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关于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讲好脱贫攻坚一路生动故事,写好“脱贫史”。我们正在走的是“前无古人”的全面小康路,“打”的是人类减贫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将超过70%。下面是范文频道小编为您推荐的关于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900字 篇1

去年,《人民日报》刊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政策解读·聚焦中央一号文件①)》深度解析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文件精神,详细回答了现阶段扶贫工作从何处发力、收官之年如何圆满收官、脱贫攻坚政策总体走势等关键性问题。收官在即,待到丹桂飘香时,驻村扶贫“合格卷”该长什么样儿?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达标,拿全“基础分”。20x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20xx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判定贫困户是否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标准、最低标准、必答选项,拿不到“满分”就是不合格。作为“合格卷”,必然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充盈,肚子能吃饱,身子能穿暖,吃穿有富裕;现行脱贫标准和程序下全面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指标持续达标,相关佐证印证资料齐全、完整、可追溯,群众认可度高;脱贫成果经得起各级检查、群众质疑,受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

特殊困难户政策兜底要兜住,解决“老病根”。综合各方面信息,贫困群众安全住房、义务教育已经得到很好保障,基本医疗问题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特殊贫困群体,要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对于那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不让他们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作为“合格卷”,应该是贫困群众都能看得起病、住得起院、吃得起药,力争先看病后“掏钱”或“不掏钱”,残疾等特困户纯收入稳定达到或超过现行脱贫标准;看病分级分类诊疗、费用分层分类“兜底”政策体系有效运转,除开就医支出,群众收入能稳定在现行“脱贫线”之上;凭自身收入难以达到“脱贫线”以上生活标准的,都能享受到社保政策“兜底”,应兜尽兜、应补尽补。

返贫致贫风险逐一对账销号,实现“真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一号文件强调,“各地要对已脱贫人口开展全面排查,认真查找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以往扶贫工作中,摸索形成的“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四季攻坚重点、“大走访、大排查,补短板、强弱项,大整改、大提升”工作方法等,对推动扶贫攻坚、检验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是值得推广、延用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合格卷”,开展整村人口普查、落实已脱贫人口排查,查找返贫风险点,台账管理、对账销号,提早制定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是应有之意;锁定致贫“高危”人群,采取各种措施,动员社会力量,解决他们实际困难,阻断其致贫路径亦是应有之意。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收到一定冲击,在产业和就业扶贫方面应提早谋划。

吃住在村啃脱贫“硬骨头”,坚持“驻村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们住的怎么样、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哪户生产有困难、哪户就业受影响、哪户临时需帮助,就医费用报销落实没、临时救助到了没、帮扶措施见效没……这些都需要驻村干部待在村里才能及时掌握、及时回应、及时解决。生活贫困往往和思想保守僵化交织在一起,思想上的“贫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问题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朝夕相处才能拉近与村民“心理距离”,他们才愿意说出埋藏心里的“秘密”,扶贫才能逐步祛除他们心里的“贫困执念”,带领他们移风易俗走向新生活,物资思想共同迈入“小康门”。作为“合格卷”,驻村工作队应坚守扶贫岗位,与村民们在一起,和他们真心交朋友,当好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需求之间的“纽带”,既完成上级交办的脱贫任务,又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朴素”追求。

讲好脱贫攻坚一路生动故事,写好“脱贫史”。我们正在走的是“前无古人”的全面小康路,“打”的是人类减贫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将超过70%。这一路走来,必然有许多历史性时刻值得铭记,无数扶贫“志士”前赴后继感人事迹值得抒写,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接续奋斗摆脱贫困的精神值得弘扬……这些都值得去发掘、去总结,去书写、去礼赞,去记录、传后世。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总结好脱贫成果,宣传好脱贫典型,用客观事实、鲜活案例讲好中国减贫生动故事,展示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是“卷中题、题中意”,作为“合格卷”,应对“题中意”积极回应。驻村工作队是脱贫攻坚直接参与者、历史书写者、成果见证人,是最有资格、也是最能讲好中国减贫故事的群体。

收官不是结束,一号文件明确:脱贫攻坚政策支持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研究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顶层设计,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作为“合格卷”,驻村工作队应总结脱贫经验做法,为转战乡村振兴“战场”积蓄力量,积极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同步做好前瞻性、基础性、铺垫性工作。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900字 篇2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就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解决“三农”顽疾的决心。迈入新阶段,奋进“十四五”,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乡村振兴新篇章是时代之需,是谋百姓之福。

20xx年底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在现行标准下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脱贫攻坚本质是一脉相承,归根结底是筑牢农村根基,避免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一边轻一边重”。

要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脱贫、振兴都有内在的逻辑,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就需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既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前瞻谋划未来五年甚至到2035年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产业规划,引进先进技术,解决群众就业,提升幸福感,也要准确把握当下“后脱贫”时代文章,防止脱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教返贫、致贫。

要化解“强长”和“补短”的矛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区域性极强,不同的区域面临不同的问题,也有着不一样的优势。迈入乡村振兴,不能搞“大锅饭”“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综合梳理振兴的思路、方式、路径以及预期成效,利用村域产业、旅游等基础条件,将“长处”发挥到极致,同时,将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短板尽快补齐。

要解决“重点”和“痛点”的问题。乡村振兴,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容易忽略群众生活感受。以往住的地方破了点、吃的差了点,但是一家子其乐融融。现在虽然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更好了,但是一家子却忙于工作而没有了以前的乐趣。事实上,两者并不冲突,要解决好“重点”和“痛点”问题,既要加速项目、产业发展,也要注重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百姓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新感觉,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蓝图已铺就,剩下的就是落实。全面实行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奋斗,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900字 篇3

20xx年是收官之年,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为做好20xx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坚决夺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胜利擘画了蓝图、规划了前进路线。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20xx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表脱贫攻坚硬指标,全党务必深刻认识做好20xx年“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确保收官目标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挥动“脱贫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集中精力真正拔除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扶贫工作。截至20xx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500多万,平均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770个贫困县已经或拟摘帽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20xx年,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强化党建引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啃下最硬的致贫骨头。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深化扶志扶智,让真脱贫、脱真贫的成效落实到人,落脚于长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做好“三农”工作为抓手,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让致富活水涌流。

耕好“小康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理,从农村实际出发,把“三农”短板一项一项补齐。让“三农”更好走出去。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四好农村路”和网络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厚积“三农”发展的强劲动力。让“三农”更好引进来。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厕所革命和村民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构建优质发展环境。让“三农”更加强起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等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让城乡发展更平衡、农村发展更充分。

播种“新希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用奋斗浇灌幸福果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划重点、提要求、明任务,是乡村振兴战略强力实施的重大机遇期和最好发展期,必须牢牢把握,乘势而上。农业强,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优先保障“三农”投入、解决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农村美,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留住乡愁和绿水青山,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农民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和稳定农民工就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追梦奋斗中实现美好生活向往。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在温暖美好的春天,和亿万农民一起向着圆满收官奔跑追梦。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900字 篇4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1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所热切盼望的,因为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在新的一年里给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如期脱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至于精准识别,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扶贫措施”上力求精准。一号文件中强调的“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就是要求“瞄准”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比如,目前为止还存在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就要尽快实施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对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瞄准”“射击”,最后的“堡垒”才能被攻克。

如期脱贫,力量要壮大。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唯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扶贫队伍,才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扶贫队伍。从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大了。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力量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

如期脱贫,体制要保障。扶贫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坚决杜绝“被脱贫”,特别是攻坚拔寨期间的“被脱贫”。这就要求,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教育、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保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要全部纳入体制保障中国。唯有把体制保障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唯有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对标”,精准“补短”,在“实干”中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一号文件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激励与鞭策,唯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壮大力量、保障体制,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透过这沉甸甸的一号文件,眼前展开的是全面小康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900字 篇5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时间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核心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组织工作。“组织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今年的两个目标,一个是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是决胜脱贫攻坚战。“党的决策,就是组织工作的方向。”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时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初心,不辱使命”,组织干部既要勇于投身战疫一线,又要引导党员干部奋勇向前,在疫情面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工干部要会“喝”,给先进喝彩,给后进喝斥,给自己喝水。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组工干部要学会给先进喝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员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防疫一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尽职尽责,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疫要求,深入一线,做实做细,从疫情防控,到组织复工生产,件件都有着落,有承诺。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对于那些冲锋在前,逆行在路上的防疫英雄,组工干部要及时发现、宣传,为“干事者”喝彩。党员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后备人才,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让优秀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党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担当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上海市组织部门联合社区公益行动开展联防联控工作,涌现出了众多网红级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宣传,并将个人事迹归档保存。既是对人才的激励,又是给人才的培养。很有现实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基层人才成长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

“红红脸,出出汗。”组工干部要学会给后进“喝斥”。对人才培养和造就,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群众的声音,对人才培养,群众最有发言权。疫情就是敌情,防疫就是战斗。在防控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倘若降低要求,放松警惕,丧失斗志,没有勇气,那一定会成为懦夫和耻辱。在疫情防控面前,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党员带头遵守防控原则和法律法规,努力成为基层铜墙铁壁的一砖一瓦。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奉献青春活力和为民激情。组工干部要学会到疫情控制一线,对那些站在“后面”喊、不在前线干,站在边上看、不在前头干的党员干部,都要“扯扯袖子”,提提醒;甚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有喝斥声。叫停“形式主义”,是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疫情防控的成效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检验。通过叫停方式,让那些热衷“面子”,却没有“里子”;热衷“喊”,却没有“干”的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既是对人才的保护,又是对人才的警示教育。批评教育,是让人才有更好的成长选择,让人才有更安全的培养环境。北京市朝阳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让组工干部沉下去,对那些“面子”强,里子弱的干部,给予喝斥,叫停。让更多干事创业的好党员好干部,脱颖而出。

“之善若水。”组工干部要学会给自己“喝水”。组工干部是党建工作的核心成员。讲政治、讲正气,是组工干部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不忘服务党员的初心,牢记引领党建的使命。组工干部要多给自己“喝水”。意识到自己知识欠缺,就给自己补充“知识水”;意识到自己“能力弱”,就给自己补充“能力水”;“意识到“心理压力”,就给自己补充“心理健康”。等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守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这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责任。疫情面前,人人有责。宅在家,不慌乱;站在岗,不添乱。牢固树立安全健康意识,以“两个维护”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群策群力,联防联控,一定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组工干部要学会尊重事实,认认真真做好岗位工作,尽心尽责提高服务水平。让自己成为敢检视不足、对标责任、补充短板的“组工人”。天津市组织部门制定了疫情防控中干部预警机制,确保组工干部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活力,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强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组工精神。

能喝的组工干部,宁静致远。但愿每个组工干部都能成为新时代党的事业健康发展新动能。

来源:学习资料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2年表演专业成绩查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2年表演专业成绩查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2年表演专业成绩查询

德强高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验收考试高三学年语文试题及答案

德强高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验收考试高三学年语文试题及答案

德强高中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验收考试,高三学年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及答案

大庆市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及答案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全科答案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全科答案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全科答案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英语试题及答案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英语试题及答案

2022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英语试题及答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章程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章程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2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章程

天津城建大学2022年设计学类专业招生简章

天津城建大学2022年设计学类专业招生简章

天津城建大学2022年设计学类专业招生简章

not only but also的同义词

not only but also的同义词 释义1:和…一样 as well as,both...and 同义词辨析 as well as 也,不仅 可以表示“不但……而且”“既是……也是”“而且”“还”。 both...and和...一样 一般单独修饰

not only but also的同义词
新高考-学习资料-范文大全-关于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