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院
我在川文艺等你
学院简介
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是秉承学校“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和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校训,践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办学思路,贯彻学校“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办学精神,实施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文物与博物馆学、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和民族学四个文化类本科专业,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古建工程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358人,教职员工41人,专任教师25人,外聘教师13人,实验技术人员1名,辅导员2名。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研究能力,能够在博物馆及相关行业从事陈列设计、田野测量、古建修复、文物修复和文物研究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能在宝石相关行业从事首饰设计制作、宝玉石鉴定、珠宝商贸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2年新增的本科专业,2022年9月份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了解城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各类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民族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掌握民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能在文化、政府、企业、教育等领域从事研究、行政、管理、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古建筑工程技术是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0年新增的专科专业,2020年9月份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古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广泛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学科修养,具有一定的古建文化遗产研究能力,能够在古建及相关行业从事研究、修复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培养具备较系统的宝石学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的宝玉石的肉眼鉴定、仪器检测及评价方法;珠宝首饰设计及加工技能;了解珠宝市场政策法规、商品价格及营销策略;从事具备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珠宝首饰营销及商贸管理的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可在珠宝检测部门、珠宝销售及加工行业从事宝石鉴定、珠宝营销、珠宝首饰设计加工及珠宝企业管理等工作。
专业设置
文物与博物馆学:
专业概况: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在文物鉴定与材料修复专业(2009年开设)基础上成立的,2013年开始招生,2014年该专业在第二批次本科分数线以上招生,是院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教学机构,自2009年创办以来,文博专业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培养体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被第三方中国大学评价体系评为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在全国应用型大学中,排名第二。
文博专业的特色是“学术为本,创新为体;倡导实践,注重应用”,强调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强调创新发展,强调国际视野。迄今为止,文博专业已培养了数百余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活跃在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所、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公司、展览设计公司、文化创意公司、海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旅游、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视、投入和推动,为文博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博专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广大学子报考的热门专业。
专业方向:(1)考古学(2)博物馆学(3)文物保护
特色课程:(1)博物馆展陈设计
工作室:(1)拓片工作室(2)装裱修复工作室(3)古建工程技术工作室(4)文物保护修复中心(5)全国高校唯一校内考古实践基地
金牌课程:(1)博物馆展陈设计
专业实验室:结合我院学科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在梓潼校区规划成立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成立的实验室可支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数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满足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
师资力量:文博专业师资实力雄厚,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和领军人才。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有教师共14名,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2人,硕士以上学历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各位老师专业知识渊博、热爱教学、具有亲和力。
教学方式: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促进多元化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文博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化课程,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进行教学。
实践基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与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遂宁博物馆、绵阳市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台县文管所等文管单位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人才培养目标: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各类博物馆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除了掌握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毕业后具有能够从事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展陈设计、考古研究、文物研究和文物保护等工作的能力,并具备继续进行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初步研究的基础。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专业概况: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本科专业2016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组建一支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积累一定的教学资源,形成了专业特色,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现已与多家珠宝公司在生产加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在西南五省应用型大学中,排名第二。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科):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培养具备较系统的宝石学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的宝玉石的肉眼鉴定、仪器检测及评价方法;珠宝首饰设计及加工技能;了解珠宝市场政策法规、商品价格及营销策略;从事具备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珠宝首饰营销及商贸管理的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可在珠宝检测部门、珠宝销售及加工行业从事宝石鉴定、珠宝营销、珠宝首饰设计加工及珠宝企业管理等工作。
专业现配有专业实习实训室3个。宝石鉴定实训室配备常用的宝石鉴定仪器,包括:宝石显微镜、分光镜、二色镜、偏光镜、折射仪、光纤灯、紫外荧光灯等;拥有常见的宝玉石及矿物标本几百种,价值近百万,供学生宝玉石鉴定实训所用。宝玉石加工实训室配备宝石加工常用的平磨机、切割机、切磨机等设备,首饰工艺实训室配有首饰金工常用设施设备,满足专业学生课程实习专业实训需要。
专业方向:(1)珠宝鉴定(2)首饰设计与制作(3)珠宝商贸(4)古珠宝首饰
特色课程:(1)博物馆珠宝首饰(2)中国古代金银首饰(3)传统首饰工艺
工作室:(1)珠宝鉴定工作室(2)首饰设计工作室(3)宝玉石加工工作室(4)首饰工艺工作室(5)玉雕工作室(6)古珠宝首饰工作室
金牌专业方向:(1)古珠宝首饰
专业实验室:结合我院学科规划发展的实际情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拟在梓潼校区规划成立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成立的实验室可支撑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数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同时满足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
师资力量:2016年起本科专业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双师”素质师资为主体的教师团队。现有教师11人,专任教师9人,硕士以上学历7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2人。
所有专任教师均获得珠宝行业宝石鉴定师资格认证,其中英国宝石协会宝石鉴定师(FGA)3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GIC)珠宝鉴定师2人,GIC翡翠鉴定师1人,兼职教师中国国家注册珠宝质检师(CGC)1人,英国宝石协会宝石鉴定师(FGA)1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GIC)珠宝鉴定师2人。
教学方式: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尝试产学研相融合,以项目制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工学结合,学以致用,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己任。
实践基地: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就古珠宝首饰方向与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绵阳市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文管单位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从事首饰设计制作、珠宝鉴定、珠宝商贸、古珠宝首饰研究等工作,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合于到珠宝企业、公司、工作室;宝玉石加工厂、首饰加工厂;银行、拍卖公司、典当行;报社杂志社、博物馆等单位和部门从事与珠宝和材料工艺有关的商贸、鉴定、设计加工制作、质量监督和检验、生产管理、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珠宝鉴定、首饰和材料工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等。
民族学专业:
民族学专业将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调查三个方向的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培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文化、政府、企业、教育领域等方面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专门人才为预设目标。
专业方向:(1)民俗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田野调查
特色课程:(1)民俗文化
工作室:传统技艺实训室
师资力量:民族学专业有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团队。现有教师7人,硕士以上学历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人。
核心课程:
(一)课程名称
中国民族志、宗教学、民俗学、民族学调查与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与写作、民族考古学。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志
课程内容:本课程为民族学专业必修课,是民族学的基础课程,是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描述和记录。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人类学和民族学角度对中国当代各民族进行比较,归纳出各民族的特点,熟悉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课程功能: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各民族在语言、宗教和血缘上的融合,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以及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
2.课程名称:宗教学
课程内容:宗教学是以宗教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宗教问题,以达到利用宗教学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之目的。
课程功能: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政策。
3.课程名称:民俗学
课程内容: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课程主要是介绍民俗学概述、发展史略、研究范畴,外国民俗学概况,以及民俗学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态,具备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课程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对各类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课程名称:民族学调查与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本课程是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向学生系统介绍田野调查的基本知识、程序、技巧、情感与伦理、内容与方法,带领学生亲自深入到民族地区融入当地生活,通过直接观察和调查访问,并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是应用于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学基本调查方法与技能,不同民族志写作风格与技巧,为毕业论文的调查和写作夯实基础。
课程功能: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民族学调查的方法及相关技能,且能熟练地运用到民族志写作的实践之中,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
5.课程名称:田野调查与写作
课程内容:田野调查涉猎的范畴和领域相当广,本课程主要讲授考古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写作,通过课程 项目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田野工作中:准备、开始、调查、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和补充调查五个阶段。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考古和人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现场感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功能: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相关的技能,形成对调查点的基本认识,带着问题进行田野调查,提高调查及写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民族考古学课程的学习做好专业技能方面的铺垫。
6.课程名称:民族考古学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通过研究现存的人群及其物质文化达到深入理解考古材料之目的的考古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民族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使之认识到民族考古学在当代考古学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具备民族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时机工作的民族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功能: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民族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的深造或胜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2年新增的本科专业,2022年9月份开始招生。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着重培养以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及技能为基础,系统掌握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专家和未来的专业领导者。培养计划汲取欧美的经验,使学生一方面接受整体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另一方面接受一定的保护工程特殊训练,以便在毕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科研、设计和城市管理等部门的特殊专业需求。
二、培养目标
1.了解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建筑历史演变的过程;
2.深入了解历史建筑的形制及工艺特征;掌握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各类知识;
3.学习掌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和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深入学习和掌握城乡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设计和技术,深入了解和掌握建筑理论、文博理论的基本内容。
5.掌握建筑、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内容,将保护的理念、价值判断和规则、法律法规等约束条件,与保护对象的策划、规划和设计相结合。
6.掌握历史建筑的文化和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以及对其材料和结构的‘病理诊断’,再到修复材料与工艺特征和应用要领等。
7.掌握建筑设计基础及相关基本知识点、掌握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
8.有能力进行地域建筑与历史建筑的调查测绘。
9.掌握维修设计、整饬设计、复原设计,以及相关的改建、加建和扩建设计要领,理解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和可逆性设计方法的意义,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来达到保护与再生的高度统一。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名称
专业基础课程: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设计素描和色彩、建筑学概论、外国建筑史、设计基础、建筑力学、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
专业核心课程:
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历史建筑保护概论、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文化遗产管理、建筑改造保护与修复设计、信息采集和建筑损伤、古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与修复、结构加固与病理学。
(二)课程介绍
1.历史建筑形制与工艺
(1)前置知识:设计素描和色彩、建筑学概论、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
(2)课程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建筑的营造历史和工艺,使学生掌握保护历史建筑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等内容。
(3)课程主要内容: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匠作工艺的发展概况、建筑材料的利用和加工工艺、传统的营造工艺流程等,涵盖瓦作、木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等;西方建造技术与形式的发展脉络,阐释西方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历史建筑的内容。
2.历史建筑保护概论
(1)前置知识: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2)课程能力目标:通过系统的讲授和实践操作,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的要求,较为全面的掌握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管理、利用和发展的理论方法,包括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历史街区、历史城镇的保护更新措施,了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趋势,认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掌握基本的操作要求。
(3)课程主要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理论发展、主要的保护文件及组织机构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基础、实践过程及典型案例。
3.建筑设计
(1)前置知识: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
(2)课程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公共建筑的功能特点及空间组成;了解其流线组织及室内外空间组合的一般原则,掌握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能力,并为毕业设计和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3)课程主要内容: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的特点、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要求根据所给定的条件(地形、建筑面积、空间组成及使用空间面积等),完成若干公共建筑设计,绘制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及总平面图,并作设计说明。
4.专题保护设计
(1)前置知识:历史建筑保护概论,建筑设计,文化遗产管理,建筑结构等。
(2)课程能力目标: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掌握维修设计、整饬设计、复原设计,以及相关的改建、加建和扩建设计要领,理解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和可逆性设计方法的意义,学习如何运用具体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来达到保护与再生的高度统一。
(3)课程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旧建筑改造,近代建筑保护与修复设计,古建筑保护规划与修改,历史环境(园林)保护设计等内容。
5.中外建筑史
(1)前置知识:建筑学概论等;
(2)课程能力目标: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课程主要内容: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内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建筑理论、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阐述和分析。
四、数字化建模实训室
数字化建模实训室拥有40台电脑及相应CADPHOTOSHOPREVIT等软件。该实训室能同时容纳40人进行实训,是面向文博学院各专业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建模的教学训练平台;实现设计产品的可视化、可协调、可模拟、可优化、可出图,通过信息化和参数化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一体化管理。
通过数字化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有关软件命令的使用方法,掌握绘制工程图样的技巧,掌握三维数字化建模软件CADRHINOREVIT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毕业后直接走向设计与生产第一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建筑工程技术(专科):
古建工程技术是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0年新增的专科专业,2020年9月份开始招生,目前已拥有一批专业师资团队,目前已与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国木家居有限公司、北京大龙古建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学生专科毕业可考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继续深造。
一、培养目标
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0年新增的专科专业,2020年9月份开始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古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广泛的科学知识和一定的学科修养,具有一定的古建文化遗产研究能力,能够在古建及相关行业从事研究、修复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介绍
目前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功能,分为主修和辅修,按照课程的性质和修读方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成分为:
1.专业教育主修(必修)课程:包括建筑材料与构造、中外建筑史、建筑制图、艺术造型训练、手绘表现、建筑初步、古建筑木作、古建筑瓦石作、古建筑油漆彩画作、古建筑测绘、古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古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检测等。
2.专业教育主修(选修)课程:建筑力学、仿古建筑设计、园林绿化设计、建筑工程概论、效果图制作、建筑后期表现等。
3.专业教育辅修(必修)课程: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古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BIM 建模与应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二)重要课程介绍
古建筑测绘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常用工具测量方法、精密仪器测量方法;古建筑测绘数据整理;绘制测绘草图;补测修缮建筑数据;编制古建筑修缮测绘图文本。古建筑实物测量,仪器测量高度、长度、角度;常用工具测量细部。水准仪器和经纬仪器的操作训练以及测量数据读取、处理,三维测量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工具测量方法、精密仪器测量方等能力。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知识。可对接古建筑测绘等岗位。
三、古建筑测绘设备
目前测绘设备有全站仪4台,RTK两套,电子经纬仪5台,全站仪棱镜6台。
教学计划:在初期阶段,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电子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等测绘仪器。由专业老师分别带领学生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绵阳校区、梓潼校区、西部写生基地和成都新校区进行测量,绘制出校区图。其次,在学生熟练测绘流程及绘图之后,成立测绘公司,对社会进行投标,以古建筑工程技术的测绘仪器和测绘经验,为需要测绘的古建筑、工程(隧洞测量、道路工程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进行测绘。
文章来源(官网发布地址):【点击查看官网原文信息】
官网发布缓存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