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眼睛是瞎的吗 为什么他越打败仗官就做越大呢

还不知道:诸葛瑾越打败仗官就做越大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诸葛瑾是东吴名臣。他的长处是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德行服人,至于治国理政、统兵作战,就不是诸葛瑾的强项了。

事实表明,诸葛瑾指挥打仗的水平确实很差,他戎马一生,参加过多次战役,有时甚至担任统帅,但几乎没有打过胜仗。然而,就凭着如此令人看了直犯尴尬癌的战绩,诸葛瑾在东吴却是官运亨通,历任孙权讨虏将军府长史、中司马,绥南将军、南郡太守,左将军,最后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地位仅次于大司马吕范和上大将军陆逊,是东吴政权中的核心人物。

老版《三国演义》诸葛瑾

为什么呢?是孙权眼瞎吗?

当然不是,孙权一向有识人之明,他之所以重用诸葛瑾,不仅仅是看KPI指标,而是有着更深层面的考虑。

今天我们且来分析一波。

一、诸葛瑾的战绩令人尴尬

诸葛瑾早期主要在孙权的幕府中任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袭取荆州后,诸葛瑾出任绥南将军、南郡太守,从此离开孙权幕府,担任独当一面的大将。此后一段时间,诸葛瑾参与了几次重大战役,主要有:

(一)南郡、江陵之战

黄武元年(222年)九月,魏军大举南进,曹丕亲至宛城督战,遣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攻南郡、江陵。江陵守将时为朱然,孙权派诸葛瑾、潘璋前往救援朱然。

《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录》记载了诸葛瑾在此战中的表现:“(诸葛)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孙)权以此望之。”

诸葛瑾是个慢性子,他位居援军统帅,率领着“大兵为之救援”,本应积极进攻魏军以解朱然之围。但他每天开会商议,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沙盘推演,就是没有认真出兵和魏军交战过。以至于“兵久不解”,连孙权也很有意见。

此时再任由诸葛瑾拖下去只怕要出大问题。于是潘璋出手,趁春季水涨,用着火的竹筏顺江而下烧坏魏军的浮桥,迫使曹真退兵。

朱然在江陵城内也沉着应战,坚守城池,围攻江陵的夏侯尚眼看师久无功,也只好退兵。

此战中诸葛瑾完全束手无策,进退失据,虽然最后有“全师保境”之功,但那主要是朱然和潘璋的功劳,诸葛瑾不过是捡了个便宜。

诸葛瑾参与的四次战役地点

(二)江夏、襄阳之战

黄武五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八月,孙权趁魏国大丧,亲自领兵进攻江夏,同时命诸葛瑾、张霸等进攻襄阳。魏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先败孙权,后败诸葛瑾,并斩张霸。

孙权本打算趁人之危赚点便宜,没想到被司马懿打得惨败。诸葛瑾这次可没那么走运了,不但被司马懿打败,而且还赔上了部将张霸的性命。

(三)第四次合肥之战

嘉禾三年(234年)五月,为配合蜀汉诸葛亮北伐,孙权起兵攻魏,三路北进,陆逊、诸葛瑾等攻襄阳,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阴,孙权自率大众围合肥新城,史称“第四次合肥之战”。曹睿亲御龙舟东征,未至寿春,孙权退还,孙韶、张承也退军。

三路大军中两路已退,只剩下陆逊和诸葛瑾这一支孤军,他们将如何应对呢?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了二人的表现。孙权退兵后,陆逊派去和孙权联络的亲信韩扁也被魏军俘获,诸葛瑾写信给陆逊建议跟着大部队尽快退兵,否则到了枯水季节就不好走了。陆逊担心再次泄密,得书不答,而是催人种菜种豆,又和诸将下棋射箭娱乐,摆出一副要打持久战的样子。诸葛瑾急了,亲自赶到陆逊的大营,陆逊这才告诉诸葛瑾,如果急着撤退,魏军一定会紧跟追击,那样说不定会变成大溃败,所以要先稳定将士之心。陆逊还把自己的计划告知诸葛瑾,由陆逊率陆战主力佯攻襄阳城,这样魏军就会把兵力集中到城内,而诸葛瑾则指挥水军准备船只,就绪后和陆逊一起登船出发。诸葛瑾依计行事,魏军果然害怕陆逊真的来攻城,悉数集结到襄阳城内,来不及追击,陆逊和诸葛瑾顺利返回东吴。

这一战对于东吴来说是失败了,问题只是在于吴军能不能安全地撤退。这个问题不是诸葛瑾能够解决的,他只是急吼吼地想着快点跑,最终还是陆逊深谋远虑,有计划有秩序地撤退,否则在魏军追击之下,急着回家的吴军很有可能四散奔逃,变成溃退。全靠有陆逊,才让诸葛瑾避免了一次溃败,保住了一点面子。

(四)樊城、柤中之战

赤乌四年(241年)四月,趁曹芳即位不久,政局未稳,吴军再次兵分三路攻魏,卫将军全琮攻芍陂,车骑将军朱然攻樊城,大将军诸葛瑾攻柤中(襄阳郡上黄县的一处地名)。

据《三国志·齐王纪》注引干宝《晋纪》载,樊城被围后,司马懿督军南征,认为南方湿热,不宜久留,于是积极备战,“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朱)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

司马懿能够“大杀获”,也就意味着吴军损失惨重。这次朱然也救不了诸葛瑾,诸葛瑾又吃了一回败仗。

二、诸葛瑾官运亨通,越做越大

诸葛瑾参加的四次大战役,无一取胜,有两次是勉强安全撤退,还有两次则是不折不扣的败仗。

按理说,以这样的战绩,不被追责治罪就很不错了,但诸葛瑾却不一样,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还屡屡升迁,直至进入东吴军队的最高层,担任大将军、左都护。当时大司马吕范已死,东吴军队中只有上大将军、右都护陆逊的地位与诸葛瑾相当。在重武轻文的东吴政权里,诸葛瑾可以说是除了孙权之外排名数一数二的人物。

孙权为什么重用诸葛瑾?是因为孙权不知道诸葛瑾打仗很差火吗?

不,恰恰相反,有迹象表明,孙权对诸葛瑾的军事水平非常了解。自从江陵之战后,孙权就已经知道诸葛瑾不是打仗的料,所以在后来的几次战役中,孙权不再让诸葛瑾单独担任统帅之职,而是安排陆逊、朱然等名将和他共同行动,目的是让诸葛瑾有打胜仗的机会,即使在战败情况下,也能全身而退,保住名声。

孙权在历史上有善于识人用人的名声

三、诸葛瑾为什么得到孙权的特别青睐

孙权为什么处心积虑要扶诸葛瑾上位,为他打怪升级加经验值创造机会?

综合起来分析,孙权考虑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一)诸葛瑾是“淮泗集团”的标杆人物

东吴孙氏集团的文官武将来源很杂。孙坚是吴郡富春县人,但出身孤寒之家,在江东没有多少社会基础,孙坚以武职起家,转战南北,收罗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例如程普(幽州右北平郡土垠县人)、韩当(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黄盖(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人)、徐盛(徐州琅琊郡莒县人)等。

孙坚死后,孙策在淮南依附袁术,在这一时期,孙策又网罗了一批出身淮水、泗水流域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和山东南部一带)的人士,例如张昭(徐州彭城郡人)、张纮(徐州广陵郡人)、周瑜(扬州庐江郡舒县人)、吕范(豫州汝南郡细阳县人)、诸葛瑾(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蒋钦(扬州九江郡寿春县人)、周泰(扬州九江郡下蔡县人)等等。

这批人出身于淮泗地区,因此被称为“淮泗集团”。孙策渡江略地江东,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团的力量。孙策死后,辅佐年幼的孙权立足江东继续创业的,仍然是淮泗集团。此后孙吴政权逐渐吸纳江东本土士人进入统治阶层,但始终仍以淮泗集团为根本。孙权临死前指定的三名辅佐孙亮的顾命大臣,诸葛恪(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滕胤(青州北海郡剧县人)、吕岱(徐州广陵郡海陵县人),全部都是淮泗集团人士。

可见,在孙吴统治者眼里,江东士大夫并不完全可靠,淮泗集团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三国淮泗地区

但是,淮泗集团有个弱点,这些人虽然大多出身地方豪族,但门第都不高。张昭虽然号称名士,但主要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彭城张氏并非名门望族。在当时的社会观念里,没有名门望族参与的政治集团,难免会被人瞧不起,也缺乏吸引力。

在淮泗集团中,只有诸葛瑾出身的琅琊诸葛氏门第较高,是西汉名臣诸葛丰之后,可以算得上是名门望族。诸葛瑾的叔父诸葛玄一出仕就是二千石级的豫章太守,这是只有名门望族子弟才能享有的特殊政治待遇。由此也可看到琅琊诸葛氏在时人眼中的崇高地位。

诸葛瑾是孙权所依赖的淮泗集团中唯一的名门望族、高第世家子弟,是个标杆性的人物,孙权不断扶持诸葛瑾上位,目的不外乎是提升孙吴政治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吸引更多的士大夫,将更多的人才纳入麾下。

(二)诸葛瑾为人谨慎

《三国志·诸葛瑾传》称赞诸葛瑾“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德度”是指社会道德规范,“规检”是严格遵守的意思,这是说诸葛瑾做事小心严谨,严格遵守道德。

《三国志·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评价诸葛瑾:“瑾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诸葛瑾妻子死后不再续娶,与爱妾所生的子女,都不养大(意思是杀死或丢弃)。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似乎不近人情,但当时的人觉得这恰恰是诸葛瑾为人谨小慎微、坚守伦理道德的表现。

《三国志·诸葛瑾传》还载,诸葛瑾对孙权有所进谏,都是以温和委婉的方式进行,使孙权容易接受。正是诸葛瑾这种小心翼翼的做事风格,让孙权觉得这个人非常靠谱,因此放心重用。

(三)诸葛瑾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孙权其人很有才干,但他和父兄一样都是暴脾气,经常迁怒于人。这就需要有个高情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替他协调、缓和与下级的关系。

这个高情商的人,就是诸葛瑾。据载,朱治、虞翻、步骘、殷模等人都曾因孙权的一时之怒险些要被重罚,都是诸葛瑾巧妙设法,不动声色地化解孙权的情绪,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风波。

诸葛瑾与孙氏宗室也有密切交往,常受孙权委托处理涉及宗室的事情。比如孙权堂兄弟孙皎,“与诸葛瑾至厚”。孙皎曾与甘宁发生争执,孙权致书训诫,说“今故烦诸葛子瑜重宣吾意”,也就是让诸葛瑾去处理孙皎与甘宁的纠纷。

孙权侄子孙松也结交诸葛瑾。孙松去世时诸葛亮特别致信诸葛瑾表示悼念。这说明诸葛瑾曾介绍孙松给诸葛亮认识,二人关系非同一般。

孙权是多疑的人,诸葛瑾能够结交宗室而不引起孙权的猜忌,还能受命协调敏感的宗室关系,可见诸葛瑾情商很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多疑的孙权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才。

(四)诸葛瑾是孙权倾吐真心话的对象

古代帝王处于孤寡之位,内心往往极为寂寞,难得有可以倾吐真心的对象。而诸葛瑾由于情商高,说话办事小心稳妥,正好可以成为孙权推心置腹倾吐真心话的对象。

陆逊在曹丕死后曾上表孙权,称曹睿治国有方,不宜轻易对魏用兵,孙权把陆逊的上表拿给诸葛瑾看,批评了陆逊的看法。当时诸葛瑾和陆逊分别为左右都护,地位相当,孙权可以当着诸葛瑾的面批评陆逊,却从来没有当着陆逊的面批评诸葛瑾,可见在孙权的内心,对诸葛瑾的信任远胜于陆逊。

(五)诸葛瑾在对蜀外交中起特殊作用

诸葛瑾与诸葛亮时同胞兄弟,这一层关系,使诸葛瑾在对蜀汉的外交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事实上诸葛瑾也曾多次充当使者与蜀汉交涉,特别是在吴蜀关系紧张的时期,诸葛瑾代表东吴去索取荆州、在刘备起兵伐吴时劝说刘备退兵,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使。

诸葛瑾硬是把这些任务一肩挑起,确实很有担当,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孙权另眼相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被内定为未来辅政人选

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自幼聪慧过人,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孙)权甚异之,欲试以事”。这是指孙权有意培养诸葛恪,让他在各种岗位上锻炼,增长见识和才干,以便在孙权死后可以辅佐新皇帝。

诸葛恪不负厚望,先是平定了丹阳郡的山越,又屯驻柴桑以防备司马懿南侵,屡立功勋,历任骑都尉、左辅都尉、抚越将军、丹阳太守、威北将军,陆逊死后,诸葛恪代陆逊任大将军,驻武昌,领荆州事,负责长江上游防务。

诸葛恪做事刚愎自用,孙权对此有些意见,但诸葛恪总的表现基本令孙权满意。孙权临终之际,急召诸葛恪入宫,命诸葛恪辅相幼主。

诸葛恪之所以会被孙权委以重任,除了他本人足智多谋之外,还在于他是诸葛瑾的儿子,是孙权最为信赖的淮泗集团的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因此早就被孙权内定为诸葛瑾和陆逊的接班人,并且有意识地加以锻炼培养。

另一方面,诸葛恪作为未来接班人的特殊地位,也提升了诸葛瑾的地位。孙权把诸葛瑾安排好了,当然有利于让诸葛恪更加死心塌地效忠于东吴。

老版《三国演义》诸葛恪(大宋提刑官也是他,哈哈~)

可惜的是,诸葛恪的性格与父亲诸葛瑾完全不同。也许是诸葛瑾平时小心谨慎过了头,反而引起诸葛恪的抵触和反感。诸葛恪下定决心不像父亲那样只做低调的好好先生,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强势的个性和独断专行的作风,最终因连年用兵失败,失去人心,被孙峻谋杀。

诸葛恪被诛之后,其弟弟诸葛融自杀,儿子诸葛竦、诸葛建先后被杀,琅琊诸葛氏中诸葛瑾这一支遂不复存在。这也是东吴淮泗集团走向衰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张骞出使西域和大月氏成功了吗?去了多久?

张骞出使西域和大月氏成功了吗?去了多久?

汉朝,张骞

屡战屡败不要紧,孟明视只赢过一次却因此改变了历史!

屡战屡败不要紧,孟明视只赢过一次却因此改变了历史!

春秋战国,孟明视

郭皇后是因为事情被宋仁宗废掉了皇后之位?

郭皇后是因为事情被宋仁宗废掉了皇后之位?

郭皇后,宋朝

绵忻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

绵忻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

绵忻,清朝

彭城一战刘邦为何会败 揭秘其失败的背后原因

彭城一战刘邦为何会败 揭秘其失败的背后原因

项羽,刘邦

玫贵妃是除了慈禧之外另一位为咸丰帝生下儿子的女儿,活55岁善终

玫贵妃是除了慈禧之外另一位为咸丰帝生下儿子的女儿,活55岁善终

玫贵妃,清朝

以“光武中兴”之名重建王朝的是谁?刘秀真是个伟大的人!

以“光武中兴”之名重建王朝的是谁?刘秀真是个伟大的人!

汉朝,光武中兴,刘秀

绵宁有多惨?当一辈子官,就被罚了一辈子俸禄

绵宁有多惨?当一辈子官,就被罚了一辈子俸禄

绵宁,清朝

永瑆身为乾隆的儿子,他到底有多抠门?

永瑆身为乾隆的儿子,他到底有多抠门?

永瑆,清朝

绵恺当了18年的亲王,为什么会被罚了18年的俸禄?

绵恺当了18年的亲王,为什么会被罚了18年的俸禄?

绵恺,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孙权的眼睛是瞎的吗 为什么他越打败仗官就做越大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