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孝公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这里说的“六世”,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但实际上,在秦孝公之前,秦国还有一个君王的作用是被忽视了的,他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
实际上,秦国的改革,是从秦献公开始的,至少他实行了改革的预热。由于他励精图治,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秦国羸弱的国力,得到极大发展,同时军事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秦献公除了在秦国改革上的预热外,还有一个贡献,就是他发现了秦孝公。可以说,没有秦孝公,也就没有“商鞅变法”。没有“商鞅变法”,也就没有秦国后来的快速发展。
秦献公本来年富力强,可惜,他在向外发动战争时,受了伤,后来因伤不治而亡。
在去世之前,秦献公面临这传位的问题。当时,长公子嬴虔能征善战,在军中很有威望。按说,他正是理想的继承人。可秦献公在临终时,却把国君之位传给了次子公子嬴,也就是后来的秦孝公。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国君之位,秦献公是深有感触的。当年,他的父亲秦灵公去世时,他才不过5岁光景。本来,他的叔父悼子,答应了他的父亲,要好好地辅佐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君。但等秦灵公一死,悼子便夺了他的国君之位,并把他驱逐出了秦国,害得他在魏国流亡了29年。
悼子去世后,让2岁的儿子出子继承国君之位。结果子少母壮,一时外戚当道,惹得秦国朝臣百姓怨声载道。也就这样,秦献公在大家的拥戴下,回国夺位,得以复辟,成为秦国国君。
吃尽了苦头的秦献公,深知国君之争,不光会让宗室相残,还会引发内乱,最终导致国力衰弱。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夺权之变,在选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异常谨慎。
秦献公子嗣不丰,他一生只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庶长子公子虔;另一个是嫡子公子嬴渠梁。
说起来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
公子虔英勇善战,刚毅果敢,许多地方都很像秦献公,因此很得秦献公的疼爱。而且,公子虔不光有战功,在军中也有极高的威望。同时,秦朝的贵族对他也很支持。
嬴渠梁则沉稳谨慎,遇事往往能深谋远虑,政治上能力上,显得出类拔萃。
按古代“嫡长子制”的规矩,其实秦献公就应该选王后所生的秦渠梁。
但是,秦献公知道,选对继承人,才能使秦国得以稳定富强,才能继续他的改革,让秦国脱胎换骨。所以他一直在犹豫。
除此外,他还担心两个儿子到时候为了争夺国君之位,拼得你死我活。这样,秦国又将陷入内乱。总之,他不光要立太子,还要使两个儿子仍旧亲密无间
秦献公思来想去,没有对策,所以他准备问问别人的想法。
他先问了王后,接着又问了朝臣,再接着又询问老百姓。为此,他甚至还征求了公子虔和秦渠梁的意见。等到大家的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后,他最终才确定立秦渠梁为世子。
实际上,或许秦献公心中早就有答案。他不过是采用这个办法,在全国人心中搞一次宣传,表明这个秦渠梁是你们选择的,你们必须要好好支持他,不能造反,这也有点民选的味道。显然,秦献公这一招是成功的。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因旧伤发作而死,秦渠梁顺利地继承了帝位,是为秦孝公。
果然,在秦孝公继位后,公子虔对他非常支持。
当时,卫国的庶公子商鞅由于在卫国不得志,于是改投到秦国,推行变法。
尽管秦孝公很支持变法,但法令推出后一再不被大家重视,
正在这时,太子嬴驷犯了法。
按理,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由于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便施以刑罚,所以商鞅就处理了嬴驷的老师公子虔。
公子虔虽说并不赞成变法,但为了使秦孝公的变法能够成功,还是接受了商鞅的惩罚,无怨无悔。
既然公子虔都得接受惩罚,百姓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秦献公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实在是很高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