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面推动内涵建设,全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及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把我校建成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学校“十四五”时期重要发展目标。学科建设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是贯穿“立本升硕”的轴心所在,也是两大层面内在贯通的无形纽带。为此,学校特推出“优势学科巡礼”专栏,通过展示各学科优势特色、发展方向、办学成就和建设目标,助推学校聚焦优势学科群驱动内涵建设,营造学科建设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各学科在争创一流学科和学校评估申硕等中心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期介绍城市建设学院土木水利相关学科现状、学科建设举措及目标和十四五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学科现状
城市建设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学、室内环境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工科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师德师风建设示范团队、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教材建设项目等成果。学院现有BIM仿真实验室、森林环境实验室、再生水实验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等15个专业实验室,拥有专业资料室。土木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造价专业于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已纳入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行列。
以上四个专业相通相融,主要以城市建设、城乡规划为核心,面向建筑、市政、水利、环境工程等主要产业,以工程管理、环境设计、工程经济多学科协调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土木水利、工程造价专业集群为“一体”,环境设计专业集群为“一翼”,建筑学专业集群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和特色。同时积极构建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十三五”规划期间城市建设学院取得了不少成绩。拥有省级土木工程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教材建设项目6项。成立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数字建筑产业学院、建筑光伏应用研究所和建筑装饰研究所,获得省级BIM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土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
学科建设举措及目标
(一)专业建设
1.适应行业发展,拓宽专业领域
制定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让土木工程专业除了在传统的房屋建筑、道桥工程、地下工程领域扎根之外,还在建筑电气、建筑能源、数字建筑、光伏建筑、环境工程等新型前沿学科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将土木工程和工程造价专业打造成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以建筑学、环境设计为专业基础申报增设风景园林新专业,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城乡专业优势集群,凝练两个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再次为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做准备。
2.补缺补弱,继续申请工程认证
在连续申请4年教育部工程认证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并贯彻OBE理念,结合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为工程认证早日通过而努力。
3.提升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成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正高以上职称人数、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教学相长,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坚持青年教师工程环境锻炼制度。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细化建设举措,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国家级教学比赛、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一流课程、优秀教材等方面提前打好基础。在未来五年内,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设计学科专业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办学特色,争取环境设计专业尽早获得省级“一流专业”立项,同时将“城市景观设计类教学团队”和“土木专业BIM与虚拟仿真实践课程教学团队”打造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二)人才培养
首先,成立“土木水利”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小组配置组长、副组长和组员若干。制定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确保按申报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大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将联合培养和申硕作为近期目标,通过内培 外引相结合,实现较高质量的教授、博士数量达到50%以上。同时持续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工作经验的人才。预计在2024年使博士生数目达到12人,满足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少于 1/2,培育或引进2-3名精通本行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教育背景、教学管理的教授级高工或教授作专业带头人,使我们的教师有不少于 1/5的人数参与过本单位或其他单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培养8—10名自己的硕士生导师。
然后,依托土木和工程造价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通过参与导师课题、产学研融合、项目实战等方式培养20名左右本领域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造价师等应用型水平人才。
(三)产学研规划、举措及目标
以教研、科研促进学科专业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白鹿原坡地优势和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我校“森林环境实验室”、“再生水厂”以及校内各种建筑物,围绕各类科研项目,加强团队合作,消化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抓好科研工作,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专业融合的科研团队,尽快将学科专业的优秀成果进行落地并转化。
结合目前城市建设学院的实际情况,根据专业分布和研究基础条件现状,计划组建8支教研、科研团队,分别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科研团队的具体情况及研究方向规划如下:
1.团队1: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智慧建造技术应用研究团队
该团队主要围绕装配式建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施工三大方面,专门从事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技术应用的研究。
2.团队2:总承包模式下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融合共进团队
团队主要依据虚拟组织相关理论,探讨建立总承包模式下的虚拟联合体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索全过程工程咨询在EPC总承包项目投资决策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咨询服务要点以及EPC模式下各工程主体之间融合共进的方法和路径。
3.团队3:再生水回用与湿地生态研究科研团队
该团队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是再生水回用技术研究,依托西安思源学院再生水厂和再生水实验室。二是黄土坡地湿地生态研究,依托森林资源实训基地。研究特色:配合校园规划和建设,教学一体化需求,四周建造小型园林式环境教育景观文化园和文化墙,就地取(中)水用(中)水,做到“让水活起来”,服务于生态校园的建设,并形成科普教育基地,让废水利用、水资源节约技术和节水环保理念得以推广,形成一种节水模式和坡地生态体系模式示范园地。
4.团队4:综合防灾减灾科研团队
团队研究方向具体包括: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灾害预测和防治,着重进行白鹿原边坡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岩土工程中水环境效应及其工程危害研究。同时开展建筑消防规划、材料设备研究,针对建材防火研究、结构耐火研究、防火系统研究、安全评估研究、火灾风险研究等方向开展应用试验及理论研究。
5.团队5:西北地区可持续景观规划与设计团队
该团队立足于西北地区,围绕城市建设学院森林环境实验室从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景观材料与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性、景观使用的可持续性四点出发,来研究如何在当今社会环境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去创造节约型、可持续型的外环境。除此以外,围绕城市建设学院再生水实验室、再生水回用与湿地生态研究科研团队,探讨如何将再生水多元化的、持续性的用于景观设计之中。
6.团队6:乡村养老型人居环境建设团队
该团队以新型乡村建设及乡村养老为出发点,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健康养生等,从产业选择、空间规划、区域交通、住宅建筑及其室内设计、室外景观环境几方面着手,研究如何构建乡村适老化空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建设发展探索新的模式。
7.团队7:绿色生态及风貌传承的“乡村振兴”建筑科研团队
该团队主要根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陕西省示范镇建设工作的展开。首先结合建筑学本专业的特点,系统探讨示范镇乡村建筑的绿色生态建造的需求,给出建筑的绿色生态及可持续技术解决方案。然后坚持文化自信,选取示范镇建筑风格传统元素的精华,再创造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建筑风貌,强化地域文化特性,补充我省建筑文化库,做好建筑文化传承及风貌保护工作。
8.团队8:森林环境综合治理及研学团队
该平台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实验室平台的集聚效应。森林保护:为国家“碳中和”理念和区域森林环境保护建设提供系统性的示范作用;康养医疗:医养结合,为区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差异化的森林康养基地;生态研学:结合白鹿原文化内涵创造“以研为基,以学为本,寓教于乐”的全龄化教育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智慧农业的运营和维护可带动区域就业;绿色农副产品也能满足广大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十四五”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一) 加强“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有计划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争取实现成果转化8—10项。同时,为各个科研团队之间相互协作提供各种支撑,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立项建设3-5个校级科研团队,随时为申报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做好准备。
(二) 打造一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切入点,联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BIM研究中心、大唐热电厂、西安联创先进制造专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西安建苑建筑饰业有限公司、陕西建工集团等企业,参与在建项目不少于10项,开展应用研究,同时提炼研究成果,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增加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三) 基于不同的创新团队,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将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能够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与具有代表性的5-10家企业和高校实现深度合作。
(四)联合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推广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技术应用,打造至少3个“数字化工地”试点。借助“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学院”打造产教融合数字化实训基地1个并使“数字化建筑虚拟教研室”获省级立项。为教师教学、学生实训提供虚实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发挥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和科研实践条件优势,面向社会进行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不少于10次。
(五)依托现有的省级“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基于BIM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开展创新项目培育。十四五建设期间,不断增加横向项目科研任务,立项省级以上课题5-10项,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并立项至少1项。
(六)将“数字建筑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成西安市重点实验室,同时完成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争取达到省级优秀工程研究中心标准。并申报国家级BIM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七)规划期内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20篇。出版装配式智慧建造系列专著3部;至少获得10项以上的相关专利(含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申报并至少获得1-2项高级别科研奖励;借鉴我校东南亚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类期刊建设经验,规划期内创办一本以工科为主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刊物。
“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学院将充分利用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筑与土木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平台,借力森林环境实验室、再生水实验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校级资源,继续打造和稳固建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省级一流专业,大力推进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及推进教育部工程认证工作;同时积极共建数字建筑产业学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交流,以“秦创原科技创新驱动平台”为契机,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研、教学模式、创新成果培育,完善学院管理制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文章来源(官网发布地址):【点击查看官网原文信息】
官网发布缓存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