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策 背 景

●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2020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6所试点高校首次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启动“强基计划”首届招生工作。

●2021年4月,36所试点高校分别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第二届招生工作正式启动。

日前,36所高校向社会公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今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二年。对于许多人来说,“强基计划”还是一个陌生事物。我在走访中学时发现,不少中学校长和教师不知道“强基计划”涉及哪些学科,还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强基计划”是一条上名校的“捷径”,更多的考生和家长则不了解相关政策,不知道该不该报“强基计划”。这些情况表明,正确理解“强基计划”,是国家政策落地和个人做出科学选择的重要前提。

强基计划意味着什么?强基计划有必要参加吗?

科技竞争,从人才的源头抓起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就是俗称的“强基计划”。

出台“强基计划”,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第一,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20年代,持续了30余年的“超级全球化”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视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认知,从各方面调整我们的战略和部署,特别是要坚持自力更生,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摊牌”做好准备。

第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全球化时代,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思维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我们没有的东西,通过买或者租的方式获得比自己研发更省钱、省事、见效快。这样考虑问题也不能说完全不对,至少从成本方面看有一定道理。但是近年来我们遭遇了多起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受制于人的事件,特别是在高精尖的芯片制造等领域,一度濒临失控的中美贸易战使这一状态显性化。一旦中美之间由合作转向对抗,关键技术就变成了制约对手的“武器”。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能放弃幻想,自力更生,才能改变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第三,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这是上述两点的自然推论。在全球化逆转的国际大背景下,为了在关键技术上不再处于被“卡脖子”的被动状态,我们必须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由此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基础学科是所有技术产生的源头和土壤。但是由于基础学科投入大、见效慢,导致很多人不重视。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学科研究的确不是人人都想参与且都能参与的,它只属于少数热爱科学、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超过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的人,政府的教育与科学相关部门,需要做的就是建立有效的制度,把具备这样特质的人选出来、培养出来。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不能光靠激动人心的口号,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需要对科学和科学家给予充分的尊重、信任、信心和耐心。今天的外部环境迫使我们必须耐下性子,尊重科学规律,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就是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人才“选拔+培养”的贯通机制

重视和加强基础学科需要增加投入。资源投入到哪里,如何投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不太擅长资源的合理配置,我们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国外昂贵的机器设备,这对于某些应用工程技术学科来说也许适用,但对于很多基础学科来说,实际上造成了巨大浪费。现在我们吸取教训,下决心把资源投入到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上,努力夯实基础学科的人才基础。

人是基础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创造力、思想性和对事物的非凡洞察力,是无可替代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本。为了实现基础学科的发展,首要的是吸引足够多的优秀的年轻人投身于基础学科。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许多学生从经济收入等角度出发,不愿意学习基础学科,导致基础学科发展缓慢,并最终对技术及应用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国家战略往往就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我们常说,要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难道仅仅是英雄主义的召唤吗?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徐光宪先生曾四次改变科研方向,每一次都是为了顺应国家战略需求。他在为国家奉献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战略所在,往往蕴含着巨大的需求,同时也是资源汇聚之地,机会就诞生在这些领域之中。小米创始人雷军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争议之语:“处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话虽然极端了些,但也有一些道理。国家战略就是“风口”,年轻人应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展身手,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吸引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基础学科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为他们的后续培养保驾护航。“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一个人才选拔计划,更是一个“人才选拔+人才培养”的贯通计划,并以此统筹教育领域的多项改革举措。

此前,很多“双一流”高校设立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但是原有计划只是在学生入学之后培养方面的安排,并没有把人才选拔环节纳入进来,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现在,从高校招生入手,把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发展,在制度层面建立起一整套前后贯通的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强基计划意味着什么?强基计划有必要参加吗?

学生应积极报名,借“强基”强自身发展之基

更准确地说,“强基计划”是中国当代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政策角度看,这个计划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它与高考的联系更紧密。通过高考成绩占总成绩的85%这个清晰的界定,“强基计划”再次明确和强调了高考在考试招生制度中的核心地位。高校的任何选拔录取工作都必须在高考这个大框架下进行,不能脱离这个基本框架自行其是。

二是强调高校的选拔自主性。高校可以而且应当在总成绩的15%的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人才选拔培养理念和特色。特别是对于审辩式思维、创新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这一部分。根据我们的研究,对于入围“强基计划”的学生而言,15%的权重是可以对录取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是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强基计划”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特点,探索多维考试评价方式,不搞一刀切,为最终实现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这既是新高考改革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破“五唯”的具体体现。

国际形势、关键技术、基础学科、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以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这些从表面上看似关系不大的要素之间,其实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透过“强基计划”,考生和家长要在这些要素与自身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些都和你们当下的选择及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回到本文开始提到的考生和家长的困惑,我的建议是,要在正确理解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报名。一方面,能够列入“强基计划”的都是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而且在学生入校后的培养上有专门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进入这些专业学习,机会难得;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本科教育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学科的“基础”,对于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无可估量的价值。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1日第9版

作者:秦春华

来源:2022高考信息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感恩教育观看精选优秀心得范文6篇

感恩教育观看精选优秀心得范文6篇

感恩教育,心得,范文"

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心得体会例文5篇汇总

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心得体会例文5篇汇总

学校,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2022冬残奥中国队创造历史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2022冬残奥中国队创造历史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冬残奥,中国队,心得体会"

2022年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3篇

2022年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3篇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2022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优秀范文5篇

2022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及感悟精选优秀范文5篇

劳模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看心得通用范文6篇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看心得通用范文6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

2022吉林疫情感悟与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2022吉林疫情感悟与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吉林疫情,心得体会,范文"

2022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范文5篇

2022年教师师德师风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精选范文5篇

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苏炳添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022精选范文三篇

感动中国苏炳添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022精选范文三篇

感动中国,心得体会,范文"

精选清明节个人心得体会5篇范文

精选清明节个人心得体会5篇范文

清明节,心得体会,传统节日"
新高考-2022高考信息-2022高考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意味着什么?强基计划有必要参加吗?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