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学院

一、基本情况

地球科学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优势最明显、特色最鲜明的学院之一。下设基础地质教学部、地质系、城乡规划系、采矿工程系、旅游地学系5个教学系部;拥有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采矿工程、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与国防重点建设专业;地球化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国防重点专业和江西省特色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已建立完整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办学体系,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城乡规划、资源与环境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023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48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42人,其中专职教师211人。拥有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5人,教授29人、副教授32人;拥有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青年井冈学者8人;多人担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委员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副主编、编委。拥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江西省教学团队和“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研究”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等。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学院拥有的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铀矿地质培训中心、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学院除设有基础地质、构造地质、矿床地质、遥感地质、岩矿鉴定、土地规划与评价、采矿工程等教学实验室外,还先后建成了浙江杭州、浙江江山、江西相山、江西龙虎山、江西庐山、江西赣州、广东丹霞山、湖南郴州等17个野外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及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内蒙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等一批“产-学-研-用”实习基地。

学院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方向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同时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大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学院近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青年教师获全国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首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主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批省级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和“十四五”规划课题各1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6项;4门课程获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获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门课程防疫期间省级线上教学优质课程。

学院把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学生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中参加科研工作的人数占85%以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比例达100%,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数学建模、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城乡规划和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本科生8人次荣获团中央授予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江西省授予的“大学生自强之星”、“江西省最美大学生”、“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院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在3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各届毕业生已在国防科技、资源能源、核电产业、矿业冶金、水利水电、国土空间、城建规划、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行业所涉及的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和完成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优秀青年基金、重点基金、联合(重点)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300多项。在铀(多金属)成矿理论、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资源勘查开发与综合利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丹霞地貌与旅游开发、遥感与信息系统及应用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近5年,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同时获得了国家地调项目、国防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支持,科研到账经费15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类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210多篇,出版专著23部。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近5年,我院选派了50多名骨干教师赴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捷克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邀请国内外地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学院研究生导师、博士开展系列学术讲座100余场;同时,积极组织与参加学术会议,主(承)办国际与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次,包括“第八届成矿理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预测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全国放射性勘查计量与测量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anium Geolog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ICGITA 2019)”等。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0余人次,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0余人次。

五、专业介绍

1.地质类(0814)

(1)资源勘查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优势最突出、特色最鲜明的专业,其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放射性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1982年更名为铀矿地质勘查专业,1994年更名为地质矿产勘查专业,1998年更名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2年列为国家国防重点专业,2004年列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2007年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建设专业、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具博士学位44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9人,已形成一支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4人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拥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以及“核资源勘查与方法”省级科研团队。

专业特色:以铀资源勘查领域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是本专业特色,已培养一大批服务国家国防和核工业的特色专业技术人才。特色课程有铀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铀矿地质野外教学实践基地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和三等奖8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军工项目等10余项。培养了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勘查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资源调查与勘探方法,能运用现代地质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固体矿产资源、铀矿地质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

(2)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全国首个“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是我校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创建的新工科专业,2017年开始依托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该方向本科生,2019年申报为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专业代码081405T,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教高函〔2020〕2号)。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5人。拥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既保留了地质学、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基础课程,又突出旅游地学特色,强调旅游地学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培养具有扎实的地学(包括地质学和地理学)、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地学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公园规划与开发、旅游策划、景区规划设计、旅游管理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建立了以龙虎山、庐山、梅岭、丹霞山、杭州、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旅游地学实习基地,开展系列教学工作和研究,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建设了系列校级地学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和地方委托项目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市厅级奖励多项,发表相关教学与科研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多部。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协助龙虎山—龟峰等地质遗迹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主持申报并获批了中国地质学会首批地质文化村“宁都大洲塘地质文化村”和中国地质学会首批地质研学旅游路线“龙虎山丹霞地貌探秘”。建立了系列与旅游地学相关的研究平台,如地貌景观与旅游开发研究所、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院、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室)、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质学、地理学、旅游管理和旅游地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旅游局等从事旅游地学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旅游策划、旅游管理以及导游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旅游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2.地质学类(0709)

(1)地球化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为发展新中国铀矿地质勘探服务而设立的岩石矿物专业,文革期间停招,1978年恢复岩石矿物专业招生,2004年更名为地球化学专业。2008年获评江西省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3人,具博士学位4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队伍中5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

专业特色:以铀矿地球化学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是本专业的特色,已培养一大批服务国家国防和核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特色课程有《铀资源地质学》、《(铀)资源勘查学》、江西相山铀矿地质实习及内蒙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广东下庄花岗岩型铀矿等铀矿基地的生产实习。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中国地调局矿产资源调查等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先后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团队各1个,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21人;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平台齐全,经过60多年的办学积淀,已成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列地学类专业第一名。获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出版教材3部,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单项奖励8项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勘查地球化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国防科技、国土资源、石油冶金、环境保护、核电产业等企、事业单位,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率在35%以上,考入大学包括中科院各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国家海洋局等重点院校和研究院所。

(2)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依托核地学优势学科,并融合大数据、信息科学等学科而创办一门新兴的交叉专业,其前身是2002年创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0人,具博士学位3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人。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地球系统科学、空间信息科学(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交叉为特色,通过地球科学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获取有关固体地球的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开展地学海量数据分析、融合与时空建模等,以揭示和探索地理空间对象复杂特征和地球系统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解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地球深部结构与深部资源等关键领域的重大基础问题。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立足江西省,面向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国土规划等行业培养能够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优势: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平台齐全,拥有省级教学、科研团队,以及江西省数字国土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师获全国大学地矿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本科生获教育部地矿类教指委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奖励30余项。

就业前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数字地球和“玻璃地球”理念的提出,地球科学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随着地球科学信息化进程发展起来的,是地球科学新的生长点,是一门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资源勘查和管理、地质灾害预防与预报、地质环境研究、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肩负着为上述行业相关部门输送具备宽厚地球科学专业知识和扎实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复合型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重任。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矿产勘探开发、地球探测、地质灾害预防、国土资源管理、重大工程建设等行业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就业前景广阔。

3.城乡规划【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方向),2014年开始一本招生,学制五年。2018年获城乡规划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6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注册城市规划师2人。

专业特色:专业依托我校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壮大起来,紧跟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在地理科学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城乡规划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建设有庐山建筑与徒手画实习基地、杭州市城乡规划认知实习基地、梅岭综合实习基地、江山乡村规划综合技能训练基地,与省内外十多个城乡规划行业的资质单位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并和多个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房地产策划、土地估价单位有合作关系。

专业优势: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市体检等众多地方委托项目。

就业前景: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具备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城乡规划师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国土空间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土地规划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以及投资与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城乡规划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可在自然资源局、城建、城市管理等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工作。

4.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旅游地学方向)

办学历史: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源于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1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将其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2017年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旅游地学方向本科生。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硕士学位1人,硕士生导师15人。拥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建了东华理工大学“地理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地理学课程基础上,增加了部分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地学等特色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础,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从事基础地学研究、生态修复、环境评价等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专业优势:专业拥有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地质博物馆等平台,成立自然保护地规划研究院、国土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中心、江西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专业委员会等,建有江西龙虎山、庐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山等野外实习基地。专业教学改革4次获得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和地方委托项目多项,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等教学与科研工作,还能在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门等单位从事资源调查、分析、评价、开发以及生态修复、环境分析等相关工作,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成立的物探系,是学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地球物理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学院始终坚持“求真求实、开拓创新”育人理念,厚植“核军工”特色文化,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8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聘外籍教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5人,江西省首届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江西省名师工作室1个,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学院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等称号。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数十项。

国家一流专业特色鲜明。学院开设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4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1个,国防特色专业2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

学科平台优势突出。学院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初中教育基地,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等教学科研平台,并与5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基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江西省一流高峰学科,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方向)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方向)、电子信息(仪器与仪表工程方向)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屡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互联网+,国际地球物理挑战杯等学科专业竞赛奖项,以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江西省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已为国家输送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企业高管、行业精英在内的高级专门人才近万名,毕业生主要在资源能源、城市地下空间、自然灾害、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工业检测等行业就业,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考研录取率近40%。

1.勘查技术与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企事业特聘兼职教师26人;江西省金牌教师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0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名师工作室、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教师团队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

专业特色:勘查技术与工程作为1956年建校首批设立专业之一,2017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利用物理原理,采用现代探测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给地球做“CT”,探寻地球奥秘,是集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国家级新工科专业,培养服务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专业优势: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2022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列地矿类专业第一,具有博士点、硕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格;是教育部及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和国防特色专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30余项;学生获美国SEG挑战杯、全国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国家级奖项40余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1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等共50余家。

就业前景: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过95%,其中考研录取率超过40%;可在国防工业、自然资源、信息技术、城市规划、环保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企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及一流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2.地球物理学类【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3人,另特聘企业兼职教师14人。拥有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12人。拥有自然资源部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科技创新团队,地球物理学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等,教师团队荣膺“全国工人先锋号”。

专业特色: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包括地球物理学和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

地球物理学是以数学物理方法“透视地球”,集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地球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专业,主要培养矿产资源探测、新能源勘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检测与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该专业建于1956年,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与特色专业。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是以“把脉地球,科学防治灾害”为主要目标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发展规划等战略,满足国家、地方和行业对防灾减灾管理与技术人才需求,形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方法融入防灾减灾全过程的专业特色。

专业优势:地球物理学专业在2022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列地球科学类专业第一名。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江西省首个防灾减灾类新工科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励30余项;学生曾获“创新杯”和“东方杯”全国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等国家级奖项50余项。专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教学和科研平台。本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就业前景: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均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气象局、地震局、应急管理局、国土局、市政管理局、地质调查局、地矿系统、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行业等。考研录取率在40%以上,被国内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和中国科学院相关专业研究所录取,也可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3.测控技术与仪器【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海外经历或博士后经历者6人。互联网+、挑战杯、青春创客等国家级知名指导老师4人,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拥有教育部“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教师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及科研团队及江西省名师工作室。

专业特色: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型新工科专业。专业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对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智能仪器与核地学仪器、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特色。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和服务“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特色优势科研平台,在智能仪器、VR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智慧农业等方面优势明显,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获得过“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蓝桥杯”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在北上广深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中城市的泛IT行业就业,包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华为、奇虎36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比亚迪、格力)、核电行业(如中广核)等从事仪器仪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5%,考研录取率超过30%,大批学生考取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以电子信息与仪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等领域见长的著名高校。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1.基本情况

2001年,东华理工大学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基础上,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我国核专业招生较早的高校之一。2005年学校成立核工程技术学院,2006年开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2007年开设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2012年更名为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2016年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前,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和核工程技术实验实习中心,并设有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科研机构。

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江西省一流专业、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国防紧缺专业。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示范性硕士点和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在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放射化学5个学科方向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遴选为“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学院同时培养能源动力(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3.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团队与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6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8人,在读博士5人。师资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引领核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青年博士在核学科专业领域成绩显著。学院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1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骨干专家1人,江西省科技协会常委1人,江西省赣鄱人才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计划1人,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2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工程类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制定以及工程认证专业补充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学院拥有江西省核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其他单位共享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拥有“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核能与核技术”江西省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核技术与核化学”江西高校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主持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项目、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核电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重要科研项目。“工业CT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国家首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江西省首个),同时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核辐射测量原理”、“核能与工程技术概论”、“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与核仪器”、“核反应堆安全”等专业课程为江西省精品视频课程或一流本科课程。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含一等奖5项)。

5.人才培养

学院按照核工程类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有国际视野的交流与沟通、多学科交叉渗透、能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核专业人才。除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外,学院还设有“核学科专业奖学金”、“怡星成才奖学金”激励学子刻苦学习。近五年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继续深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生优秀的专业素养所形成的良好口碑,使他们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其中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核集团技术能手”等。

二、专业介绍

(一)核工程类(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与在读博士36人,拥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2人,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另聘请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等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兼职教授多人,拥有“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核能与核技术”江西省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专业特色:我校核工程类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2019-2020)》中的排名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并列全国第3。其包含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个专业方向,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2020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是国防紧缺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共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源与教学资源。“工业CT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金课”,“核辐射测量原理”、“核能与工程技术概论”、“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与核仪器”、“核反应堆安全”等专业课程为江西省精品视频课程或一流课程。近年主持省教改项目10余项,其中省教改重点项目7项,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 项,二等奖2项。专业教师主持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专业优势:专业所在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和高水平学科,“十三五”期间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安全与核应急技术等方向获批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共享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核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与省部级实验室(中心),拥有江西省核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下辖10余个功能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善的专业实习就业基地20余个。

就业前景:核能将成为中国未来能源的绿色支柱与主流方向,核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年,专业考研录取率超33%。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双一流”高校与科研院所继续读研深造,接近1/3的学生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央企就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其中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核集团技术能手”等。

(1)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毕业生可在核电工程、国防军工、医疗卫生、环保检测、工矿企业、核仪器公司等单位从事研究、规划、设计、施工、核电厂运行管理及设备制造、研发、技术咨询等工作。近年毕业生多人考取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双一流”高校、院所继续读研深造,接近1/3的学生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央企就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2)082202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毕业生能在核电站、检测机构、环境保护部门、核工业相关的工矿企业、研究院所、医院放疗部门、核仪器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等从事核电厂核安全评价与监督、辐射防护、核设施退役环境治理、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核仪器设计与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核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近年来,该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

(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为适应国防事业和核工业发展需要,在秉承学校铀矿水文、地质、分析的学科优势基础上,于2007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是国家新兴发展战略产业所需专业,是国家和行业发展的国防紧缺专业。专业于2014年入选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程,2020年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

师资情况: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博导2人,硕导1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10人。专业教师毕业于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核领域知名大学与科研院所,且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业建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其中2人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入选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专业教师视野开阔,8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6人曾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研究院所交流研修,3人具有在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保中心等国家机关挂职经历。

专业特色: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秉承“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经过十余年建设,形成以“化工”为血液,以“核”为心脏,以“工程实践”为血管的专业特色,以“省一流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推动力,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国家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及化学、化工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

专业优势:专业所在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是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共享国内唯一的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放射性地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国家/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建有核工程技术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等实践基地,下辖10余个功能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中核新疆地矿科技、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等建成“产、学、研”基地15个。专业所开设的《核辐射测量原理》、《核能与工程技术概论》、《原子核物理》等专业课程为省级精品视频课程。近5年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3项。

专业紧盯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中的前端和后端两个环节,就铀及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放射性环境治理、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多领域,开展相关的基础及应用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能开发、退役治理、国防基础科研、中核自主研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近5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绿色矿山科技奖等奖项6项。

专业一贯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有“继往开铼”、“铀凤来仪”、“畅通无阻”、“铀目科技”等国家/省部级大学生科创团队5个。近年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核+X等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国家级/省级金、银、铜奖近10项。

就业前景:毕业生既适应在核电站、核能研究院和设计院、核试验基地及环保等相关领域工作,也可在民用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工业、化学制药等专业领域从事生产、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工作。专业学生近5年研究生报考率超60%,一志愿上线率超50%,录取率近40%,多数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研究院所深造。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高于90%,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下得去,留得住,有所为”的良好形象,大部分学生已经成为核工业系统的技术骨干或管理精英。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60年创办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学院现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读本科生1094人;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87人;拥有“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十四五”江西省一流高峰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和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拥有一支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7人,正高15人、副高21人,有博士学位77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江西省级人才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和江西省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1个;拥有“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江西省教学创新团队,“铀矿采冶与环境修复”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科学研究

学院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四、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有用人才。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设施齐全,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基础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与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力学、水泵与管网、建筑给排水等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室。建立了杭州地质认识、江山区域地质调查、三峡水利枢纽、江山水文地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清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等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以及中核抚州金安铀业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产、学、研”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也可在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升学率达35%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永远是第一生命线,但在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体活动始终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学院学生曾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水利院校第九届十佳未来水利之星“文艺之星”、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等,学院“水木青春”实践队多次获得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全国示范小分队”和“优秀小分队”荣誉,获得共青团中央颁发的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荣誉。

五、专业介绍

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专业拥有一支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博士生导师4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江西省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和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建成7门省级一流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教学奖7项。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获省级科技奖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

专业特色: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高素质、宽基础、厚地学、强实践、重创新和国际化特征的一流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本专业在江西省2次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专业和国家管理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包括大学校长4名、国家级勘察大师多名等)。近5年,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曾获创新创业比赛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专业优势: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依托江西省“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高水平学科、“十三五”一流优势学科和“十四五”一流高峰学科,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俄罗斯、德国等机构和国家保持长期的国际合作关系。专业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实验中心等高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建成了杭州、三峡、江山等为代表的系列教学实习基地,并紧贴行业发展,校企联动,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江西省水利、地矿等支柱产业共建产学研基地20个,为学生的专业实践、顶岗实习、就业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业前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解决中国当前资源环境中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日益强劲的国家和社会需求。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阔,近5年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0%以上,可在全国水利、核工业、地矿、交通和能源等行业的规划设计部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水文及水资源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预测预报、评价和管理等工作;也可进一步在水文学及水资源等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平均考研录取率超过35%。

2.环境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有博士学位26人。拥有江西省级人才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5人、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2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12人;拥有“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家国防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铀矿采冶与环境修复”江西省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校级教学培育团队。环境工程专业教工党支部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专业特色:近三十年来,专业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不断凝练和发展具有“核环境”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形成了资源化生物技术(如微生物浸铀)、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污染治理与修复、地下水污染防治等专业特色。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1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二等奖3项。与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和就业基地。

专业优势:环境工程专业源于1994年创建的环境监测专业,1998年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铀矿采冶与矿山环境”博士点方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013年)、“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2018年)。本专业是国家管理专业、国防军工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2,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

就业前景:环境工程专业在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保护重大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专业具有日益强劲的国家和社会需求,主要培养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近5年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到90%以上,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阔,可在全国环保、能源、监测和核工业等行业的规划设计部门、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环境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 受到社会高度认可。也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继续深造,专业平均考研录取率达40%以上。

3.给排水与科学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东华理工大学教学名师1人、东华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暨“锡源科技园丁奖获奖教师1人、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1人;拥有“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拥有“溶质运移机制与模拟”、“水污染生态修复”院级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经过近20年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在矿山水环境保护、饮用水安全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主持承担了各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开展供水安全、矿山水环境治理等技术服务项目18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4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拥有省级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本专业紧扣学校办学特色,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市政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矿山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社会需求,培养解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市政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力学、水质工程学、泵站与管网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与江西洪城水业股份有限公司、南昌中北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抚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抚州市城市规划院、南昌鹏鹞水务有限公司、上海誉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厦门中平公路勘察设计院等20余家单位共建了一批稳定的产学研和就业基地。近年来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1篇,获各类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奖励30余项。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政府或企业的生态环保部门、设计院、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环保企业、高校等单位从事给排水工程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以及科研等方面工作。当前,高速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落实率达到95%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0%,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社会高度认可,毕业5年后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具博士学位18人,博士生导师4人,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国防科工局“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等国家与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个,获“核工业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一批优秀人才。

专业特色:本专业坚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学科融合的特色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双重”服务面向定位,综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地下水勘查、评价和管理,供水水文地质,矿床水文地质,地热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汇聚一流师资队伍”为基础,以“持续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为保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

专业优势:本专业源于1960年国内最早创建的放射性水文地质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本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成为我国地下水领域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6个;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共建产学研基地23个;建成三峡水利枢纽、江山水文地质等教学实习基地5个。近十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核军工等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达6000余万元;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二等奖共计7项。近五年,学生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0多项,获包括创新创业比赛全国特等奖在内的各级各类奖项23项。

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工业、自然资源、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也可在知名高校相关专业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已为国家核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包括外籍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勘察大师等在内数以万计的高级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毕业生深受核军工和地矿等行业的高度认可,毕业生一次就业落实率达9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40%以上。

信息工程学院

一、基本情况

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为特色的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软件工程(中外合作)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电子信息类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重点学科,通信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拥有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基地、江西省计算机实验示范中心、江西省网络安全实训基地、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江西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水平教学团队、江西省图形图像教学团队;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本科学生1200余人。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8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教师95%;学院注重教师发展计划,突出团队建设和团队合作,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各1人,拥有计算机图形图像江西省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校教学团队、多媒体软件工程创新团队。为保障各个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以服务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院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把工程化培养与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特色,先后与国内著名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信息领域、大数据分析与智能信息处理、网络攻防与渗透、网络安全防护及通信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

四、专业介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高级职称有17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15人,45岁以下教师20人,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等高水平人才5人,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计算机图形图像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校级教学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重任,积极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突出计算思维、算法分析设计能力的训练、以及智能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应用、嵌入式应用、核地学应用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积极打造“名师、双师、导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动团队教学改革成果层递积累式内涵发展,加速新工科模式下与核地学学科专业的强强融合,持续推进与知名企业间共建实验习与实习基地,逐渐形成了“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引领、高效联动式科教产深度融合、多维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江西省一流学科覆盖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西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计算机图形图像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校级教学团队;拥有江西省省级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校企共建大学生共创空间。教学成果丰硕,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1项;课程建设业绩突出,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共享课程15门次。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与国内多家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融合合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实习实训平台。

就业前景:IT行业一直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也是国内外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几年,随着我国IT产业的蓬勃发展,且有很多跨国公司陆续在中国成立软件研发中心,为计算机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本专业也紧跟IT行业发展动向,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等方面不断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在IT行业及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软件分析、设计、开发、优化、管理的能力。多年来,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另外,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具备在计算机相关领域考研、出国继续升造的能力。近三年,本专业的平均考研率近30%。

2.通信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具博士学位10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含企业项目合作)15人,45周岁以下17人,师资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保障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

专业特色:遵循“理论-实践-创新,知识+能力”的模式,坚持“厚基础”、“精专业”、“重个性”的方针,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通信理论基础;强化交换、传输、网络、业务构成通信专业要点;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现、发展学生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使学生在通信系统和设备、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面的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方面得到实践锻炼。依托学院省级科研教学平台和教师科研工程项目,使学生融入科研团队训练,长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开发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合作拟定实习内容,在合作企业实施“实习、毕设、就业一体化”工程实训模式,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专业优势:本专业创建于2000年,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级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覆盖专业并拥有“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硕士点。拥有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多个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为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在北京、上海、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通信、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等工作,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技术骨干,其中不少学生进入国内知名IT企业,毕业生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并在这些城市中的许多知名公司中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口碑。本专业历届学生已传承良好的考研风气,每年均有30%以上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主要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

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25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17人,外籍师资2人,企业师资6人。校内师资中,具有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骨干教师”称号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9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11人。另外,本专业具有大数据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有18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及江西省“数字经济”建设目标,培养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数据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且能熟练掌握大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存储、处理、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技术,覆盖了目前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的各领域。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的大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软件的设计、研发、测试、运维、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专业优势:本专业的建设依托于东华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系列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级一流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覆盖专业,并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骨干教师等高水平师资5人。本专业还建立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应用实验室、云计算教学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为本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教学支撑平台。另外,本专业与国内外多家大数据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办学,并先后与6家知名大数据企业合作建立了就业实训基地,为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就业前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了大数据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和业务应用等各类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201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大数据领域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到2025年将达到200万。目前,大数据系统研发等技术岗位基本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上大数据技术类人才非常稀缺,本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前景十分良好。

4.网络空间安全【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具有一支数量稳定、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28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20人,企业师资8人,企业师资大多具备名校学历背景,为网络安全龙头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或讲师。校内师资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网络入侵检测与应急响应、渗透测试、无线网络安全、网络攻防与对抗等为主要方向,培养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法规标准,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维护能力、良好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独立分析、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专业优势:专业拥有信息安全教学实验室、信息安全专业系统教学平台、信息安全云资源教学实训平台、信息安全攻防考核平台、综合网络靶场科研系统、无线安全综合实战系统、移动应用安全实训平台、勒索病毒“永恒之蓝”的检测分析与防御实验、工业互联网攻击渗透虚拟仿真实验——以火力发电为例等多个与网络空间安全教学实训相关的平台,先后获批“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江西省教育网络安全应急中心”“网络空间安全云协同创新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成了“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网络安全企业(如360、深信服、奇安信等)合作建立就业实训基地。通过构筑起一流的网络安全教学与实践环境,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创新性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支撑。

就业前景: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的来临以及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业新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逐渐成为网络安全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面对新形势,近年来,政府、军队、企业、高校等组织机构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安全行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据专家估计,当前国内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缺口已超过150万人,而且这个缺口仍在以每年数万人的速度扩大,毕业生就业及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专业毕业生还可在政府机构、互联网、金融、能源、交通、医疗、教育传媒等行业领域从事网络安全分析、设计、研发、集成、维护与管理工作,也可在司法机构从事网络犯罪取证及分析、网络安全法规标准研究与应用工作,并可继续攻读网络空间安全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5.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师资情况: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20余人,高级职称8人,博士10人,长期固定的外籍师资6人、企业师资10余人,形成了一支稳定且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获批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60余篇。

专业特色: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东华理工大学与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原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举办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设置了“2+2”(2年国内,2年国外) 以及“3+1”(3年国内,1年国外)两种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分,且英语成绩达到合作院校的要求,可申请赴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留学。留学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相应的学士学位,同时通过学分互换机制还将获得东华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在教学中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外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30%以上的专业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为了突出国际化特点,本专业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教学成果,先后出版了《Java程序设计(双语)》、《Jav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双语)》、《C程序设计》、《图形程序设计》等系列特色高校教材。

专业优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由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派遣的专业教师、东华理工大学教师以及企业教师共同组成,这为培养国际化软件开发与设计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2020年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这为本专业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本专业还与国内知名IT企业进行多层次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分别建有实习与就业基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跨国公司、科研院所、各类行政事业机关等机构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教育培训以及对外交流合作等工作。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其中部分同学考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此外本专业每年都有优秀同学进入爱尔兰香农理工大学学习,部分同学毕业后进入直接进入爱立信欧洲研发部、亚马逊欧洲总部和华为欧洲总部等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工作,同时留在国内的同学也有大批的同学进入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工作。

6.人工智能【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具博士学位1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含企业项目合作)16人,45周岁以下15人,师资年龄、职称、专业结构合理,保障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

专业特色:本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注重“厚基础、重交叉、宽口径”,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熟悉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及计算机、控制、电子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科学素养、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拥有较为开阔的产业应用视角与国际前瞻视野。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各产业中相关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及技术开发、智能产品设计和人工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及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专业优势:专业办学实力雄厚,依托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等系列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紧密围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及江西省“数字经济”建设目标,秉承“宽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宗旨,通过对学生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处理等方向人工智能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及与省内外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方向,进行“人工智能+X”工程应用人才培养。

就业前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不仅包含了模式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等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将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智能化,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海洋、智能物流、智能商务等产业。据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00万,人工智能领域相关技术岗位供求比为1:10,市场上人工智能类人才非常稀缺,因此,本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一、基本情况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创办于1959年,下设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技术系、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等4个本科招生专业,在读本科生约1500人;依托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拥有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化学)和学科教学(生物)2个学科教育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人,已形成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博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4人(二级教授10人),博士11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4人。拥有质谱科学与仪器教育部创新团队,质谱科学与仪器、聚合物先进材料与加工、核化学与核燃料技术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核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全方位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基础设施齐全,教学条件完备,拥有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等教学平台,教学实验室面积达6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达8000余万元;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各种大赛获奖在全校名列前茅。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拥有江西省一流课程13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近年来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学院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院年均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约10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了全球前1%,进一步彰显了我院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教师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捷克、新西兰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先后与加拿大湖首大学、英国巴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确保学科建设始终位列世界前沿。近年来,学院还多次承担对国际原子能机构选派国际学员的培训任务,受到机构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五、专业介绍

1.应用化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1959年,是核工业第一所大学的首批建设专业,为培养铀矿地质勘查中放射性元素及稀有稀散元素分析人才需求而设立,服务于国家核军工特殊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本专业2018年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师资情况: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团队为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3人(二级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

专业特色:经过60余年的建设,应用化学专业已发展为具有质谱学优势、核化学特色的国家一流专业,现设有现代分析化学、合成化学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与科学思维,掌握化学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化学、医药、食品、环保、新能源与核工业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2017年专业综合评价排名位居全省第二名;本专业所依托的化学学科1998年获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化学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国家国防特色学科,是我校第一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本专业拥有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院士工作站、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西省教学团队。近年来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创办至今共为国家输送了3000多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场所遍布核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如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考取了中科院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的研究生,近几年的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0%左右。

2.化学工程与工艺【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基本情况: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身为“精细化工”专业,成立于1992年,1993年正式招生,1998年更名为“化学工程与工艺”。2000年获得“应用化学”硕士点授予权,并列入江西省示范性建设硕士点;2005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同年获“化学工艺”硕士点授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2016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留学生招生资质,2017年正式招生;2018年“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为江西省“双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化工设计》《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

师资队伍: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硕士学位3人;硕士生导师19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有7人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国外一流大学研修,8人具有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实践经历,并10位企业高级工程师兼职教师。本专业师资实力雄厚,可保障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特色:“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能源化工、有机与无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核燃料循环等诸多领域,服务对象遍及化工、医药、材料、食品、环保、核工业等各部门。本专业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素质并举,在基础理论方面,强调应掌握坚实的理论和宽广的知识;在多元化培养方面,突出“新能源化工”和“化学分离”两个方向,体现“核特色”;在工程能力方面,本专业强调培养良好的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本专业强调化工类人才应具备优良的全面素养和作风品质。

专业优势:在化工环保、新型化工材料、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与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省级优质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等教研成果丰硕,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建有江西最先进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用于仿真学习、综合实训、认识与调研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由课程教学演示型、仿真操作型、实训综合型、设计型、科研创新型5个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结构体系;与多家知名化工企业建成产学研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最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省内唯一可以招收留学生的化工专业,为本科生培养提供了国际化视野。

就业前景: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机关单位骨干、知名大学教授、成功企业家。近五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大于95%,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化工、能源、环保、制药、材料和军工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年均研究生报考率40%以上,录取率超过60%,其中的50%获得出国留学、国内知名大学、重点大学深造。

3.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6年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0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6年获“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博士22人、硕士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者3人。拥有“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先进材料和加工”江西省科研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形成以高分子材料加工和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高分子微纳制造、可降解聚合物制备与成型、纳滤膜的制备与应用、晶态陶瓷固化、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工程中的应用、粘土矿物功能化与核素吸附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专业优势:先后荣获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江西省“十二五”特色建设专业和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概论》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拥有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差示量热分析仪等现代化材料分析仪器,校内实验室面积达1000m2、有十余个稳定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经费达800余万元,省部级项目27项、经费达460万元;已获得省级自然科技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合计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2篇;出版教材2部,发明专利11项。

本专业的在校生实践创新能力强,近三年,先后荣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十余次。

就业前景: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高新材料、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通信器材、生物医用设备、建材、家电等企事业单位、研究院所和高校从事材料科学研究与教学、材料生产与加工、材料制备及设计、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型高级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3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35%,部分毕业生进入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知名院所深造。

4.生物技术【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生物技术专业的前身源于1983年创建的生物系,1999年创办的应用生物技术(专科),2002年升级为本科并面向全国招生,2006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排名第二,2019年评为教育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7年起设立“生物化学”“生态环境修复”硕士研究生方向并招生;2015年获得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授予权并招生,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1800多名生物类复合应用型人才。

师资情况:本专业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一支年龄与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学位、职称结构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9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占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占64%),硕士生导师1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骨干教师5人,省科技特派员9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具有突出的应用微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教学科研特色。在铀生物溶浸、大型食用真菌育种与栽培、湖泊环境生态、土壤污染修复及区域动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特色显著,在地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成果突出。多年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连续多年在国家和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大赛中屡创佳绩,成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活动的一张铭牌,获国家大学生“小平创新团队”称号;近五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省级互联网+、挑战杯、学科竞赛一、二等奖近80多项。

专业优势:该专业学科先后荣获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二,拥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校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标本馆珍藏的动、植物标本达11000余件;校内实验室面积1800m2、实验仪器总值610余万;拥有“江西省食品与生物技术产学研合作培育示范基地”,先后与省内外15个生物技术相关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建立了产学研与就业综合实习基地。教师科研与教学研究成果突出,近五年来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国家星火计划以及省部级项目50项,科研总经费达1500多万元。近十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二、三等各1项,认定省精品课程各3门,出版教材与专著6部,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近1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紧密结合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国家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等战略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较强创业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在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境保护、检测检疫、生物化工等企事业单位(包括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含升学),其中年均考研升学率在30%以上,其中有1/3左右进入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深造。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源于1985年建立的华东地质学院电子系以及兵器工业学校机械系,是以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嵌入式系统应用、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先进控制与智能设备、军工与新能源机械、先进制造等专业方向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三个硕士点,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五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员工107名,在校学生2100余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牵头单位,并获批江西省一流学科中的培育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先后获批为江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并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系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批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42人,博士4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9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中国电子学会理事2人,江西省电子与自动化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理事5人。学院立足英雄城、扎根红土地,坚持用特色党建引领特色人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三、人才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我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先后与中核二三建设集团、上海贝圣科技、上海亿道、湖北二汽、中兴通信、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广东正业电子、江西齿轮厂、鹰潭三川智慧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开阔学生视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挑战杯、机器人、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并成立了课外科技创新小组。近年来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全国机械创新大赛二等奖、省机械设计、电子设计等奖项200余项,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平均考研率超过20%。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四、专业介绍

1.机械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机械工程专业拥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机械人才六千余名。本专业2013年获批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AIT)国际合作办学“机械工程”专业(3+1)项目。2016获批“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博士学位教师15人。本专业有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7名。

专业特色:本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结合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工程背景,形成了新能源机械的专业特色。奉行“三全育人”理念,深化全过程育人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致力于增强教师的对外交流能力,提高专业国际化教学水平。每年均有教师在阿斯隆理工学院学习和交流。

专业优势:本专业建设以行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专业培养,毕业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工程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已在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家电、核电、风能等行业作出了较大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6余项,省级教改课题15项,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编写及出版特色教材15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取专利50余项。

本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竞赛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30项,二等奖45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项目执行情况良好。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控制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产品开发与制造、质量检测、设备管理与维护、运行管理、技术推广与营销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本专业为工科通用专业,就业领域很广,就业形势很好,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不少同学考取上海交大、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华南理工、南京理工,上海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考研录取率达30%。在国家对制造行业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2.智能制造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为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满足社会对高端制造领域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新开设的专业。2020年开始首次招生。本专业现依托本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齐备。机械工程专业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博士学位教师8人。本专业有省级人才2名。

专业优势: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4余项,省级教改课题8项,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取专利20余项。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依托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聚合物微纳制造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以适应国家制造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使该专业具有很好的社会适应性、先进性。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培养满足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前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此背景下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相关行业本来一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吸纳大户,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1个进入该行业工作。而目前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很大变化。传统制造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已越来越智能化,需求的人才也就要求更好的掌握智能技术。就业研究数据也反映出当前制造业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本专业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3.电子信息类(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电子信息工程

办学历史:1956年,东华理工大学建校之际成立电子教研室,承担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等专业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任务。1985年,开办电子技术应用专业。199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获批江西省首批省级品牌专业;2005年,获批海军国防生培养专业;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师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实力雄厚,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21人,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2人,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9人。专业教师老中青相结合,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研究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辅;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流(潜力发展)学科、省高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江西省新能源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学校核技术、核仪器方面的学科优势,承担多项国家核工程领域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8项标志性成果;面向嵌入式系统、核智能仪器应用领域,覆盖核信息获取、传输、检测、处理过程,形成嵌入式系统应用、信号与信息处理、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等专业特色;培养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智能仪器仪表、人工智能等领域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研究开发、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获批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出版专著、教材25部,完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一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8项、发表教研论文26篇;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4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内的8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60余项。建有专业实验室2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5个。

就业前景: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本专业市场需求尤为巨大,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主要就业领域包括电子仪表、智能仪器、智能家居物联网、家用电器(包括电路焊接、工艺、装配、质量检测等)、汽车电子(包括倒车雷达测距、测速、灯光控制、车门检测、雨刷控制器、防盗报警器、汽车仪表和导航仪等)等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的设计开发。平均研究生录取率超过20%,每年均有学生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

(2)电子科学与技术

师资情况: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博士学位比达88%,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在内的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高4人,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具有国外学习或研究经历者8人。建有专业实验室10余个,校外实习及就业基地10余个。

专业特色:该专业面向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对接江西省稀土及半导体新材料、新型光电、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数字经济产业,依托于省级一流学科、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中心、江西省新能源装备及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专业人才。基于长期积累的半导体技术研究基础,并结合学校核技术方面的学科特色,形成了半导体辐射探测材料及器件、磁光电信息存储技术及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信号与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的专业特色。

专业优势:该专业服务学科荣获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建设学科,2016年,被评选为江西省高校学科联盟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单位,2017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在2021年江西省第二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排名第二。

就业前景: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器件、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知识,掌握电子功能(半导体与磁性)材料与器件、微电子集成电路、辐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该专业分为微电子技术和电子系统开发与应用方向,其中微电子技术方向突出电子元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结合和工程应用,电子系统开发与应用方向突出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近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且以就业于IC设计、制造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等半导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平均考研人数超过50%,且每年均有学生考入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厦门大学等重点院校。

4.自动化【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专业科普:自动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工作,自动化技术是体力劳动者的“解放军”。当前,我国人口结构与就业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量企业受到用工成本高、招工难的困扰。在此背景下,自动化技术成为需求最迫切、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将大幅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大量减少操作工人。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教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博士及副高以上教师60%以上,实践性教学与管理专职教师4人。

专业特色:面向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将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应用到核辐射信息的自动采集、检测和处理过程,研发的系列化核辐射探测仪器及装置在核辐射领域的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标志性成果。近些年在超声波气体流量检测、水下机器人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等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向工业4.0背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超声波燃气表、能源计量管理与远程抄表方面解决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学生培养中实施“导师制”贯穿学生培养过程,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专业知识的应用,形成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以组织参加“机器人”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并带动教学科研创新,形成“学习、竞争、成长”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优势:自动化专业是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支撑的本科专业。于1998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2010年获批“嵌入式系统应用”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开始在电子与科学技术学术型学科招收嵌入式系统与自动控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6获批“控制工程”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核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新能源工艺与装备研究中心两个平台,拥有教学与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已建成覆盖专业需求的6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约达650㎡。已建立长沙威胜集团、江西省计量测试研究院、许继电气等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图书馆先后购买本专业图书25800余册,对学生开放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6个电子期刊数据库。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就业前景:本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选就业范围广。工矿企业、高科技公司、交通(陆海空)、电力、通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政府科技部门是主要的就业领域。典型工作岗位:自动化系统设计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仪器仪表工程师、硬件设计工程师、软件设计工程师。本专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待遇高、工作环境好,有着光辉的前途。近年综合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含已录取研究生),大量毕业生在工作岗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每年约40%以上同学顺利考上研究生,其中包括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大连理工、南京理工等重点高校的研究生。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2年,现有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会计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还是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和MBA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软科学培育基地、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科研与教学平台;“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均为江西省重点学科;“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课程、江西省开放共享课程。在校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

学院下设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五个系、一个专业图书资料室和一个综合实验中心。图书资料室拥有专业期刊杂志200余种、藏书5万余册;综合实验中心由会计模拟、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证券投资模拟交易、物流沙盘、电子商务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等专业实验室组成,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全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5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专业教师中均具有博硕士学位。近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和教育部项目40项,省部级项目260余项,获省部级奖3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6),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主、参编教材20余部。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已与梅西大学、美国湖滨大学、美国卡尔斯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HAMK等学校签署“2+2”、“2+2+1”合作办学协议。学院通过开办英语兴趣班、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提供全面优质服务。近年来,学院还先后聘请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也定期派出教师出国进修或访学。

学院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活动中屡获嘉奖;学院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精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全面打造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良好的办学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加上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专业介绍

1.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会计学

师资情况:会计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2人,任课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占比72.73%,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有从事会计从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8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项,承担国家基金、省部级课题近30多项。会计学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强,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坚持“规范教育+特色培养”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地化布局、行业化联盟、国际化合作”的办学体系,构建了以“学科融合、校企协同、创新驱动”的行业特色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新模式。通过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财务机器人、行业特色等课程,完善执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重塑会计本科课程资源内容建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综合”相衔接的实践体系,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优势: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本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完善,教、学、研相长。教学团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平台得到不断发展。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高校社科创新团队1个,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会计学本科专业为江西省首届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已建成基础会计实训教学平台、财务会计分岗实训教学平台、审计实训教学平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平台、税务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会计综合实习平台、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财务决策竞赛平台和财务共享平台等,构建多类型、多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一批“行业+区域+职业+国际”四位一体的实践基地,为本专业学生各环节实习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本专业有近80%的教师具有出国访学或培训经历。学校与国外相关大学签订了“2+2”或“3+1”的合作培养协议,会计学专业学生可选择在大三或大四赴国外高校进行后续学习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在校期间,本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财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财会技能挑战赛、全国应用型会计职业技能比赛、大学生财务决策大赛等各类比赛,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就业前景: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和考公率逐年升高,专业就业质量较高,在金融机构、大型企业以及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就业的人数比率不断提高。

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金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等,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纳税筹划、管理咨询及相关业务工作。因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得去、吃得苦、学得快,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为95.12%。

(2)财务管理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具有注册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资格的教师6人。近5年,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近20项;获省部级奖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

专业特色:财务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本专业知识结构包括管理学、会计学、理财学、金融学四大知识板块,具有专业口径宽的特色。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统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与管理会计、税法、审计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纳税筹划、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制度设计、互联网+财务技能竞赛、创业项目运作与管理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跨专业综合管理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安装了用友、网中网、国泰安等系列教学软件,为学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已在南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建立了近二十个实习基地。学校全方位、立体式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公开视频课、精品课程网站、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专业教学资源。《财务管理学》课程为江西省高校精品课程,《统计学》课程为江西省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16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在全省排名第二;2019年财务管理专业获批江西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就业前景:除考研和出国升学外(最近一年升学率22.3%),大部分学生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的企业、银行、证券公司或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会计实务等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近年来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毕业生满意度和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均超过90%。

(3)市场营销

师资情况: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拥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教学团队教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授6人。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承担了国家社科项目、国家自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近30多项。初步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重视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教师队伍。

专业特色:为适应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本专业围绕“个性化需求和数智营销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信息收集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本专业学生需要主修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Python程序设计、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营销渠道管理、新媒体营销、互联网+品牌管理等课程。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科研与教学平台,还拥有3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和3门省级“一流课程”。在学生培养方面,本专业在学校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得到个性化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本专业也是学院的先行者,先后和美的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本专业与梅西大学、美国湖滨大学、美国卡尔斯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HAMK等学校签署了“2+2”“2+2+1”互换交流项目。目前,本专业已建成经管类综合实验实训室,购置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ERP、企业经营管理等专业综合实训、教学软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营销实训环境。此外,本专业还建设有9个校外实训的基地。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市场开发、品牌管理、营销数据分析等工作的高级营销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数智营销、电子商务、市场研究和开发、营销策划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除去考取公务员、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的学生以外,近四年本专业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超过了90%,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

2.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4人,均具有硕博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50%,高级职称占比50%,硕士生导师9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具备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实践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高,能满足专业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稳定的专业教学队伍。

专业特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经贸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以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为导向,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领域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以“产学研平台和实习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需要主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金融学、国际金融、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专业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本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完善,教学团队、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平台得到不断发展。2019年,东华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6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省教育规划、省文化艺术规划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次和三等奖3次、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西方经济学》入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微观经济学》入选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江西省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现已建成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室,包含SimTrade国际贸易模拟综合软件及教学平台,具体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系统、外贸模拟实习系统、国际商务谈判实训系统、国际金融外汇模拟系统、外贸沙盘等实践软件和设备,较好满足了本专业市场导向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需要。2007年以来,学校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大学签订了“2+2”或“3+1”的合作培养协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可选择在大三或大四赴国外高校进行后续学习并获得双方高校的学位证书,国际合作项目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到国外留学。此外,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了国际班(本科层次),专门招收来华留学生。

就业前景:除考研和出国升学外,大部分学生在外贸企业、金融机构或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贸易经济、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金融管理、外贸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近年来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沿海外贸企业、货代公司、各大港口等单位就业,培养的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涵盖文学、法学两个一级学科,下设中文系、法学系、传播系以及普通话测试站、法律事务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并与临川文化研究所、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华理工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合署办公。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法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法学、社会工作4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法学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江西戏剧文化、民商法、古代汉语5门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80人,其中专职教师66名,教授12名,副教授35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博士教师占比为57.5%。其中,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

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6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获得江西省高校人文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拥有普通话测试中心、模拟法庭、广告策划与设计室、汤显祖小剧场、电子阅览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手绘视频在全国展露头角。

学院在汤显祖实验剧团、江西人民出版社、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昌市仲裁委员会、上海法智特律师集团和亿通户外传媒公司等建有40余个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抚州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法治乡村建设研究中心暨江西省“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江西省法治教育普法教育研究中心挂靠在学院。

学院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生100余人。已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广告专业“微电影展”、法学专业“模拟法庭”等三大品牌专业实践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写作大赛、广告学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广告大赛、法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司法考试中成绩骄人。学生培养质量稳步上升,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以上,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居全校前列。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前景广阔。

文法学院坚持人才立院、质量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以本科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促进学院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应用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1.汉语言文学(对外文化交流方向)【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本专业始建于1977年,当年招收专科生。1998年开始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本科生,2004年独立招收本科生,2005年获二级学科“文艺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2007年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2010年获批建设江西省特色专业,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9年获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本专业有着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学术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师资情况:本专业汇聚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学位22人,硕导17人,省学科带头人3人。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

专业特色:本专业强化汉语言文化交流、传播特色,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竞争力。在第六、七学期分别按照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等培养方向设置选修课程,一是根据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加强心理学、教育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学习。二是根据文化传播机构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等课程。三是为适应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实际需要,开设了《申论》等相关课程。同时,本专业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以《中外名剧改编与表演》《经典研习与诵读》为特色实践课程、以“阅读指导和写作训练一体化”为实践训练模式,突出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化传播能力训练等三个能力培养。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汉语》2门省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以及《江西戏曲文化》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承担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11项,出版教材10本。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戏剧》《鲁迅研究月刊》《新文学史料》《戏曲艺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近四年以来,本专业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平均每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项,显示出强劲的学术研究发展态势。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教学、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近5年,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的就业去向落实率均达到90%以上,毕业生或读研深造,或入选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或在基础教育、文化传媒、党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各个不同的就业去向找到理想的发展道路。

2.法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法学专业肇始于1996年创办的经济法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收法学本科专业学生,2005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2012年获得自主设置“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法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2018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江西省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江西省法治教育普法教育研究中心、抚州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在二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法学专业紧随我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步伐,结合学校传统学科优势,潜心办学,特色发展,成果丰硕,教学科研水平均居全省法学院(系)前列。

师资情况:法学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33人,其中教授10人(含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9人(含3人博士在读),在省内法学院系中教师硕博比例名列前茅。现有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西省知识产权专家1人,南昌市、抚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10人,多人次参加过国家、地方的立法起草与论证活动。教师中近90%以上具有法律职业、行业经历,法律实务经验丰富。

专业特色:法学专业一贯重视师资和教学团队建设,构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双向互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两个理论教学团队和司法法务一个实践教学团队。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建立法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21个,在全省高校中较早开展了“诊所式”法律教育、“微格教学”的探索,先后获得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专业优势:法学是东华理工大学“十二五”、“十三五”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学术资源,积极开展了交叉研究,在民商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司法制度改革等领域研究成果丰富。近五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部级研究课题2项,各类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300余万元,横向科研经费200万元;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政治与法律》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科研奖项10多项,在省内法学院系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优势。对接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成果显著,多人参加过国家或地方层面的立法起草和论证工作。

就业前景:本专业以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掌握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法律职业技能的,能够从事党政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部门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学专门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在校生法考通过率达60%以上,考研上线率近三分之一,多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录取学校多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3.广告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广告学专业创建于2001年,2018年开始本科一批次招生。广告学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本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专业教育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新媒体传播知识和广告创意能力的新型人才,能在新闻媒介、广告公司、公共关系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信息咨询行业、文化传媒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广告运营、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及公共关系策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师资情况:广告学专业,学制四年。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博士7人、硕士学位1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硕士生导师4人。科研方面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教研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专业特色:广告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综合素质,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得到不断发展。传播系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数字媒体与社会治理实验室。主要专业课程如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影视编导与创意、广告摄影、电脑图文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中均设置了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环节,其中影视编导与创意课程训练被认定为校级一流实践课程。另外,微电影展映和摄影采风作品展是本专业的特色实践教学项目。近年来,传播系在深圳、上海、北京、浙江、南昌等全国大中型城市企事业单位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4个。组织学生以“平面”“影视”“文案”等作品形式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级等级奖50余项,省级以上115项。学生创作的10余部手绘视频刊发于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官方权威媒体,反响较大。

就业前景:通过专业培养,本专业毕业生均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综合素养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新媒体广告创意与策划、电脑图文设计、影视制作与编辑以及新媒体传播等较全面的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就业竞争力强,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在相关高校、政府部门等行政事业单位、新媒体、广告设计、文案策划、媒体策划与电商运营等行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并做出突出成绩。近几年就业去向落实率在90%以上,为学校就业率高的专业之一。

外国语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5年,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设有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四个教学系部和一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含教授4人,副教授16人以及博士13人,在读博士3人。学院常年聘请外籍教师5人,其中2人获得江西省政府“庐山友谊奖”。学院目前招收培养英语、日语两个专业本科生,其中英语专业为省级一流学科。现有在校生500余名,毕业生近4000人。拥有教育学(英语学科方向)和英语笔译翻译专业两个硕士点。

学院现拥有20多个设施先进的语言实验室、2个外语自主学习中心、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套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和1个跨境电商实战平台。学院资料室拥有图书资料8000余册,20多种专业学术期刊;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资料室,拥有图书4000余册。

学院致力于教书育人,廖华英教授获得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江西省金牌教授称号,学院先后有5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和锡源科技“园丁”奖等称号。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其中万翠老师2020年荣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江西省第四批“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称号。学院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拥有一个江西省高水平教学(慕课应用型)团队,积极打造了十多门国家、省级和校级慕课“金课”,其中《中国文化概况》英文课程获得首届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和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院近年来科研成果丰厚,获得省科研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与国家级规划教材4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同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学刊》、《外语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长期坚持开展技能竞赛月、话剧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学生在每年的TEM4和日语N2考试中均远远超过全国同类高校水平,在全国性及全省范围的外语水平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院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多个团队在全国及全省“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开拓了人文类专业学生跻身科技类竞赛的新路径。

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名列前茅,就业力逐年提升,毕业生主要从事行业翻译、外贸、教育、公务员等工作,部分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

1.英语【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专业定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人育人的理念,为满足国家核行业特殊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夯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科技翻译能力和国际贸易能力,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从事翻译、外贸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设有“英语+科技翻译”、

“英语+国际贸易”两个人才培养方向。

办学历史:本专业已经历26年办学历史。1995年应核行业需求开始招收经贸英语专科班,1999年开始正式招收英语专业本科,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学科教学(英语)和翻译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6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3-4人。现拥有江西省高水平教学(慕课应用型)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名、江西省首届金牌教授1名、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和校级教学名师及锡园“园丁”奖获得者4名。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其中万翠老师2020年荣获第四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江西省第四批“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称号。获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积极打造了十多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慕课“金课”,其中《中国文化概况》英文课程获得首届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首届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和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发表省级以上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编国家级和高等教育规划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

专业特色:特色一:实施“英语+科技翻译”、“英语+国际贸易”复合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夯实语言基础,熟悉翻译与国际贸易领域知识,强化校内外实践,人才出口无缝链接。通过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通过课堂语言实践、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和校外专业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覆盖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色二:“德”字为先,形成综合素质高,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以及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学生人文情怀、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英语专业人才,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能从事科技翻译、国际贸易、外事、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等领域工作。本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完备、图书资料丰富,现拥有10个视听说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套国际贸易实践模拟软件、1个大学生创业电子商务实战平台。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

就业前景: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名列全校前三名,主要从事全国各地核行业领域翻译、国内大中小企业外贸、政府机关、教育行业等工作,部分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本专业考研率在20%左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2.日语

专业定位:本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的日语语言文学知识,了解中日历史与文化、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及国际视野,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心的国际化人才。同时,本专业开始增设“日语+福祉”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了解福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并具有较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开拓能力的日语应用型人才。

办学历史:本专业于2004年开始三本招生。成立之初,基于全球经济发展及中国对外贸人才的稀缺,定位“日语+国际贸易”方向。2011年开始二本招生,在坚持“夯实日语语言文学知识,熟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理念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以“2+2”及“3+1”模式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合作办学,近30名学生已赴日完成学业。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教师9人,其中日籍教师1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均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工作经历,如参加日本JET项目做国际交流员等。专业教师研发并上线了中国文化(日语版)在线课程、立项多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改课题,指导学生在“人民中国杯”、“笹川杯”、“中华杯”等全国日语作文大赛、知识大赛、翻译大赛、俳句大赛等活动中获得了多个奖项。

专业特色:1.复合型人才培养,设置了“日语+文学”和“日语+福祉”两个方向。“日语+文学”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通晓中日文化的人才;“日语+福祉”方向旨在为国家的养老行业储备专业人才。2.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日本城西国際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实行以“2+2”及“3+1”模式联合培养,陆续有近30名同学赴日留学。

专业优势:1.研发了《中国文化(日文版)》等系列线上课程。学生们不仅熟悉中日双方文化,更能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2.“日语+福祉”方向在全国拥有日语专业的院校中尚属首次,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等特点。

就业前景: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全校名列前茅。主要从事大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日语教师等工作,部分进入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本专业考研率、留学率20%以上。

理学院

一、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和物理系。学院现设数学系、物理系、统计系、信息技术系、大学数学教学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其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的基础物理实验中心为首批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的并行计算实验室为中央财政部资助建设实验室。学院在校硕士生、本科生1200余人。

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五个二级学科;学校拥有“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授予点。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

2020年学院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统计学3个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且为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3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97人(其中博士60人);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余人。学院还聘请了国家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院组建了数学、物理2个校级教学团队,组建了“科学计算和最优化”校级科研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显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SCI、EI等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300多篇。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学院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近三年来在讲课比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3人,省级一等奖5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3人,校级一等奖6人、二等奖6人。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不懈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坚持“分方向培养、分类成才”办学理念,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从而形成了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近三年来,我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11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等国际级奖32项,在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1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成绩位于江西省前列;在数学、物理、统计等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奖280余项;统计专业张飘同学荣获“挑战杯”竞赛国家级金奖。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且成绩斐然。曾获得全国及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东华杯”男子排球赛冠军,男子篮球赛冠军,女子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校、江西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等荣誉,近年来学院每年均有销售获得校园十佳称号。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就业竞争能力。

学院尤其重视学风建设,注重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高校同类专业前列,考研录取率不断提高,每年均有一批应届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四、专业介绍

1.数学与应用数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于2000年开始培养数学类“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生,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04年开始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该专业培养历史可追溯到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1977年开始)。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同时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秉持夯实学科基础、实施专业分方向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建设思路,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形成了专业平台基础上的方向教育模式。数学学科的建设成果突出:2003年取得计算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招收计算数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取得一级学科“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五个数学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二级学科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数学学科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是我校省一流学科和博士点学科的重要支撑学科,并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

专业特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应用与计算数学”、“机器学习与软件开发”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进校学习完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后开始分专业方向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拥有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能力、数值分析与计算的能力、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依托数学学科建设,对接新工科,落实应用理科建设战略,实施“平台培养+兴趣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数字经济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强化“数学建模、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算法设计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应用数学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现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和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江西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前茅,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涵盖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础数学等5个专业),且一级学科“数学”为校级一流建设学科,二级学科“计算数学”为江西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专业教师争取到省级及以上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数学类专业毕业生近年来有一大批同学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历年考研录取率最高达35.29%。

就业前景: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金融部门(含保险、证券)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数学教育、应用开发、工程计算、软件研制、数据统计分析、数字经济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数学、经济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应用统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物理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就业单位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手。

2.统计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东华理工大学在2008年创办“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培养“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结合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经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两个主要专业方向,目前统计学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知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教风端正、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目前专业教师总人数1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含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学位教师9人。

专业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统计学专业目前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专业优势,统计学专业教师近5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厅级项目10余项;在专业教师取得优异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专业的培养方向,统计学专业构建了四模块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学生在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水平。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和保险金融机构从事统计调查、统计质量管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大数据分析、保险精算业务、风险管理与产品设计、数字经济与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历届毕业生得到了较好的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就业形势好,就业质量高;同时本专业学生考研形势良好,历届毕业生中都有一定比例同学升学,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3.物理学【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物理学专业可追溯到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的专科教育以及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2007年开始培养东华理工大学物理学(师范类)本科生,2012年增设物理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我校物理学专业在2021年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名列全省第三名。2014年取得物理教育专业硕士授予权,2015年招收物理教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2019入选首批江西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本专业培养计划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目标。继承了物理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实验技能,夯实数理基础。另外,我们结合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增设了“光电工程”课程模块和“计算物理”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光电技术、计算物理、物理测试与传感技术、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通过打造个性化培养模式,在培养传统物理类人才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专业优势:物理学专业现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具有物理教育硕士授予权,拥有本科专业教学设备总价约为600万元。物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优良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另外,本专业的考研率多年来保持在30%以上,其中17届和21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分别高达39.2%和41.1%,22届考研录取率为36.8%,且近年来考取院校的质量也是逐年提升,越来越多学生被重点院校和中科院研究所录取(例如: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风好,考研录取率高,考取名牌学校是本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一大特色。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有多种就业渠道:可在企业从事与物理、光电、核物理等相关技术开发工作;在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物理相关教学工作;在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物联网、IT行业的计算机编程、程序开发、高新科技开发等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物理类、光电类、电子通信类、计算机类的研究生。经过本专业四年的精心培养,学生将成为具备深厚物理基础和光电、计算机、核物理等应用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软件学院

一、基本情况

软件学院创建于2002年,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成立的江西省首批省级示范型软件学院,现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及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授予点(包括11全二级学科)。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及、江西省一流学科涵盖专业,拥有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实验室科研平台,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

学院自建院以来,坚持“专业缔造品质,软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以“双语为特色、软件为优势、创新为动力、改革求发展”为办学宗旨,在教学体系、培养模式、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尝试与探索,实现了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工程应用型软件开发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省内外兄弟学院所认可与肯定。

二、师资队伍

学院按国家示范型软件学院师资结构要求进行专业师资配置,现有师资各类师资155人,含固定师资85人,国际师资30人,企业师资40人。期中,固定师资中具有博士和硕士8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各1人。师资学源、职称、专业结构合理,力量雄厚,能较好地满足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三、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最重要的工作,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国内外合作高校、企业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国际化软件生产流程,增强学生在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及维护等方面的解决能力及在信息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等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除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外,IT信息技术领域从业比例高达70%,大部分同学在国内著名的IT企业就业。

四、专业介绍

1.软件工程

师资情况:本专业现有校内外师资合计80余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45人,外籍师资6人,企业师资30余人。校内师资中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成员、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骨干教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26人(占32.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人(占43.8%),具有软件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100%。

专业特色:专业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依托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与教学平台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应用型软件开发复合人才;确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国内部分知名软件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形成OBE人才培养机制;长期保持稳定的专业外教资源,并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开展了“2+2”或者“3+1”模式的本科学历教育项目,持续开展双语教学,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近年来有80余名学生出国获双学士学位证,有10余名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进修,90%以上的出国学生毕业后继续在国外深造或在国外工作。

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及江西省一流学科涵盖专业,拥有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信息技术实验示范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粤嵌-东华理工大学校企共建大学生共创空间。教学成果丰硕,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8项;课程建设业绩突出,获批各类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共享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1门次。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与国内多家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融合合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杭州与深圳等地区建立了多个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学生实践课题来自生产一线,率先开展了校企学分互换、校外实践基地毕业答辩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综合实习实训平台。

就业前景:在所有理工科专业中,软件工程是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一直呈现上升状态,在大学专业就业率50强排行榜中,软件工程专业排在了第1位,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96.7%,在第4次科技革命发展态势中,软件工程都将会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国家《“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整体供不应求,特别是对专业化、高端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除考研深造学生外,毕业生在国内IT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就业比例高达70%,就业前景良好。

2.网络工程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校内外师资合计38人。其中,校内固定师资20人,外籍师资6人,企业师资12人。校内师资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100%。

专业特色:网络工程专业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江西省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网络工程专业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与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合建了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实习基地;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构建了以“学历文凭+专业认证+工程师培养”培养模式,以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为主要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大学生竞赛为主要手段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了 “重实践、强安全”的专业特色。

专业优势: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依托江西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放射性地学大数据技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核地学数据科学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类嵌入式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江西教育网络安全应急中心、江西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平台等系列省部级科研教学及实训平台以及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室、通信技术与数据传输实验室、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云计算虚拟化信息安全实验室等系列教学实验室,构建了一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积极推进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教学和实验研究。注重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5年来已获批省级各类一流(精品)课程5门,省部级教改课题8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

就业前景: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网络工程师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在就业方面一贯保证了稳定且高质量,近四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近20%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和出国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公司。毕业生薪资水平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并位居前列。为我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平均起薪,就业率、就业专业对口率等指标长年名列前茅的优质专业之一。

体育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中国体育教育联盟会员单位,全国学生定向协会副主席单位、江西省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江西省体育局、南昌市湾里区教育局合作办学单位。

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体育教学部两个教学单位,另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拥有教育学体育学科硕士授权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400余人,研究生6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7人,硕士30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知名教授6人(含外聘),运动健将2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员6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15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学校现有综合性体育馆2座、400米标准田径场3座(其中2座全塑胶带看台)、游泳池2座、篮球场38个,排球场19个,网球场18个,羽毛球、门球、武术等场地50余个,共18个体育综合教学训练活动区。人体科学实验中心(解剖学、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质健康测试等)500余平方米,各种仪器设备价值逾600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竞赛工作。近3年来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出版教材专著12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8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2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96项;获得盖尔式足球亚洲赛冠军,获得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比赛金牌13枚,获得江西省大学生足球比赛冠军3个,江西省运动会足球比赛亚军2次,获得全国健美操比赛金牌20余枚,武术、健身气功、田径等多个项目获得多项江西省第一名。

学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承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国民体质监测,承担CBA联赛、乒超联赛和排超联赛(江西赛区)志愿服务和啦啦操表演,参与南昌国际马拉松比赛裁判及志愿服务工作。多次受到共青团南昌市委、江西省体育局嘉奖。

进入新时代,学院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精神,坚持“体育为教育加油,体格为品格加分”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拓进取,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1.体育教育

专业历史及现状:东华理工大学体育教育专业,1978年创办专科,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现有学科教学(体育)硕士点。学院现为江西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全国定向越野示范学校,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委员单位,体育科学会员单位,全国定向越野运动协会副主席单位。

培养定位及目标: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确立“以学生为本、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坚持“积极参与、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创新应用型人才。所有专业课坚持思政教育进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强化技能、突出师范、尊重个性、注重实践、推进创新五个维度,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师资力量: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高级职称教师为教师总数的60%,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专任教师中博士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专业教师总人数的50%,同时所有教师都有行业经历,整个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学历高、学缘结构合理,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专业优势:

(一)科研促教学

专业发展是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使教学育人向前沿和纵深层面推进。近三年,专业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和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年均立项各类教研科研项目5余项以及专业教师发表的数百篇专业论文和出版的十多部专著,大都是教学催生的科研成果。诸如《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Grey Clustering Analysis》等论文,《健康减肥与有氧运动》等专著,无一不是始于教学、成于研究。

(二)区域影响力

在赣东地区,本专业是唯一一家体育本科师范院校;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探索教学和研究结合,还注重学科特点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参与区域体育产业与事业的建设,学生素质、教师能力都得到提升的同时,专业办学声誉也大幅提升,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关注。

专业特色:本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形成以下特色:①构建了“一二三四”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②形成了“四联动、五对接”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链。

测绘工程学院

一、基本概况

测绘工程学院起源于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组建的测量教研室。1974年成立测量系,并开始招收测量专业专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测量专业本科生,2010年成立测绘工程学院。学院下设测量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系3个系,1个测绘教学实验中心、17个产学研创新基地,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和公共管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

测绘工程专业在首轮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专业是我校第一个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于2020年通过了第二轮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是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首轮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1,入选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和品牌专业。

学院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摄影测量学》和《地籍测量与管理》等10余门江西省精品课程和3门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拥有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无人机、雷达干涉测量软件等价值4000余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和软件。

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工程测量分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测绘仪器专业委员会等成员单位,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GIS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遥感与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同时具有土地规划甲级资质,测绘乙级资质。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博士学位63人,教授15人,副教授23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青年井冈学者2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7人,骨干教师10人,百篇全国优博提名奖1人,叶雪安优秀教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三、专业介绍

1.测绘类(含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1)测绘工程

师资情况:测绘工程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71.4%。教师队伍中有青年井冈学者,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

专业特色:测绘工程专业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坚持“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科研积淀,形成了以下特色:

1.以核电工程测量为特色,在数字铀矿测量、大型核设施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交叉学科优势。

2.突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坚持探索校企结合之路,注重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注重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

3.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重点在智能测绘、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与开发等方面培养人才。

专业优势:1974年设立测量系并招收“放射性矿山测量”专科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测绘工程专业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10年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被列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2020年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1/4),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江西省一流专业验收“优秀”。本专业拥有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工程测量学、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GNSS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多门江西省一流课程,承担国家级“新工科”教学改革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多项,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本专业拥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硕士点和博士点。

就业前景:测绘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企事业单位青睐。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其中,30%左右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50%左右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职。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国土、交通、能源、环境、市政、水利水电等。从事陆海空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智慧城市和工程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互联网+”应用、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和管理工作。学生也可结合本专业学科优势自主创业。

(2)遥感科学与技术

办学历史: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国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需求以及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需要,于2012年新设立的本科专业。目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0年9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12-2013学年正式招生。

师资情况:本专业构建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具博士学位16人,教师中学科背景符合度100%,具有行业经历90%。有省学科带头人2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培育团队1个。

专业特色:遥感科学与技术,所属一级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着眼于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客观世界中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重点在服务地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人居环境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遥感理论基础、信息处理与分析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遥感基本理论、传感器技术、信息获取技术、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技术、图像自动解译技术、导航及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与方法,能够在民用领域及军事领域从事遥感系统设计与研发、遥感信息处理及有关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的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宽知识面,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前沿,有创新意识,并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的高级人才。

就业前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测绘类,就业层次广、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石油、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等行业和部门从事与摄影测量与遥感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

(3)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具博士学位22人。有省级学科带头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全国叶雪安优秀教师获得者,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

专业特色:我校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依托测绘学科和计算机学科设置。其中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近五年,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纵向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1000万;主持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建设、教改课题等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7本;获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20余篇,核心刊物60余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励30余项。本专业拥有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专业优势:我校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和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以及自然资源领域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开设,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适应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领导意识、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科技人才;具有扎实的测绘、计算机和地理学知识,具备空间信息工程设计、软件系统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的,能适应未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趋势,能够在测绘、遥感、电力、国土、城规、水利、交通、环保、应急等领域,从事遥感、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工程、自然资源监测等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及有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备研究与解决地理空间信息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服务与应用领域。本专业前身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考研率达40%。毕业生除继续升学考研究生外,可在自然资源、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水利、测绘、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与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空间信息工程、空间信息平台研发、空间信息服务相关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学生也可结合本专业学科优势自主创业。

2.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办学历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国家控点专业,创建于1996年,199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4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职任课教师为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60%;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占73%。目前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等多位国内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教师队伍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年龄、学缘及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师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知名院所。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师均科研经费100多万;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2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0余部。

专业特色:我国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土地供求紧缺、耕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破坏等土地资源安全问题亟需解决,涉及的科学问题复杂而特殊,必须依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来解决。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依托测绘地理信息传统优势学科,形成了基于GNSS、GIS、RS的国土空间信息处理、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专业特色,明确了管理学科工科化办学方向。根据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事业需求,提供土地科学社会服务和土地科学研究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优势: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与省级一流专业,专业综合实力在江西省位于前列。本专业拥有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性教学平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校期间,本专业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不动产估价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等专业技能大赛。

就业前景:我国进入了“自然资源产权管理”新时代,从“摸清家底”的自然资源大调查到自然资源价格评估,从生态修复到生态经济,从国土空间治理、规划到国土综合整治等,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其中,25%左右在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35%左右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职。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国土空间规划机构、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构、不动产评估及咨询机构、不动产权籍测量及工程测量部门单位、土地信息系统研发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农业、林业土地开发部门等。从事土地调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不动产权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近四年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西及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3%,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为94.1%。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在传承学校核地学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岩土与道路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等领域独具特色的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分中心、拥有江西省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江西省名师工作室、拥有江西省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江西省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拥有东华理工大学智慧地下空间研究院。

二、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10余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名,拥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教师20余名。

教师队伍中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茅以升科技奖获得者、江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0余名。

三、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省级一流学科;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有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等专业实验室,并建设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6个。

学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土建人才培养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培养基础知识较宽、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200余项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200余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二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全国三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0%以上,其中考研升学率达到30%。

四、专业介绍

1.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土木类专业现有教师57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余名,拥有“江西省名师工作室”1个,江西省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1个。多位教师拥有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等国家级执业资格。拥有土木工程(学术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术型)、土木水利(专业型)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型)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特色:土木类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经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在房屋建筑、道桥、隧道、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各类工程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项目规划等方面工作,成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土木类专业下设土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两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土木类本科生入学一年后按照学习意愿和学习成绩等选择专业及方向。

专业优势:近5年来,获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7项,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省部级项目三十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荣获全国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等5项。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0余个。

近年来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120余项(获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与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等)。

就业前景:近年来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交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长期名列学校前茅。

2.工程管理【第一批次(重点)本科招生】

师资情况:工程管理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双师双能突出、素质水平高的专业教学团队。拥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2.35%;拥有省高层次人才1人,双师型教师12人,多数教师具有全国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近5年来,教师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目前拥有土木工程(学术型)、土木水利(领域)(专业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招收风险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本专业紧紧围绕建筑行业项目管理人才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建造、绿色建造为特色,培养掌握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基本知识,面向建筑数字化、绿色化与工业化人才需求,具备工程管理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能在建筑、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设有项目管理与造价、智能建造两个专业方向。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将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具备智能建造、工程施工、造价管理、咨询等知识体系,适应数字建造、绿色施工、新基建新趋势,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智能建造、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工程监理及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工作能力。

专业优势:近5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特色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近100篇;学生参与国家、省部级竞赛获奖近80余项。根据“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本专业已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以赛带训、以赛促训”,举办东华理工大学“广联达算量”“BIM技能”大赛,参与“江西省高校BIM装配式设计大赛”“江西省BIM技能大赛”“全国BIM技术大赛”“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BIM算量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竞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本专业考研录取率不断攀升,目前考研率已超过30%,每年有大量学生被国内外知名学府录取。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政府住建与规划部门、工程咨询公司、投资与金融等单位从事工程管理等工作。截止到2021年底,本专业已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近千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本专业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长期位于学校前列,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社会的广泛好评。随着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装配式建筑及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推行,全国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艺术学院

一、学院简介

1.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92年的艺术系。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科办、学生工作办公室三个管理部门,拥有视觉传达系、环境设计系、音乐与舞蹈系3个教学单位和实践教育中心、展演中心、基础与理论研究部;以及艺术研究中心、临川传统艺术研究所、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传习与文化创意中心、虚拟仿真与3D音画实训中心、创客育成中心、玉茗艺术团等院级研究平台。学院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实训设计室、计算机三维设计室、模型室、摄影工作室、专业教室和工作室、画室、展厅、演奏厅、排练厅、舞蹈房、琴房、多媒体教室、陈列室、专业图书资料室等教学和实践场所。现有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六个本科专业;学院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生60余人。硕士和本科均面向全国招生。办学以来,学院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优势,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秉持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创特色,循序渐进,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艺术学院”,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教育特色。学院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审核评估;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科教育(美术、音乐)获得国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5年学院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紧缺学科(美术、音乐)的国培基地;201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院获得国家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办学20多年来,艺术学院汇聚了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学院教职员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71名,教授、副教授19名;获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含在读博士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青年金牌教师1人,硕士生导师23名,国家级协会理事、会员近10人。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江西省等8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500余篇(幅),主编、出版发行专著、教材52部;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0余项;主持滕王阁、万寿宫、博物馆等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大型装饰工程和壁画创作。学院被选举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单位、江西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西省室内装饰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在艺术学院挂牌。多名教师为省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评审专家,担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部门特邀顾问、项目评委、理事成员、艺术总监、学术委员,积极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行业合作的优良传统,重视与艺术文化行业建立合作,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外著名大学广泛建立联系;学院先后与30多家企事业单位(涵盖六个专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积极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搭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学院参与国培省培计划,开展支教活动,服务地方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近四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江西省的各类专业大赛获奖近900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3项,省部级一等奖68项,二等奖119项。其中包括“金犊奖”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音乐舞蹈电视大赛、教育部举办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大广赛)一等奖、江西省大学生舞蹈等专业竞赛一等奖。2017年,学院师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全国优秀院校”荣誉称号;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17年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广告与艺术”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团体第一,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优秀组织奖”。近年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成果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院先后承办及协办了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江西赛区)、江西省素描优秀作品展、江西省陈设艺术大赛》暨第十一届【陈设中国晶麒麟奖】江西赛区选拔赛、省教育厅艺德杯艺术作品征集活动、抚州市政府汤显祖国际戏剧节工程项目、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大型艺术活动;参加与爱尔兰的交流演出,参加英国TNT剧团共创戏剧、参加国际戏剧节开幕式表演及戏剧周展演;学院打造的《汤显祖》音乐剧2017年10月作为“首届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展演”的压轴节目得到了业界专家及社会各界好评,网上点击率达一百二十多万次;2018年、2019年入选江西省教育厅举办的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大曲目,在全省巡演,得到社会各界赞誉。

办学以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数千名艺术类专业人才;毕业生专业功底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师资队伍

办学20多年来,学院汇聚了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星海音乐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柴柯夫斯基音乐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学院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名;博士18人,在读博士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家级协会理事、会员近10人。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文化部、江西省等8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及艺术作品500余篇(幅),主编、出版发行专著、教材52部;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70余项;主持滕王阁、万寿宫、博物馆等政府部门、行业机构大型装饰工程和壁画创作;多名教师为省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评审专家,担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部门特邀顾问、项目评委、理事成员、艺术总监、学术委员,积极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3.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应用复合型创新创业艺术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创作。学院具有行业合作的优良传统,重视与艺术文化行业建立合作,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广泛建立联系;学院先后与30多家企事业单位(涵盖六个专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国内多家行业部门、设计公司、演艺单位在学院建立工作室,定期来校举办交流讲座、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学院积极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搭建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学院参与国培省培计划,服务地方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近四年,学生参加全国及江西省的各类专业大赛获奖近900人次。获得“金犊奖”金奖1项;国家学院奖广告大赛中获奖50余项;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获奖200余项。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获奖项24项;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中国在校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大广赛)获全国奖3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内赛三等奖一项。2016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00多项。其中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我院学生作品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元素国家创意大赛银奖1项;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设计展演获二等奖1项;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1项、省大学生音乐舞蹈电视大赛一等奖2项、江西省第四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1项。2017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共参加九项省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1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17项;省部级一等奖27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64项,优秀奖5项,入围奖54项;2017年,学院师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全国优秀院校”荣誉称号;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17年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广告与艺术”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西赛区团体第一,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在《江西省第七届“艺德杯”大学生艺术评比》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江西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院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获得“优秀组织奖” ;组织参加第十六届江西省高校摄影艺术大赛,我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2018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共计94项,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在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得奖项90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5项、优秀奖1项。同时,我院获得多项“优秀组织奖”。2019 年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竞赛获奖185 项,其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14 项,创意实战奖 1 项,优秀奖 20 项, 入围奖 18 项;荣获省级一等奖 16 项,二等奖 27 项,三等奖 62 项,入选奖 19 项。师生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近100项,近年获得成果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学院先后承办及参与了抚州市政府汤显祖国际戏剧节工程项目、江西省好人发布、核军工晚会等大型活动,所创作表演的声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节目参加省、市级大学生艺术展演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参加与爱尔兰的交流演出,参加英国TNT剧团共创戏剧、参加国际戏剧节开幕式表演及戏剧周展演;学院打造的《汤显祖》音乐剧2017年10月作为“首届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展演”的压轴节目得到了业界专家及社会各界好评,网上点击率达一百二十多万次;2018年、2019年入选江西省教育厅举办的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大曲目,全省巡演,得到社会广泛赞誉。

学院建立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常态机制,以展演竞赛为突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面向未来艺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政策倾斜,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成果汇报展、艺术实践晚会、野外采风汇报演出、迎新晚会等专业实践活动开展,重视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专业介绍

1.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业)

办学历史:设计学类包括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三个专业,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原艺术设计专业分为了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方向)、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三个专业。为适应当前大类招生趋势,三个专业都以设计学类大类招生。

师资情况:我校设计学类专业现有专业教师38人,分别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院校。其中教授、副教授10人,讲师1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96%。近年来教师主编专著、教材28部、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130余篇(幅),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

专业特色:我校设计学类专业极其重视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对设计学类人才的需求。重视基础理论及基础设计课程教育,大量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设计类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优势: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倡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和专业创作。近年来,先后有600多人次的学生设计作品获得各类设计竞赛奖励。其中获“金犊奖”金奖1项;大广赛一等奖50余项,二等奖100余项,三等奖80余项;学院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20余项;中国元素国家创意大赛银奖1项;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设计展演获二等奖1项;教育部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二等奖1项。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0余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30余项;江西省摄影作品展一等奖40余项,二等奖80余项,三等奖100余项;各类优秀奖100余项;获多项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奖。

就业前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企业形象策划设计、招贴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商业插画、网站形象设计、Flash动画设计、商业摄影、影视制作、图像处理与制作、UI设计等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创作、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数字媒体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能在网络新媒体行业、影视传媒公司、文化传播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态图形设计、游戏美术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动画设计、建筑漫游、VR虚拟现实设计等工作。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室内外设计、装饰设计、环境规划(园林)设计以及教学等工作。

产品设计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产品设计专业或珠宝鉴定、珠宝设计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珠宝鉴定、珠宝设计与研发或设计管理、设计教育等方面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

2.音乐与舞蹈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

办学历史:音乐与舞蹈系始于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的艺术系,2003年并入东华理工大学,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紧缺学科(音乐)的“国培计划”培训基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审核评估,201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获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师资情况: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6名,博士5名。专任教师分别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西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著名艺术院校。音乐与舞蹈系致力于学科与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获评江西省一流课程1门,精品在线课程1门,教师获得省(厅)级以上科研立项20余项,发表省级与国家级论文达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近10部。在各类专业比赛与展演中,获得省级与国家级奖项50余项。

专业特色:坚持“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以赛促学”专业教育理念,依托理工科学科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创建科研平台,优化学科结构,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特色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着力造就“站好讲台”、“站稳舞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研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中小学、社会培训机构、传媒文创行业、企事业单位、文艺团体等从事教育教学、艺术管理、舞台策划与编导、创作与表演的应用型人才。

抚州师范学院

一、基本情况

师范学院为东华理工大学二级学院,是在整合原抚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于2014年组建的以培养师范生为宗旨的东华理工大学二级学院。学院师范教育起源于“全国优秀师专”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早在1977年就开始招生专科师范生,1997年开始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本科师范生,2004年开始独立招收与培养本科师范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江西省同类专业办学最资深院系之一。

学院现有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等4个师范本科专业和11个领域的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学院面向江西、立足抚州,依托临川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培养具备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的中小学、幼儿园师资。

学院拥有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承担着为抚州市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同时,学院作为抚州市语文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挂靠单位。

学院实验实习中心拥有语音实验室、钢琴训练室、微格实训室、蒙特梭利实训室、蒙诺幼儿科学探索乐园、大学物理实验室、计算机实验中心和体育场馆等完整充足的实践教学设施。

学院与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南丰一中、南城一中、东乡一中、乐安一中、抚州市保育院、抚州汇嘉幼儿园、抚州万花筒幼儿园等40多所重点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教育实践基地。

二、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9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43人,具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46人、硕士生导师43人。拥有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

三、人才培养

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学院办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输送优秀毕业生3万余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作家、知名企业家等高端人才,更是被誉为“才子之乡”的教师摇篮,抚州市县(区)各中学60%-70%骨干教师、年级主任、校长是本院校友,临川教育集团多任校长均为本学院毕业生。

四、专业介绍

1.学前教育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2人,硕博士学位12人、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东华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1个。另外,本专业还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园兼职教师。

专业特色: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满足社会对幼教、幼小衔接、早教和托育人才需求,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夯实专业基础,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扩大实验课与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注重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在专业技能普遍扎实基础上凸显核心专长,培养融幼教、早教、双语、艺术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优势:本专业依托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硕士点等平台,取得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4项。本专业教学设施齐全,拥有钢琴房、舞蹈房、手工制作室、蒙台梭利科学探索乐园、微格教室等专业教育教学实训室。在深圳、杭州等地建有多个幼儿园实习基地,依托“国培计划”幼儿园培训项目与省内多所幼儿园建立了广泛联系,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园共建实习基地”、“校园合作教学”培养模式。

就业前景:本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主要进入幼儿园、早教中心、幼儿培训机构成为一线教师;或者到幼儿教育系统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还可以成为儿童教育产业经营者:从事儿童教育产业的开发、组织和运营工作,如幼儿园经营、儿童营养食品开发、儿童康复治疗、儿童问题咨询、儿童玩教具开发、儿童传媒编创、儿童教育网络建设等;从事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咨询服务、产品开发、图书出版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学前教育、教育学、小学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考研录取率超过20%。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师资情况:本专业师资队伍强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具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13人。有多名教师获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拥有东华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汤显祖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科技创新团队。

专业特色: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以培养新时代语文基础教育师资为主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采用“语言+文学+文化+师范”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推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强化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富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具备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与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语文教师。

专业优势:本专业是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荣誉称号,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江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研究平台;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戏剧》《戏剧艺术》等权威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公开出版了“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汤显祖研究书系”等大批学术专著,产生较大的学术反响;近年来获批8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获江西省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与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抚州一中等名校联合建立了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师技能实训制度,强化师范特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就业前景:本专业适应性强,就业辐射面广,办学几十年来,为地方党政机关、中小学、传媒出版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学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毕业后既能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能从事行政、传媒、出版、文学创作等各个行业的工作。专业基础扎实,学生考研率高,近年来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左右,大批学生进入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名校深造。

3.英语(师范)

师资情况: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术队伍富有潜力。现有教师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硕士生导师6人,具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2人,三分之二以上教师有出国深造及访学经历。英语母语国家外籍教师2人。

专业特色:专业培养以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为特色,以服务地方教育为宗旨,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遵循“英语+师范”、“知识+技能”两者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师范技能,为他们毕业后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其尽快适应中小学新课改对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并较快地成长为符合时代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所需要的合格英语教师。

专业优势:本专业自办学以来,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并充分利用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两大平台,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国家核心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省教育厅主持编写的英语教材多部,获省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10余项。专业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普通语言实验室、语言录播室、微格教室和多功能云网络语言实验室。同时,英语教育专业建有10余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通过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英语教师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宽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英语教育的专门知识,能够在英语教育领域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教学研究、英语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4.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生导师15人。

专业特色:本专业具有鲜明的数学教育特色,依托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基地和临川教育集团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搭建了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拥有微格教室、智慧教室、计算机机房等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优势:本专业拥有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本专业拥有基础教育师资国家级培训专家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大学生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一、二等奖60余项。

就业前景: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为中等学校、职业中学和教育培训学校输送数学教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平均为45%,每年均有一半左右学生考上研究生并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

<>

文章来源(官网发布地址):https://zsb.ecut.edu.cn:443/8f/36/c976a102198/page.htm

官网发布缓存图(部分):

东华理工大学2022年专业介绍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商丘学院2022年专升本招生计划及近三年招生录取分数线

商丘学院2022年专升本招生计划及近三年招生录取分数线更三高考为各位2022届高考生整理了相关信息内容,供各位2022届高考生及家长查阅参考。

商丘学院2022年专升本招生计划及近三年招生录取分数线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22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22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更三高考为各位2022届高考生整理了相关信息内容,供各位2022届高考生及家长查阅参考。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22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一览表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面试办法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面试办法更三高考为各位2022届高考生整理了相关信息内容,供各位2022届高考生及家长查阅参考。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面试办法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近年各省录取分数统计表(非高考改革省份)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近年各省录取分数统计表(非高考改革省份)更三高考为各位2022届高考生整理了相关信息内容,供各位2022届高考生及家长查阅参考。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近年各省录取分数统计表(非高考改革省份)

2022年云南高考数学(文)试卷答案|云南2022高考数学(文)真题解析

本页面更三高考为各位云南2022高考整理了云南2022高考数学(文)试卷答案、云南2022高考数学(文)试卷解析、云南2022高考数学(文)试卷详细信息,供查阅参考。

2022云南高考数学(文)试卷答案,云南2022高考数学(文)答案,云南高考试卷答案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数学(文)试卷答案|全国甲卷2022高考数学(文)真题解析

本页面更三高考为各位全国甲卷2022高考整理了全国甲卷2022高考数学(文)试卷答案、全国甲卷2022高考数学(文)试卷解析、全国甲卷2022高考数学(文)试卷详细信息,供查阅参考。

2022全国甲卷高考数学(文)试卷答案,全国甲卷2022高考数学(文)答案,全国甲卷高考试卷答案

2022年广西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广西2022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本页面更三高考为各位广西2022高考整理了广西2022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广西2022高考语文试卷解析、广西2022高考语文试卷详细信息,供查阅参考。

2022广西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广西2022高考语文答案,广西高考试卷答案

2022年西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西藏2022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本页面更三高考为各位西藏2022高考整理了西藏2022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西藏2022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西藏2022高考语文试卷详细信息,供查阅参考。

2022西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西藏2022高考语文答案,西藏高考试卷答案

2022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四川2022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本页面更三高考为各位四川2022高考整理了四川2022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四川2022高考语文试卷解析、四川2022高考语文试卷详细信息,供查阅参考。

2022四川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四川2022高考语文答案,四川高考试卷答案

2022年贵州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贵州2022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本页面更三高考为各位贵州2022高考整理了贵州2022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贵州2022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贵州2022高考语文试卷详细信息,供查阅参考。

2022贵州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贵州2022高考语文答案,贵州高考试卷答案
新高考-东华理工大学-专业信息-东华理工大学2022年专业介绍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