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帮秦国变法成功 为何却落得灭族的下场?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赢得民心,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大家都感到奇异,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出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杆搬了过去,就得到了五十金。商鞅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变法的命令。

网络配图

新法施行一年多,很多人包括太子都不守法,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但太子要继承王位,是不能施行的,因此就开罪于他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幸,权势极盛,太子无话可说。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大大充实了秦国的势力,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由一个小国变成大国。

然而,商鞅正处在仕途得意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逃出京城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因为不认识他所以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违法的!”

商鞅自作自受,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灭族。商鞅虽然长于谋国,但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受宠,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不能得罪太子。

网络配图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他的变法政策,受秦国国君信任,秦国因之而强大。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不懂得给自己留有余地。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受国君的宠信,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损有余而济不足”,把矛头指向有权势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把他们发配到边远地区。

因此,贵族势力痛恨吴起,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旧贵族们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扑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一定会住手,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并不顾虑这些,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吴起的变法损害了贵族集团的利益,只要这个集团还存在,他的悲剧命运便是不可避免的。

网络配图

从处理官场的人际关系来说,吴起的遭遇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所有的靠山都不是永久的,连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如果你将所有筹码都押在他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如何是好?

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要考虑后面的几步怎么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揭秘吴越王钱俶为什么要献出封地纳土归宋

揭秘吴越王钱俶为什么要献出封地纳土归宋

吴越王钱俶

明明知道凶险重重,汉王刘邦为何要赴鸿门宴之危局

明明知道凶险重重,汉王刘邦为何要赴鸿门宴之危局

刘邦

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五大名将 项羽不是最惨的

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五大名将 项羽不是最惨的

薛仁贵

明朝首富沈万三有多少钱?让皇帝都垂涎三尺

明朝首富沈万三有多少钱?让皇帝都垂涎三尺

沈万三

揭秘史上太子丹与秦始皇的关系是怎样的?

揭秘史上太子丹与秦始皇的关系是怎样的?

太子丹与秦始皇的关系

宋神宗不敢食神仙所赐延寿丹 于四十七岁而亡

宋神宗不敢食神仙所赐延寿丹 于四十七岁而亡

宋神宗

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 这个宅男每天都在忙什么

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 这个宅男每天都在忙什么

明神宗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赵匡胤

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的抗战事迹主要有哪些

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的抗战事迹主要有哪些

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

揭秘大将魏延不能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的原因

揭秘大将魏延不能成为蜀汉五虎将之一的原因

魏延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商鞅帮秦国变法成功 为何却落得灭族的下场?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