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更三高考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地理完美假期寒假作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完美假期寒假作业及答案(一)
1.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A.1954年B.1960年C.1963年D.1995年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明显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的发展B.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死亡率上升D.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从图中“三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接近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低——低——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4.下列因素中,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读右图“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第5题。
5.某地以耕地、森林、淡水、矿产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6000、4500、100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取决于
A.耕地B.森林C.淡水D.矿产
6.城市用地面积的功能区是
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行政区
7.一位同学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其中合理的是
A.交通拥挤—大力发展私人小汽车
B.住房紧张—盖高层建筑,向市中心发展
C.城市规模无限扩大—控制城市中心区规模,建设卫星城
D.环境污染严重—通过行政手段严禁重工业发展
8.乳畜业的生产对象主要是
A.奶牛B.奶羊C.牛奶D.奶制品
9.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
A.谷物和牧畜混合农业B.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
C.蔬菜和花卉混合农业D.牧牛和牧羊混合农业
10.世界上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
11.关于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大B.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
C.各国机械化水平都很高D.水利工程量很小
下图表示某城市鲜花和蔬菜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此回答12~13题。
12.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D.水源充足
13.阶段II鲜花和蔬菜销售方向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B.城市人口的减少
C.便捷的交通和保鲜技术D.农产品过剩
14.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①不同的功能活动②城市环境的优劣③距离市中心远近④交通便捷程度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15.下列农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是
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乳畜业D.游牧业
16.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国家政策B.水源C.市场需要D.气候
17、下图能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趋势的是
18.大棚农业,这主要是为了改善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19.在丘陵缓坡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
20.下图是工业区位选择模式,其中线段长短表示影响程度的大小。下列选项中与四幅图相符合的是
A.①——甘蔗制糖、②——制鞋、③——微电子、④——啤酒
B.①——甘蔗制糖、②——微电子、③——制鞋、④——啤酒
C.①——甘蔗制糖、②——制鞋、③——啤酒、④——微电子
D.①——甘蔗制糖、②——啤酒、③——微电子、④——制鞋
21.从环境因素考虑,下面四幅图中,布局比较合理的是
22.在事先规划好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主要是为了
A.减少各种污染B.先占领一定的地域空间
C.加强生产过程的衔接
D.吸引共同利用这些基础设施的工厂前来建厂,降低工厂的成本
23.关于工业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集聚产生了工业联系,形成工业地域
B.工业分散造成工业联系减少,运费提高,效益都会下降
C.所有的工业地域都能扩展为工业城市
D.钢铁工业区属于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24.下列城市位于京广线上并且其兴盛与京广线有关的是
A.石家庄、郑州、株洲B.石家庄、郑州、宝鸡
C.郑州、株洲、宝鸡D.阜阳、株洲、武汉
2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A.起步早、发展快B.起步晚、水平高
C.速度快、不合理D.速度快而合理
26.跨国公司在全球寻找区位,最终目的是
A.充分利用各地资源B.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C.实现经营的全球化D.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7.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时,应尽可能地利用
A.水运或铁路运输B.公路或铁路运输
C.航空或水运D.水运或公路运输
28.运输工具与运输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B、管道运输C、海底隧道D、地下铁路运输
29.“休渔”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持续性的原则B.环境的原则
C.公平性的原则D.权利的原则
30.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物质和消费活动的产物
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④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高一地理完美假期寒假作业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B.荒漠土
C.红壤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2.C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7.与图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B.宜昌
C.济南D.合肥
6~7.解析第6题,据图分析,甲图降水量稀少(注意纵轴数值),可能蒸发量较大,而实际蒸发量较小,说明气温较高,气候干旱,因此甲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图降水量也很少,10月~次年3月无蒸发,说明气温很低,因此可能为极地气候;丙、丁相对比较湿润,根据蒸发量及降水量,可知丙、丁分别为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故选项A正确。第7题,图中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选项中长沙、宜昌、合肥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济南为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6.A7.C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8~10题。
8.与自然带A形成无关的是()
A.受暖流影响B.受赤道低压控制
C.受地形抬升影响D.受东南信风影响
9.自然带A→B→C的更替表现为()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10.与图中降水特征相同的点是()
A.B点B.C点
C.D点D.F点
8~10.解析第8题,A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此处纬度较高,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如洋流、坡向等,与受赤道低压控制无关。第9题,A→B→C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过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再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第10题,图中降水特征表现为降水集中,且集中于南半球冬季,四点中的F点为地中海气候,最符合题意。
答案8.B9.A10.D
如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垂直带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②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③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④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A.地处北方半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11~12.解析第11题,从图中看出,该山东坡、南坡的山麓地带海拔较低,山体相对高度大,因而带谱比西坡、北坡复杂,故选项①正确;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干燥,故选项②错误;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因为北坡是阴坡,气温低,故选项③正确;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因为东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选项④错误。第12题,该山体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带,说明位于南方湿润地区,但是在常绿阔叶林带以下还分布着干旱河谷灌丛带,说明该山体位于干热河谷一侧,故D项正确。
答案11.B12.D
读53°N某地附近相关等值线图,完成13~14题。
13.有关P、Q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P地地势高于Q地
B.P地气温低于Q地
C.P、Q两地海拔相同,气温相同
D.Q地具有较明显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14.造成P、Q两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洋流B.坡向
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
13~14.解析由等值线图可以看出P地与Q地海拔高度相同,但P地气温低于Q地,降水多于Q地。两地降水差异主要是由于该地(53°N)地处西风带,岛屿西侧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13.B14.B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
16.图中四座山地自然带谱最丰富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7.甲山脉以北的河流与甲山脉以南的河流相比,不同的水文特征是()
A.含沙量小B.雨水补给为主
C.有结冰期D.汛期出现在夏季
15~17.解析第15题,常绿阔叶林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图中只有秦岭有该自然带的分布,但是秦岭没有荒漠带和冰雪带的分布。这就要求从熟知的山地入手,分析对比后再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第16题,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丰富。第17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应熟记其地理意义。其中之一是1月0℃等温线,山地以北河流有结冰期,以南河流无结冰期。故C项正确。A项,秦岭以北河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含沙量大。B、D两项,秦岭南北两侧的河流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均有夏汛。
答案15.B16.A17.C
2010年10月25日21:42图中A岛西部(3.5°S,100°E)发生里氏7.3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结合下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图中巴厘岛的气候叙述错误的是()
A.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B.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C.气温年较差小D.5~9月较为凉爽
19.我国的一批救灾物资从广州出发到地震灾区,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沿途看到大面积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A岛上河流众多,航运价值大
C.A岛上地带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D.A岛东北部的海峡风大浪高
18~19.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和岛屿的形状可以判断出A岛为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附近岛屿大多数为热带雨林气候。第18题,巴厘岛位于南半球,5~9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此时巴厘岛虽为热带雨林气候,但较为凉爽。A项为热带草原或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故A项错误。第19题,由我国广州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一共有3种气候,即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而A项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是地中海气候,故A项错误。A岛上虽河流众多,但大多短小流急,航运价值低。A岛东北部的马六甲海峡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为赤道无风带。A岛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有机质分解快,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答案18.A19.C
读图,完成20~21题。
20.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德干高原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D.伊朗高原
21.乙地气候的成因主要()
A.受季风环流影响B.受地势影响
C.受纬度影响D.受西风带影响
20~21.解析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可知甲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乙为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0题,德干高原位于北半球,是热带季风气候;黄土高原位于北半球,是温带季风气候;伊朗高原位于北半球,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1题,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主要是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答案20.B21.D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如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完成22~24题。
22.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23.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24.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22~24.解析第22题,根据气温的分布规律是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可以判断表示气温的曲线是②;再根据降水的分布具有赤道最多,温带地区较多,副热带地区较少的特点,可以判断表示降水的曲线是③。所以该题的答案是A。第23题,根据上题的判断①是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多年平均雪线的变化规律是从副热带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所以随纬度增高而降低的说法是错误的;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但雪线高度并不;南半球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最低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在副热带地区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该题的答案是B。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并不是一致的;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也不是一致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所以该题的答案是A。
答案22.A23.B24.A
25.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乙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甲地气候的形成主要是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解析由图判断甲地气温高于乙地,甲地降水也多于乙地。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但乙地气温只有16℃左右,夏季的平均气温也都较低,应位于高原山区。甲地最冷气温约为8℃,年降水较丰富,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C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分析20℃等温线西半段走向形成的原因。
(2)P、Q两城市都位于沿海,但气候差异很大,请分析形成的原因。
(3)图中Q河水能丰富,分析其原因。
解析解答此题的前提是定位图中的地理位置。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状况可确定图中区域为南美洲。然后根据等温线、等高线分布情况,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差异的原因。
答案(1)受寒流和山地的影响,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
(2)P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Q地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3)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由高原流入平原,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27.读下面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出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
(4)简述世界热带雨林的破坏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即可作答。
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热量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4)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调节功能下降;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