本题选C。
7.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B.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
C.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D.借助频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上述法律的制定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的秩序,且公元前4、5世纪,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C符合题意,排除D。法律体系完善是在帝国时期,排除A项;罗马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贵族的利益,排除B。
8.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材料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反映了议会通过立法对王权的进一步限制,可见此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国王独断专行,故选A。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1721年沃尔波尔执政时期,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故C错误。
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段文字反映出
A.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C.三权分立的原则D.共和政体的实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同时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上体现了联邦制的原则,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选B。美国两党制即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制衡,共和政体即总统及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依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体现了行政权的作用;同时规定两院如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即突出议会立法权的作用;上述规定说明了行政权与立法权的相互制约,故选D。A、C两项均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B项所述明显不符合史实。
11.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敦促洋人谨守合法贸易,主动上缴鸦片。在遭到外国商人拒绝后,他宣布全面断绝对外通商,封锁烟馆,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鸦片。林则徐采取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主要是为了
A.树立平等交往的形象B.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C.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D.应对敌强我弱的态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信息“主动上缴鸦片”、“直至外国人答应交出鸦片”可以看出,林则徐不管是“礼”还是“兵”目的都是禁绝鸦片。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C项。
12.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为近代化,故不选B;C说法本身不正确;天国的核心问题为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故不选D。本题答案为A。
13.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故D正确;由“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可知导致条约签订的战争中,列强数量较多,排除A;由“从沿海前往首都”可知导致条约签订的战争中列强到达了北京,可以排除B;由“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排除C。
14.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和革命党人的反清思想,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剪辫蓄发”“剪辫易服”实际上是反对清朝统治的体现,故本题选B项。
15.“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分析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斯主义、宣传十月革命成为主流,D项符合题意。
16.“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启蒙思想家B.自由主义者C.空想社会主义者D.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由材料“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可知这些思想家着力于对未来社会所作的美妙设想;由“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可知,他们没有提出未来模范社会取代现存社会的具体方式,仅仅依靠资本家或富裕者大发慈悲地给予资助;据上可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只是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方式完成社会转变,“他们”是指空想社会主义者,故选C。A、B、D三项中思想家的主张和特征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7.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信息“革命”“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等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起义前夕,即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所以答案是C项。
1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点是
A.都是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B.都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
C.都是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D.共产党都放弃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结合所学可知,*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党外合作为方式,故A错误;两者均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第二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故B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斗争目标,故C错误;*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战时期中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故D错误。故选B。
1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及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可知,“新气象”指国共两党合作,全国性抗战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1938年10月之后,故B项错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没有扭转过战局,故C项错误。
20.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
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D.文化*中制度破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材料中毛泽东提出人民政协的性质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只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毛泽东作出题干材料中的论述时,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已结束,其背景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故选B。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共同筹建新中国,新政协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A、C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文化*发生在毛泽东作出上述论述之后,故D错误。
21.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建设,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直接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应该是根本大法确立的,排除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作为临时宪法的地位,故选择C。
22.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材料体现的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改革,既不是选举人大代表,也不是选举政协委员,更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无关,故A、B、D三项错误。“海选”的方式使每个村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属于基层民主选举的范畴
,故C项正确。
2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
A.构想正式提出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宪法保证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材料中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可见“一国两制”方针有了宪法保证,故选C。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A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成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故B错误;香港问题的解决及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践的标志,故D错误。
24.“从1950年开始,苏联给中国大概40亿美元的信贷,包括291个工业项目……俄国提供了中国所有的喷气式飞机,大多数军事设施,即使现在中国购买的几乎所有的航空燃油都是从苏联通过铁路运来的。”这主要由于新中国当时
A.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原有外交关系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奉行结盟苏联的“一边倒”战略D.重返联合国提高了自身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由题干可知,从1950年开始,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奉行结盟苏联的“一边倒”战略。故本题选C。A、B说法与题干现象无直接关系,故不选;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故不选D。
25.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也是劳而无功的”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是单极和多级的结合,A项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共3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有过三次*,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通过纵观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化的过程,地方政府层级的结构,其创设和变迁,首先要服从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古人曾用内外轻重之说来进行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次*”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第一次*”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进行了什么改革?并简要说明这次改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共同目的。
【答案】(1)革命:第一次:秦朝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次: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第三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
改革:结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2)特点:县级政区变化最小,是历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
(3)目的: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维护皇权统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至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第(1)问,依据对材料中“三次革命”的时间、重大变化及内容信息的分析理解,概括指出“三次革命”各自的重大事件及政治或制度成果;根据材料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加强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此时期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废分封、行郡县的改革措施;进而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新旧制度对比的角度分析说明郡县制改革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表格中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机构及层级变化,从朝代变化和具体地方机构内容的维度分析上述变化的趋势及突出的内容,据此概括总结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
第(3)问,根据材料“服从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共同目的。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
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这一观点。(评述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
合。)
【答案】(1)概述: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
示例一: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
示例二:这个观点不符合史实。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加速了秦朝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特点及影响。
第(1)问,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秦始皇在不同地段的修筑中不同状况,如修旧城、筑新城及建筑材料等信息的理解,分析概括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中因地制宜的做法,包括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第(2)问,由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分析解读,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主要背景;根据审题明确“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的具体含义,即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同时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结合秦朝*的相关知识,分析评述上述观点,如持肯定说,从秦朝长城加强边防及滥用民力导致秦朝的灭亡分析;否定说,则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及秦朝*加速秦朝灭亡论证。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摘自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摘自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认为应该要预防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
【答案】(1)问题:贫富悬殊,阶级分化和对立,社会矛盾加剧。
(2)活动: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
评价: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1)问,依据材料“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分析概括孙中山所认为应预防的具体社会问题。
第(2)问,依据材料一的出处及材料二信息的分析概括孙中山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综合两则材料的时代背景及对孙中山具体活动的认识理解,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孙中山上述认识和活动。
高二下册历史考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
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负责监督其他官员的官员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5.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B.从商容易致富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6.“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7.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胡饼、烧烤等胡食流行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10.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11.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民所有
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使用权,可以将之转让和买卖
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12.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征是()
A.经济得到发展,与内地经济交往频繁
B.魏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C.已经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严重
D.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式与中原无异
13.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上述材料表明()
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B.辰韩是当时秦朝领土的一部分
C.秦朝语言中有些外来词汇D.辰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4.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对这一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荒荒地被大量开垦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诸侯国的兼并战争④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16.城市离不开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与人、人与城市、设计与生活的和谐历来是城市建设的理念。汉献帝时打算修建长安城,计算土方可采用哪本书介绍的方法()
A.《九章算术》B.《黄帝内经》C.《太平经》D.《量经》
17.国产网游《变仙》采用儒、佛、道作为游戏中的三种职业,让玩家在游乐中体验到中华历史文化的优秀与浓厚。在魏晋南北朝景区玩家可体验到的文明成果有()
①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②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③阅读《伤寒杂病论》④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有一本书中描写桂林漓江的奇峰群“青莲出水”;阳朔周围则是“碧莲玉笋世界”,“山复峥峥,骨立石皆廉利侔刀戟”。并给这些地貌专门命名“石峰”“石桥”“环洼”之类名称。这本书的作者是()
A.裴秀B.郦道元C.徐弘祖D.桑钦
19.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下联是“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该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B.老子C.庄子D.韩非子
2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1.体现孔子思想保守一面的是()。
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D.“当仁不让于师”
22.“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上文作者是站在哪一派思想学说的立场上()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23.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仁者爱人”B.统治者不要过度压迫人民,要爱惜民力
C.目的是要实现“天下大同”D.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4.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在朝做官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宣传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拥护
2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26.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7.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实行连坐法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2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0.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3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ks5u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
3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37.“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B.尊法抑儒C.儒法并用D.外儒内法
38.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3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4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41题10分,42题12分,43题18分,共计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ks5u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4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10分)ks5u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2分)
43.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学者普林尼(公元23~79年)的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张岂之等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在14世纪的欧洲游记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大量印制天主教会的宗教宣传品以及民间的纸牌。到15世纪欧洲有了活字印刷术。
——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博物志》中“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所走的路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分析其形成的条件。(6分)
(2)我国史书是如何记载材料二“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的?(4分)
(3)归纳材料一、二中中欧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