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阳生,腊月春景明。
2017年至2022年,5年是一场持续的接力,标注着中国科大把握历史主动,战略谋划发展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投入。回首12月23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5年是一次奔赴未来的跨越,见证着“科大人”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的初心与使命。
从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校之初的生物物理系,到1978年成为生物系(8系),再到1998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载岁月轮回,20载华丽蝶变。2017年12月23日,在原生命科学学院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三方共建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以下简称“生医部”)。安徽省立医院作为中国科大直属附属医院,成为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弘扬办学优良传统,汇聚海内外校友力量,坚持“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在发展中守正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成立五年来,在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家共建单位的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学校的坚强领导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立德树人、人才引育,攻关创新“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实现了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谋创新塑造未来优势的良好开局。
潜心立德树人,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始终是生医部的重中之重。生医部下设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四个学院,横跨理工医三大学科门类,通过持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学、生态学、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博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建设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生物学入选国家强基计划。“生物科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生物学一流学科首轮建设成效显著,在国内16所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位居前列。作为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医部已培养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成、王志珍、陈润生、施蕴渝、陈霖、饶子和)、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田志刚)和2位美国和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骆利群、卓敏),200多位校友在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任职。自2007年组织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以来,共获得16枚金牌、7枚银牌、2枚铜牌,以及3个单项奖的好成绩。依托附属医院建设临床医学院,持续夯实临床医学办学基础:2019年获批设置临床医学本科专业,2020年获批设置“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2年获批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具有医生科学家潜质的临床医学未来领军人才。医学英才班3名在读本科生连续在《Science》发表对社会和科学认识的通讯短评。
人才引育并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新突破。“人才是第一资源”,生医部发展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生医部实行引育并举,整合大学与附一院资源优势、协同支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引进国内外顶尖学者,集聚世界优秀人才。依托国家级人才计划、中科院人才计划等方式,引进程临钊教授、翁建平教授、刘连新教授、周少华教授、施炯教授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包巍教授等59位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先后制订了《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人才双聘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校院引进人才的双聘机制。依托国家创新人才计划、教育部人才计划、中科院人才计划等方式,引进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在体制机制上,注重培育人才成长沃土,构筑创新生态环境。制定并发布《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校本部PI任职资格和考核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建立PI制+团队合作,鼓励交叉融合大力推动协同创新的氛围,建立了墨子论坛生命科学与医学分论坛、学术常态化交流、学术年会、研究生年会等机制和项目。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推出青年PI成长与扶持计划,包括新进PI培训、新进PIMentor、中期评估等制度,力争建设一支年龄梯队合理,学科特色明显,专业技术一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呈现跨越式发展,2017年以来新增PI60人,各类人才项目计划入选者不重复统计近70人,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执着攻关创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贡献力量。近五年,生医部科研立项屡创新高,学术产出持续加速。近五年到账纵向科研经费(去除外拨)8.23亿元,转移转化合同总额3.19亿元。在《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4大顶级学术刊物上发文12篇(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重大创新成果呈现加速态势,2022年以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8个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总数近全校一半。建有结构生物学、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脑功能和脑疾病、无膜细胞器与细胞动力学、分子医学、细胞动力学和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与健康、衰老生物医学、血细胞研究及应用9个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医药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搭建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平台,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金银潭医院、安徽省疾控中心联合共建公共卫生研究院,推进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研究;瞄准健康领域“卡脖子”问题,建设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通过基础研究和300-500张研究型病床一体化的“benchtobedside”模式,打造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的新型临床研究医院,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牵头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涌现出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方案、多项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为代表的原始创新成果。近3年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转移转化合同总额3.19亿元,包括抗炎抗肿瘤技术、针对遗传性眼盲和wAMD的基因治疗技术、NK细胞免疫治疗新技术等重磅成果转化,初步形成基础-转化-临床有效衔接的创新生态,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推进校院融合,附属医院跨越发展展现新速度。附属第一医院是生医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教研协同创新为医院发展增添新动力、跑出加速度。在附属医院建设上,坚持“校院融合、科教兴院”,采取校院双聘研究员制,全方位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以“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为牵引,医教研协同创新,优化学科布局,理工医融合攻克难点痛点;以智慧医院建设为抓手,全面改善百姓就医体验,保障患者医疗安全;以党建引领促高质量发展,用人文精神引领创新发展。附一院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考核中位列21位,连续四年考评等级为A+,继续领跑安徽。2021年度医院四级手术人数全国第8位,技术难度(CMI)全国第32位,科研经费总额全国第28位。先后以第一单位在NEJM,Lancet,NatureReviewsRheumatology,Circulation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22年医院自然指数排名位列全球医疗机构第45位,中国医疗机构第7位,参与国家自然基金79项,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22位。附一院坚持“服务为本,技术为先”,全面提升医疗质量,2019年至2021年连续荣获安徽省服务行业居民满意度调查“医疗业第一名”,连续获批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挂牌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和“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回首五年路,砥砺奋发的足迹踏石留印,历历在目。
展望新征程,“科大新医学”潜力无限,前景可期。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将继续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办学理念,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履行“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的国家使命,秉持生医同契、协同创新的精神,为将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建设成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命健康领域科教创新核心基地而不懈努力!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五周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五周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法数学中心揭牌成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法数学中心揭牌成立
江西财经大学肖丽娟博士荣获2022年度CIMA教学卓越奖全球卓越金奖
江西财经大学肖丽娟博士荣获2022年度CIMA教学卓越奖全球卓越金奖
晋中信息学院荣获“2022年度全国应用型实力高校”
晋中信息学院荣获“2022年度全国应用型实力高校”
晋中信息学院与湖北恩施学院展开校际交流新媒体运营创新培训会
晋中信息学院与湖北恩施学院展开校际交流新媒体运营创新培训会
中国海洋大学考点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工作完成
中国海洋大学考点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工作完成
中国海洋大学获批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经费8642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获批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经费8642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三位党外代表人士当选为民主党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
中国海洋大学三位党外代表人士当选为民主党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
山东大学获多项山东省新闻出版奖
山东大学获多项山东省新闻出版奖
重庆大学在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一等奖6项等佳绩
重庆大学在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一等奖6项等佳绩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