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辅臣:从性格看其身家命运!

清朝四大辅臣:从性格看其身家命运!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初年,清廷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顾命,奉幼帝玄烨(时年方六岁)嗣承大统,后人称“四大辅政大臣”。由于其性格不同,四人皆为洞察时事的老狐狸,在辅政过程中看似非常融洽的表面,却始终同床异梦。而四人由于性格的不同,在辅政过程中捭阖纵横、互为利用,最终各自顾命,飞鸟投林,有始无终。

一、四人身世背景

索尼:满族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由于其父(硕色)兄(赫舍里·希福)通晓满语及蒙、汉文字,一起入值文馆,被赐号为“巴克什”,授索尼为一等侍卫。后随清太宗皇太极征伐后,屡建战功,累进一等伯。历经福林传位之争,在顺治初年由于不依附多尔衮,被多诬告,又连坐消爵,顺治十七年起复任职。后于顺治十八年,担任首辅,为子孙铺开了从政道路,达到一生权力高峰。

苏克萨哈:满族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其父为额驸苏纳,初授牛录额真。顺治七年(1650年),擢其为议政大臣,因讦告摄政王多尔衮图谋不轨有功,又晋内大臣。而彼时多尔衮被追黜。后率军镇湖南,屡败刘文秀军于岳州、武昌、常德。顺治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遏必隆:满族纽佑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父为清开国功勋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母为和硕公主。初授牛录章京世职,袭一等公,擢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顺治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

鳌拜:满族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卫齐第三子,为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清朝三代元勋。初授巴牙喇壮达,因骁勇善战,授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败明总督范志完总兵吴三桂军,晋三等昂邦章京,又升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顺治十八年,受遗诏为辅政四大臣之一,为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辅政中后期,其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为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二、顺治选四臣原因及其排序简析

纵观四辅政大臣,皆为勋旧,功绩累累,可谓功铭钟鼎。那么,朝廷众臣有能有名者居多,为什么顺治帝要选他们四人作为辅政大臣?

在这四位辅政大臣排序中,索尼资格最老,威望高,是顾命大臣之首。苏克萨哈,曾经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他第一个跳出来接发多尔衮,这才受到顺治的信任,难免有点见风使舵的,因而其威望不高,爵位也在“索首辅”之下。遏必隆,名门之后,屡立战功,其人圆滑,表面与鳌拜交好,但内心打着自己的算盘。因此,位列第四,功勋卓著的鳌拜,对其排在遏必隆之后,很不服气。

而这种不服气,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八旗之间的矛盾。因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而其余三人都是两黄旗,而当初正白旗的旗主多尔衮掌权之时,对两黄旗诸多打压。多尔衮一死,朝局一变,两黄旗抬头,白旗失势。苏克萨哈虽然以白旗投靠黄旗,但是索尼、遏必隆、鳌拜都多多少少有些看不起苏克萨哈。

因此,顺治最初用他们四个人,是指望互相牵制,实现皇族利益最大化。试想:索尼,资历深,老谋深算,处事经验丰富;苏克萨哈,心直口快,忠心耿耿,如果谁敢越权,心怀不轨,他肯定会跳出来;遏必隆,居中调节,保持平衡,防止四人翻脸;鳌拜,功苦劳高,也能征善战,可以保卫国土,保卫皇室。原本希望可以互相牵制,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遏必隆被鳌拜恩威并施的手段给驾驭了,而苏克萨哈看不惯鳌拜飞扬跋扈,结果第一个被打倒。索尼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接派,不对抗,谋划着自己家族的长远利益。在他们四人,隐隐有一家独大之势。

三、辅政期间的内斗过程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鳌拜末位。但是鳌拜收买了遏必隆,并且鳌拜在朝堂上总是和康熙以及大臣大呼小叫,总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于是索尼以身体有病为由,暂时退出繁杂的局势。并且还告诉他的儿子索额图,少在朝堂上说话,不要直接和鳌拜顶撞。退朝之后再找康熙,教他一些处事谋略,防止鳌拜成为秦桧。鳌拜更是,使用镶黄旗的权力到处圈地,还占了不少皇庄。而且鳌拜还拉拢自己镶黄旗的官员,打击其他旗的官员。苏克萨哈看不过去鳌拜的飞扬跋扈,弹劾鳌拜乱政,结果被鳌拜收拾,“冤”死在狱里了。后来,康熙收拾了鳌拜之后,就给苏克萨哈平反。

康熙最初的策略,也是互相牵制。你索尼不是身体有病,想躲避风头洁身自好,不来上朝么?好,我关心你,打听你。鳌拜肯定会不高兴,你索尼想独善其身?我康熙是不能同意。于是康熙就总是在朝堂上打听索尼,还立索尼的孙女为皇后,向索尼示好,先稳住索尼。康熙发现鳌拜对此是非常不愉快,于是他就改变策略,在朝堂上训斥索尼因私废公,不顾大局。而批评完索尼,鳌拜对此表示非常高兴。而康熙下朝之后,就问索尼一些对付鳌拜的策略。康熙长期观察鳌拜的党羽,发现鳌拜下朝之后,经常召集一些大臣去家里,商议国事,甚至还有商议废除康熙的议题。康熙对此假装不知道,还在朝上表扬鳌拜和他的党羽,说他们忧心国事,下朝也加班。而康熙此举,很好的麻痹了鳌拜的党羽,使得自己有时间坐稳皇位,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而对遏必隆,因为遏必隆胆小怕事,他和他的党羽依附鳌拜。所以康熙让遏必隆去办一些军务,并且立遏必隆的孙女为皇贵妃。这样一来,很好的团结了遏必隆,使得遏必隆不会跟随鳌拜串通一气,一条道走到黑。而且遏必隆办理军务,鳌拜误以为遏必隆是自己党羽,站在自己一边,既不提防也不干涉。而且遏必隆打进鳌拜内部,可以给康熙探听一些消息,从而为分化鳌拜集团做了基本铺垫。

对于苏克萨哈,康熙发现苏克萨哈下朝之后,总是找一些中立大臣商量一些对付鳌拜的办法,并且总是在朝堂上接发鳌拜,指责鳌拜的罪行。而他团结的大臣,可以避免鳌拜的党羽肆意扩张。

从康熙对这四位辅政大臣的态度中,不难看出康熙是一位惯用平衡牵制之术的帝王。而康熙,对他们四位辅政大臣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既不调节,也不干涉。其实心知肚明、了如指掌,只是嘴上不说。假装不知道,积蓄力量。

四、性格决定身家命运

四大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是多尔衮旧部,被其它辅政大臣排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为地位最弱的鳌拜,抓住机会,迅速聚拢自己的势力,成了一个大权臣。

(一)先说索尼

翻阅《清史稿》,不难发现:索尼这个人,在为官一生当中,非常的忠心,而且做事低调,一向是就事论事。在最开始的时候,跟着康熙的爷爷皇太极打天下,深受信任。官位不断升迁,到了顺治一朝,已经位极人臣了。索尼年轻追随皇太极的时候,还没鳌拜什么事儿呢。只是天妒英才,顺治早死。顺治死后,孝庄太皇太后认为索尼资格老,威望高,但是鳌拜憋不住了,能征善战的鳌拜功劳越来越多。索尼非常识时务,指望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家装病,不过问朝堂政事。在担任辅政大臣期间,熟视鳌拜胡作非为(鳌拜独断专行,屡次矫旨诛戮大臣)无睹,保持缄默不加阻止,亦不劾奏。外人一看,就知道非常低调,而鳌拜呢?也对他放松了警惕。鳌拜以为他呢?在家养老,想搞个安度晚年?行,权力给我,我成全你。不插手,啥都好说。你不争我权,我不难为你。其实这才是索尼的高明之处。我们都知道,日后鳌拜一倒,他又出山了。

康熙对于拉拢这位辅政大臣,先封他的孙女当了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目的很简单,先拉拢住资深又不争权而且劳苦功高的这位老臣和党羽。拉拢住他和他的手下,先积蓄力量,以便日后对抗鳌拜。而孝庄太后,为此,是做了很大推动的。孝庄心里明白,以现在康熙的实力,肯定不是鳌拜的对手。选择索尼,是非常明智之举。因为索尼,曾经帮助了前两位皇帝,这是万万不能忘的。皇太极朝,是多尔衮的问题;顺治朝,是豪格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索尼帮忙做到的。而且索尼聪明,又识时务。所以对抗鳌拜呢?必须得拉拢索尼。而且索尼,非常老谋深算。对手最锋芒得意的时候,他先避开。对手不注意的时候,他私下活动。所以这位低调到极致的大臣,在他们四个里,结果是最好的一个。而且索尼死了以后,家族没散落,康熙加封世袭一等公。相对于其他三人,索尼下场最好,不愧是人生一大赢家。

索尼作为开国元勋,他虽然忠心,但是不是愚钝,用老奸巨猾形容他都不为过。他作为辅政大臣之首,虽然为皇家办事,但是也一心为他的家族谋福利和荣誉。他虽然能辨别忠奸,但是却不急于弹劾。在苏克萨哈和鳌拜争权的日子里,他知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不上朝、装病、闭门谢客,不参与朝政,不急于站队,拒绝两方讨好和拉拢。直到苏克萨哈一败涂地,没人制衡鳌拜,他才重新出山。

这么一来,一石三鸟。第一,苏克萨哈一死,朝廷上下,无人制衡鳌拜了。孝庄康熙只能请他出来制衡鳌拜,他卖孝庄和康熙一个面子。二来,朝廷请他,得给他好处呀。结果怎么样?孙女做了皇后,儿子做国丈,他呢?太国丈!第三,苏克萨哈倒了,其余党羽除了被收拾的以及倒投鳌拜之外剩下的中立人,他就可以收编这些树倒的猢狲了。团结了不少大臣,收编了很多人马。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一切未雨绸缪,老成持重,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的一生呢?功劳持重、劳苦功高、鞠躬尽瘁,荣誉加身。手握大权的同时,既不得罪同朝大臣,也不受到皇帝猜忌。到死都做皇帝爱将,纵观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不见得是最忠心的,但是绝对是最懂为臣之道的。

(二)再说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四大辅臣中,死的最早的一个。从表面上看呢?他是死于党争失败。说的直白一点,他是操之过急。当时,上到太皇太后和皇帝,下到群臣和百姓,都知道鳌拜胡作非为,但是都因为对鳌拜的权势忌惮,所以对鳌拜忍让或者依附。苏克萨哈想以圈地害民为由,弹劾鳌拜。苏克萨哈心里也清楚,康熙对鳌拜多有不满。所以他敢跳出来弹劾鳌拜,其实也是误以为康熙会力挺他,他能无事,并且立功。结果两位辅政大臣在朝堂上互相争执,而苏克萨哈阵营里,又出了个叛徒班布尔善,最终苏克萨哈反而被弹劾拿下。

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党争残酷,成者“忠君爱国”,败者“乱臣贼子”。苏克萨哈如果等康熙长大些再定夺,而不是操之过急估计应该会好一些。可惜历史不容假设。他的死,令鳌拜隐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架势。同时也将皇帝和太皇太后的忍让逼到极限。为日后收拾鳌拜,做了个铺垫。

(三)鳌拜其人

鳌拜这个人,是凭什么从第四,窜到第一的呢?他真的想造反么?鳌拜曾经屡立战功,崇德二年1637年,清军进攻皮岛,鳌拜第一个登岛。皇太极赐他“巴图鲁”(勇士的意思),位居护军统领,从此在八旗将领中,有了地位。1646年,鳌拜随豪格一道,出征四川,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在南充打败大西军,斩张献忠于阵。因此,被顺治加封为二等公,议政大臣,从此开始参与朝政。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的时候,鳌拜因为手握军权,所以多尔衮对他多有忌惮。再加上他支持皇太极死后儿子继位,因此多尔衮看他早就不爽了。多尔衮掌权后,党同伐异,他首先打击的就是豪格及其拥护者。而鳌拜呢?是豪格的拥护者,不被多尔衮收买。因此倍受打压。曾经三次论死,他本可以投效多尔衮,但是他始终没有。所以他是清初能够忠心为主的一员悍将。

顺治亲政之后,听说鳌拜和索尼等人忠心为主,于是对他很是敬重,视为心腹。于是鳌拜成功从忠于豪格,切换到了忠于顺治的状态。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鳌拜战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自去府上慰问。顺治十四年的冬天,孝庄得了一场大病,鳌拜和顺治一起,朝夕侍候,顾不上自己休息和吃饭,顺治对他另眼相看。所以顺治临终前,让鳌拜作为辅臣之一,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我们看到,鳌拜在政治上的成功,不是趋炎附势,溜须拍马得来的,而确实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功劳得来的这个位置。所以尽管鳌拜在我们眼里,因为他的晚年作为给我们留下了个恶人的印象,但是他对清朝做的贡献,也是不容否定的。

而鳌拜到了晚年,飞扬跋扈到了极点,即便他对皇位有什么企图心,也过于骄纵。他如果真能收敛一点,恭敬一点,皇家还是会重用他,处理大事的。但是他的武将专断的性格,过于嚣张。这是他性格里最致命的一点。要知道古代权臣,有三个危险信号,功高盖主、权倾朝野、主强臣弱。这三点他鳌拜都占全了。所以,在康熙眼里,无论他是否真的想反,康熙都认为他会反。不除掉他,大清朝就不能安稳。他的下场,可以说咎由自取。或许,他只不过缺一个能领导他的人。

(四)最后说遏必隆

遏必隆是这四位辅政大臣里最不起眼的一位。并不是他没有才智,而是因为他在朝局动荡的时候,只想着保命。他呢?既不像索尼那样地位高、资历深;又不像苏克萨哈那样急于打压政敌、过于冲动;更不像鳌拜那样自己掌权、飞扬跋扈。

康熙八年,康熙帝惩治鳌拜,遏必隆也被康亲王杰书以十二项罪名弹劾,削去其太师之职,夺去了世爵,下狱论死。康熙九年,康熙感念其为顾命大臣,而且是功臣之子。命仍以公爵宿卫内庭。康熙十二年,遏必隆病重,康熙亲临府邸慰问。是年病逝,谥号“恪僖”。这个人作用不算太大,但是也很聪明,游离于皇帝和鳌拜之间,并且能够两不得罪,就能看出其聪明。只不过,这份聪明,多数时候是为了自己能够平安的活着,不是为了国家和朝廷,无功无过。不过呢?在那种局势下,这种中庸之策,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北魏期间出现的诡异现象 立太子之前皇后都会死掉

北魏期间出现的诡异现象 立太子之前皇后都会死掉

南北朝,北魏

晚清格格王敏彤为什么到最后也找不到归宿?

晚清格格王敏彤为什么到最后也找不到归宿?

王敏彤,清朝

世人只知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 却不知梅妃是何许人也

世人只知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 却不知梅妃是何许人也

唐朝,舞蹈家

贵由死后他的儿子为什么不开忽里台会议呢 揭秘其背后的真相

贵由死后他的儿子为什么不开忽里台会议呢 揭秘其背后的真相

元朝,贵由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功有什么秘诀?他是如何成为神一样的领袖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功有什么秘诀?他是如何成为神一样的领袖的?

元朝,成吉思汗

在拍马屁界掷地有声的邓通,最终竟是被自己“拍”死的!

在拍马屁界掷地有声的邓通,最终竟是被自己“拍”死的!

汉朝,邓通

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是什么结局?为溥仪终生不嫁留处子之身

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是什么结局?为溥仪终生不嫁留处子之身

王敏彤,清朝

杨宪的子孙后代于仕途无缘的原因,只因杨宪之子曾求刘伯温指点?

杨宪的子孙后代于仕途无缘的原因,只因杨宪之子曾求刘伯温指点?

明朝,杨宪

郑石氏是谁?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海上女霸主

郑石氏是谁?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海上女霸主

郑石氏,清朝

王敏彤为什么一生未嫁?不工作,不谈恋爱,活到90岁

王敏彤为什么一生未嫁?不工作,不谈恋爱,活到90岁

王敏彤,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清朝四大辅臣:从性格看其身家命运!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