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谋士”贾诩谋略究竟有多高?

[导读]在官渡之战前的关键时刻,贾诩说服了主公张绣投降曹操,这不但解除了曹操的后顾之忧,还增加了曹操打击袁绍的军事力量。为此,曹操说贾诩是使他“信重于天下者”。 贾诩归附曹操以后,在曹操官渡之战、关中平定马超韩遂等诸侯叛乱时多有奇谋,尤其是在曹操立储和曹丕争位的时候,贾诩寥寥数语就使天枰偏向了曹丕一边,其智谋的确非同凡响。另外,贾诩在自己遇难脱险、助李傕攻长安、帮助汉献帝东归、帮助张绣打败曹操等事件上,贾诩也多有奇谋。为此,有人说贾诩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

网络配图

本来,谋略这东西要想搞一个排名本身就很难,因为你不能给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如果给武将排名,人们还可以有一个力量对比、击败对手的量级、斩获敌人多少等指标来衡量一下,即便如此,人们心中也是各有各的所爱,何况这没有统一标准的谋士呢?不过,既然有这种说法,那我们就来看看贾诩的谋略究竟有多高,他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三国第一谋士?

贾诩字文和,武威故臧(今甘肃武威市境内)人。少年时就有人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一样的奇谋。他曾经州郡举荐为孝廉,做过郎官,因为有病离开了官位。

在西行回乡走到汧(qian)县时,遇到了反叛的氐人,贾诩和同行的数十人都被捉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把我埋了,我家必定会拿厚礼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是段颎(jiong),曾长期为边关大将,威震西部疆土,所以贾诩拿这种话来吓唬他们。氐人还真的听吓,果然不敢害他,并且还和他结盟送他走,而其他人却都被处死了。

这就是贾诩的遇险自救。

董卓时期,贾诩升任为讨虏校尉,住在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军中。董卓败亡,牛辅也死了,原来董卓的部众都很恐惧,李傕、郭汜等人想解散兵众逃归乡里。贾诩说:“听长安城中的人议论说,要把董卓手下的凉州人全部杀光。你们这样舍弃兵众单独行走,是一个亭长就可以把你们捆绑杀掉的。我看不如率领兵众向西,一路上再扩大队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事成,我们就奉持国家来征服天下;事若不济,那时再逃走也不迟。”李傕等人认为有道理,于是进攻长安,果然杀了王允、赶走吕布,把持了朝政。贾诩被任命为左冯翊,也就是三辅地区其中的一个州郡长官。李傕等人想给他封侯,贾诩认为自己这不过是保命之计,并不是什么功劳,因此坚决不受。李傕等又想任命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说这是一个众官的师长,自己名望不重,坚决予以拒绝。李傕于是任命贾诩为尚书,负责管理官吏的选拔举荐。

网络配图

李傕等人对贾诩是又敬重亲近,而内心又非常惧怕。因为遭遇母亲去世,贾诩需要奔丧守孝,就辞去现任官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回归乡里。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争斗不休,李傕就请贾诩出任为宣义将军。李傕、郭汜等人言和、从军营中将汉献帝迎出、朝廷大臣受到保护等等大事,贾诩都出了不少力。

等到汉献帝离开西安东行,贾诩也交还了官印。这时候将军段煨屯兵华阴,贾诩和他是同郡老乡,于是就离开了李傕前去依托段煨。这时候的贾诩,已经有相当的名气,段煨的军众非常仰慕他。段煨虽然外表敬重贾诩,礼节也是特别周到完备,但心里却是非常害怕,总担心军众被贾诩夺走。贾诩知道这种情况,心中也是不能自安。

在这一时期,贾诩有军职,他没有自己拉队伍自立,这就是把自己定位于辅佐他人。李傕等人曾经给过他高官,贾诩知道这些都是虚名,并没有实权,拒绝不受是一种务实的表现;李傕、郭汜等人不管国家怎样恢复,只顾争权夺利,相互攻战,是既没有远大的眼光,也没有治国治军的才能,选择离开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贾诩知道段煨终不能容纳自己,这时候张绣驻扎在南阳,便暗中结纳。张绣是张济的侄子,张济是董卓死后部众犯长安的将军之一,这样一说,贾诩和张绣还是有些过从交往的。

知道贾诩要离开段煨,张绣也派人前来迎接贾诩。在贾诩将要离开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对待您已经够优厚了,您怎么要离开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已经有了猜忌我的意思。他对我的待遇虽然优厚,但却不是真心,也就不可能长久,我要过于依赖,时间长了有可能被他谋害。我现在离开,他反而会欢喜,还巴望我替他在外联结强大的支援,因而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子。

张绣正没有人为他设谋作主,也愿意得到我贾诩。这样,我的家室和自身就必然两相俱全了。”贾诩到了张绣那里,对他执以弟子之礼,段煨也果然善待贾诩的家室。

到了张绣那儿,贾诩劝他联合刘表。曹操征讨张绣不久,在一天早晨却主动撤军了。张绣要亲自带兵去追赶,贾诩劝阻说:“不能追赶,追赶必败。”张绣没有听从,进兵与曹操交战,果然大败而归。

这时候,贾诩却又说:“赶紧再追击曹军,必胜。”在贾诩的坚持下,张绣率兵追赶,果然取胜。

事后分析原因,张绣认为贾诩看起来似乎违背常规的预言却都一一得到验证,十分不解。贾诩对张绣说,曹操进攻并没有失策,这时候撤军必定是因为国内有事。曹操害怕追击,必定率领最精锐的部队断后,而张将军您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交战必定失败。曹操既然已经打败了我们的追兵,必然要让军队轻装快速前进赶回国内,这时候即便是部署将领断后,这个将领即便勇猛,也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所以您才会取胜。张绣听后很是信服。

贾诩留在曹操身边,同样展示了不凡的才智。官渡相持,曹操粮食将尽,向贾诩问计,贾诩说:“明公您的贤明胜过袁绍,勇武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临战决断军机胜过袁绍。有这四点胜过他,然而半年多却未能平定他的原因,是由于您只是顾虑到要追求万全的缘故啊!若必要时能果断地决断战机,一瞬间袁绍就可以被平定。”曹操采纳了贾诩的计策,果断派兵出击,大败袁绍。再一次展示贾诩超人智慧的是曹操平定关中叛乱,著名的事件就是在马超和韩遂之间行使反间计。贾诩不但在军事上计谋出众,在帮助曹丕争夺太子之位和促使曹操立曹丕为继一事上也是有独特的智慧。当时,曹操在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谁为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而在两人的身边,似乎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拥立派系。曹植在才气、名望上似乎更强一些,曹操似乎一时间也更倾向于曹植。曹丕派人请教巩固自身地位的办法,贾诩说:

网络配图

“我愿将军(曹丕时为五官中郎将)能崇尚发扬仁德气度,亲身力行素常人的行为学业,朝朝夕夕,孜孜不倦,不违背人子的正道常礼。”

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像平常一样,不要表现出刻意追求;二是说先做好一个儿子该做的。曹丕接受贾诩的建议。曹操也曾为此单独询问贾诩,贾诩沉默不答。曹操说:“我问你话呢,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属下刚才正好有个问题在思索,所以没有顾得上立即对答。”曹操说:“你在思索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呢!”

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身后事业报废,曹操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会心大笑,于是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曹丕当皇帝后,贾诩升任为太尉,爵位也由亭侯升为乡侯。

贾诩不是曹操的旧臣,由于计谋深长而为曹操父子所重,《三国志·贾诩传》也说:“天下谈论有智谋的能人都首归贾诩。”那么,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贾诩就是三国第一谋士呢?

仔细分析荀攸和贾诩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荀攸的计策,不仅和曹操目标上的一致,路线上也是一致,不同的只是方法,即缓与急的问题;而贾诩的计策,不可能被曹操认可,你即便是再实行德政,若不对东吴实施足够的军事压力,孙权会老老实实地来“稽首拜服”吗?总之,贾诩所出计谋,主公多有不从,也就难说其智慧是最高。

还有,贾诩在曹操处,无论是所起作用还是所出主意,都不是唯一,或者说不是不可替代。比如说官渡之战,曹操想退兵,写信给荀彧,荀彧回信说,这正是“用奇制胜”的好时机,这和贾诩的不能“顾虑万全”是一个道理。再譬如帮助曹丕登上太子之位,在曹操出征时,面对曹植的出口成章歌功颂德,吴质让曹丕“流眼泪就可以了”,这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心疼老爹的表现,和贾诩的“不违子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评价谋士论功行赏时曹操说过:“忠心正直,密谋谋划,安抚宁静内外大势的,是荀彧,仅次于他的是荀攸。”在曹操集团内部都算不上是第一,又哪来的三国天下第一?《贾诩传》所说,“天下谈论有智谋的能人都首归贾诩”中的“天下”,仅仅是局限于魏国而已,它包括不了东吴和蜀汉国。就整个三国来说,他比周瑜、诸葛亮等人差得远了,何况这两人除了谋略超群,人家还有治军统兵的才能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西汉灭亡有人怪她,她掌上起舞令满朝君臣着迷

西汉灭亡有人怪她,她掌上起舞令满朝君臣着迷

赵飞燕

他是乾隆的小伙伴 却因一句话遭杀身之祸!

他是乾隆的小伙伴 却因一句话遭杀身之祸!

乾隆

这个皇帝太节俭!大臣上朝竟如同丐帮聚会

这个皇帝太节俭!大臣上朝竟如同丐帮聚会

道光

如果霍去病没早死,汉武帝晚年就没那么痛苦!

如果霍去病没早死,汉武帝晚年就没那么痛苦!

汉武帝

周幽王抛妻弃子 丈人申侯怒带外人将女婿绑架!

周幽王抛妻弃子 丈人申侯怒带外人将女婿绑架!

周幽王

宋太宗即位后是怎样杀掉自己弟弟和侄子的?

宋太宗即位后是怎样杀掉自己弟弟和侄子的?

宋太宗

皇太极为何将国号改为大清?是迷信还是自卑

皇太极为何将国号改为大清?是迷信还是自卑

皇太极

善良的吕后为何变得心狠手辣?原来是情敌逼的

善良的吕后为何变得心狠手辣?原来是情敌逼的

吕雉

最在意自己名声的皇帝 他堪称治理天下的奇才

最在意自己名声的皇帝 他堪称治理天下的奇才

李世民

从偶像到仇人,孔子和艳后南子发生了什么

从偶像到仇人,孔子和艳后南子发生了什么

孔子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三国第一谋士”贾诩谋略究竟有多高?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