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前身为贵州工学院采矿系,成立于1958年,迄今有60余年的办学历程,现已成为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型学院。目前设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学(矿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9个二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拥有资源与环境(含采矿工程、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四个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拥有资源与环境(矿业工程和安全工程两个方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在“矿物资源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1人,其中本科生804人,硕士研究生288人,博士研究生4人,留学生5人。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实验人员10人,教辅人员10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50人(其中:教授14人,特岗教授3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副高级32人),有博士学位43人,占专任教师和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比58%,现有6人在读博士;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省管专家Ⅰ类人才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Ⅱ类人才2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人才3人,学术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
学院现拥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以及测绘工程等4个专业实验室,还拥有喀斯特地区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贵州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校复杂地质矿山开采安全技术工程中心、贵州大学瓦斯灾害防治与煤层气开发研究所4个实验平台。共拥有实验科研设备4000余台(套),设备总值逾5200万元,切实保障了学院各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兴院,就业立院,科研强院”的办学思路,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科研水平提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1992年采矿工程二级学科被评为贵州省首批重点学科;2007年采矿工程专业获教育部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贵州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获贵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贵州优势磷矿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获“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2年采矿工程专业获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点,2012年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获贵州省首批特色重点学科;2015年1月和2017年1月采矿工程专业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分别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底采矿工程专业获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8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采矿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安全工程和测绘工程两个专业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至此,矿业学院4个本科专业全部获批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矿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复杂难处理矿产资源高效选别技术及生态环境改善、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安全开采和智能采掘技术、瓦斯灾害防治预警技术研究、煤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材料加工与利用、矿山突发动力灾害预测技术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优势明显。
面向未来,矿业学院将以“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咨询电话:0851-83627268
矿业类(按大类招生,含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二上学期,结合学生志愿和专业招生人数进行分流)理工类
采矿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掌握以煤炭为主的固体矿床开采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山设计、开采、通风、安全、监察、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初步创新和研究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协调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弹性力学基础、矿山岩石力学、煤矿地质学、采矿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非煤矿床开采、井巷工程、矿井通风、矿山安全、矿业系统工程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2008年获批第二类特色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3月首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第二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毕业生主要面向全国采矿行业,从事矿山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或从事相关的设计、科研工作。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基础知识,掌握矿物加工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矿物加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运行、工程设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及经济技术管理等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协调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矿石学基础、矿物加工学、矿物加工工程设计、矿物加工课程设计、矿物加工研究方法、化学选矿、选矿自动化、矿物加工机械设备、矿物加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洁净煤技术、矿物材料。
特色课程:矿物加工学、浮选化学(双语)
就业方向:本专业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外金属及非金属矿山选矿厂、选煤厂、矿业公司、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专业技术学校等,从事工程设计、科研及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安全工程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以矿山灾害为主的灾害机理及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矿区危险源辨识、灾害防治、安全设计与评价、矿井通风、监察、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备初步创新和研究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2.能够胜任工矿企业安全设计、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安全监测分析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安全监察和管理等工作。
3.基本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
4.在所工作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5.能够服务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电工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安全化学基础、安全法学、技术经济分析、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煤矿地质学、采煤学、矿山电工与安全、矿山机械与安全、瓦斯防治技术、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通风网络理论与算法、运筹学、顶板灾害与防治、粉尘防治理论与技术、压力容器安全、火灾与爆炸防治技术、安全管理学、劳动卫生学、安全概论(双语)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2008年获批贵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可在矿山、化工等工矿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从事安全科学理论及应用工程技术的研究、工程设计、评价及安全管理工作;也可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监察、教育培训机构等从事安全监察与管理、教育与培训等工作和大中专院校师资教学等工作。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测绘工程专业 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国家未来建设对测绘人才的需求,适应未来科技、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工程测量、卫星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经过工程师业务的基本训练,能胜任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工程建设、地质勘查与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测绘、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能适应测绘科学发展的应用及管理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5年内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
2.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测绘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选用先进仪器装备和数据信息处理方法,对复杂测绘领域工程问题开展预测与模拟研究。
4.具有工程测绘领域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担当个人、团队负责人的能力,能从事复杂工程测绘实施方案研究与设计、论文与技术报告撰写。
5.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具备在本行业自主创业的初步能力。
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测绘概论(双语)、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制图学基础、数字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学、GNSS测量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工程测量学、测绘工程专业认知、GIS工程与实践、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2020年获批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主要从事国家基础测绘生产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不动产测绘与管理、地理信息工程建设、交通勘测规划与建设、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与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轨道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规划、资源开发与矿山工程、国防军事建设、大中专院校师资教学等工作。
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文章来源(官网发布地址):http://rso.gzu.edu.cn/web/article/7667
官网发布缓存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