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默片时代的巨星 为什么卓别林和基顿在国内知名度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提问者肖斯塔科维奇·来福

同为默片时代的巨星,是什么原因导致卓别林和基顿知名度(在国内)存在的差异?

影评人

我一直觉得卓别林与基顿的气质差别,与汪星人和喵星人的气质差别颇为类似:

卓别林的气质就像小狗,想要亲近观众的意图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脸上,以至于他的电影有时候会显得有些黏人,而它们给人唤起的感情,总是甜腻而感伤的。

基顿的气质则更像猫,他并不在乎你是否喜欢他,因为他总是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但同时他又有九条命,所以总能在九死一生之际化险为夷。而且他也像猫一样,很喜欢追自己的尾巴——他的电影总是有着很强的自反性。

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卓别林和基顿在国内的知名度存在如此大差异?大概还是和国人讲究「文以载道」的影戏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艺术意识形态化的评判标准有关。

对于这种传统和评判标准而言,强调叙事、宣教与煽情,并对下层民众倾注着人文关怀的卓别林,就像会看门的小狗一样,比只是单纯用来观赏的基顿更「有用」一些。

尤其卓别林还在上世纪50年代因为自己较为左倾的政治倾向,遭受过麦卡锡主义者的迫害,而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敌人的敌人当然就是我们的朋友了。

卓别林(右)

不过在对于电影技巧的运用,以及对电影本体的反思这些方面,基顿其实比卓别林要走得更远。基顿电影中的笑点往往不像卓别林电影中的笑点那样直白,这就需要观众把全部注意力倾注在画面之中,留意他精心设计的每个视觉细节。

至于《福尔摩斯二世》与《摄影师》对于自反式电影的开创性意义,对我们当下这个后现代主义横行的文化时代,就显得更为切题了。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在当今的西方评论界,基顿的风评渐有超过卓别林的势头。

《福尔摩斯二世》(1924)

讲到最后,还是那句话:各花入各眼,爱猫爱狗都有理。然而在除去养狗看门的实用主义考量之外,还能拥有成为猫奴这样一个无用却有趣的备选选项,这对于所有影迷来说,也可以算得上是时代的进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里,究竟埋着谁?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里,究竟埋着谁?

曹操

天启和崇祯的治国之道是怎样的?崇祯最后说的“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是什么意思?

天启和崇祯的治国之道是怎样的?崇祯最后说的“诸臣误我,文臣皆可杀”是什么意思?

明朝

意大利元帅伊塔诺·巴尔博 一个死在自己家炮口下的人

意大利元帅伊塔诺·巴尔博 一个死在自己家炮口下的人

意大利,二战

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刘太公是怎样一个人呢

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刘太公是怎样一个人呢

汉朝,刘邦

荀羡:东晋大臣,寻阳公主的驸马

荀羡:东晋大臣,寻阳公主的驸马

荀羡,东晋

朱元璋对女儿说的这7个字便能看出,他一身帝王之气

朱元璋对女儿说的这7个字便能看出,他一身帝王之气

朱元璋

西汉傅宽之后 东汉大臣傅燮简介

西汉傅宽之后 东汉大臣傅燮简介

汉朝,傅宽

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是反间计还是为了维护黄权?

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是反间计还是为了维护黄权?

袁崇焕,明朝

顺德公主成婚一年后回到皇宫后,为什么会问皇帝自己嫁给了谁?

顺德公主成婚一年后回到皇宫后,为什么会问皇帝自己嫁给了谁?

顺德公主,明朝

汉末名将傅燮如果得到重用 历史上三国的历史就完全改写

汉末名将傅燮如果得到重用 历史上三国的历史就完全改写

三国,东汉末年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同为默片时代的巨星 为什么卓别林和基顿在国内知名度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