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后“九子夺嫡”结束了吗?直到乾隆朝才彻底算清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康熙晚年众皇子之间激烈的夺嫡争斗,随着四阿哥胤禛以康熙遗诏为名,顺利登基即皇帝位,持续了十余年“九子夺嫡”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我们在这里说告一段落,是因为雍正登基以后,九子夺嫡纷争只是阶段性完结,并没有彻底结束。雍正一开始以怀柔政策暂时麻痹曾经与他竞争皇位的几位兄弟,但始终没有对政敌彻底放下戒心。故雍正在位十余年间,通过逐渐削弱政敌权力、各个击破的方式,对曾经参与夺嫡的几个兄弟进行了无情的打击和报复。

由于清代禁止宗室手足相残的祖训存在,雍正主要采取剥夺人身自由的手段对待几位兄弟,其中大多数在狱中被幽禁致死,此为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事件在雍正朝的余波。

即便后来雍正皇帝去世,这场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仍未彻底终结。事实上,“九子夺嫡”的余波持续了三代,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之初,还引发了一场不小的政治地震。

这场政治地震,发生在乾隆四年(1739年),本质上是一起由宗室利益集团发起的未遂宫廷政变。领导这起宫廷政变的,是清朝“弘”字辈的宗室弘皙,也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堂兄。而且,这位堂兄的来头并不一般,其父亲正是大清曾经的合法继承人,后来遭到废黜的康熙朝嫡太子胤礽。

除了为首的弘晳身份特殊外,参与这次未遂宫廷政变的宗室阵容,也堪称强大。其中,包括乾隆的叔叔庄亲王胤禄、乾隆的另外几个堂兄弟弘昇、弘昌、弘普和弘晈,都是与皇帝对血缘最亲近的宗室成员,且基本上都是在九子夺嫡斗争中支持雍正,并获得了雍正酬庸的得利者。

在正式介绍此次宫廷政变之前,有必要首先理顺以下三个问题,这对深入了解这起事件的本质非常关键。

第一个问题,废太子之子弘晳,何以能成为此次宫廷政变的领袖?

应该有许多朋友会认为,随着康熙临终前正式选定雍正为继承人,那么雍正与废太子胤礽之间,算是“君臣之分已定”,那就标志着胤礽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而言,上面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现实的情形并非如此。

首先,胤礽是清朝开国之后第一个正式册立的皇储,而且在皇太子的位置上一干几十年,作为大清合法继承人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就不难解释在雍正继位后,宗室中仍有不少人认为废太子一系仍有大清皇位的合法继承权。

其次,弘晳是得到过康熙皇帝认可的继承人,一度是影响到康熙立储抉择的关键人物。尽管清朝官史有所删削,但邻国的《朝鲜实录》留有记载,称:“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若非胤礽实在太过无可救药,康熙或许会看在皇长孙弘晳的面子上,将皇位传给胤礽。

后来乾隆皇帝晚年时,也曾向天下臣民宣称:“且理密亲王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皙,纵欲败度,不克干蛊,年亦不永。使相继嗣立,不数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在这里,也只是用弘晳父子寿命不长来证明他们不适合当大清的皇帝,并非直接否认胤礽和弘晳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上述原因,是弘晳能够在身边聚集起一个利益团体,并对乾隆皇位进行挑战的政治资本。

第二个问题,作为既得利益者这几位皇室宗亲,为何要和弘晳一起反对乾隆?

如果说参与弘晳谋逆案的宗室成员,都是九子夺嫡事件中的失败者,那他们选择抱团取暖并不难理解。然而恰恰相反,除了弘晳以外,其他人都是因雍正登基而得利的人物。

其中资格最老的庄亲王胤禄,是雍正的十六弟,在夺嫡斗争中倒向雍正而得到信任,乾隆登基后,对这位十六叔极尽拉拢,不仅赏食亲王双俸,还任命其为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理藩院,赋予了他很大的实权,弘普即为胤禄的长子。弘昌和弘晈的父亲为怡亲王胤祥,而胤祥也正是雍最为看重,且恩遇最隆的一个弟弟。

雍正乾隆父子对这几个亲戚这么好,为何反遭以怨报德呢?说到底,仍为权力二字惹的祸。

权力二字,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雍正乾隆对这几个亲戚再好,但若没有满足其心理预期,仍会招致怨恨。如乾隆对庄亲王胤禄,已经给予了非常高的待遇,但因为集中权力的需要,乾隆复立军机处,以鄂尔泰、张廷玉等大臣领班,削弱了胤禄等宗亲的权力,导致了胤禄的不满。弘昌和弘晈两兄弟,是因为其父将怡亲王爵位传给幼子弘晓而感到不公。而胤祺的儿子弘昇,则因为没有继承到父亲的恒亲王爵位而耿耿于怀。

这几个人,都受过雍正乾隆父子的恩惠,但因为得利不均而对现状不满,因此才选择与弘晳勾结,企图打破现有的权力格局,争取更多的利益。

第三个问题,弘晳谋逆事件的爆发,为何等到了乾隆四年?

应该说,在乾隆登基之初,弘晳和这几位宗室虽然暗中勾结,眉来眼去,但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举措。但在乾隆三年(1738年)冬,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即乾隆所立的太子永琏之死。

乾隆登基之初,曾沿用雍正发明的秘密立储制度,将写有自己心目中太子人选的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当时虽说是秘密立储,但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必为永琏,实际上是公开的秘密,后来乾隆自己也坦诚,当时所立太子确为富察皇后所出之子永琏。

永琏的早夭,代表着国储之位的空缺,这也被弘晳一党视为行动的信号,开始积极谋求皇位。弘晳与胤禄等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频繁了起来。

弘晳与胤禄等人,可以说政治经验不够老到,他们的私下交往,乾隆皇帝早已有所察觉,并暗中派人查探。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乾隆皇帝决定收网,以结党营私罪名将这一谋逆团伙一网打尽。宗人府议奏:

“庄亲王允禄与弘皙、弘昇、弘昌、弘晈等,结党营私,往来诡秘。请将庄亲王允禄及弘皙、弘昇俱革去王爵,永远圈禁;弘昌革去贝勒,弘普革去贝子,宁和革去公爵,弘晈革去王爵。”

我们注意到,乾隆此次收网显得有些急促,在没有掌握到弘晳谋反的确凿证据情况下,就以结党营私这种模糊的罪名给他们定罪。可以猜测当时事态发展速度超出了乾隆的预期,因此需要提前控制相关人员,防止形势继续恶化。也就是说,弘晳等人的谋逆举动,曾一度确实威胁到了乾隆的皇位。

过了不到两个月,乾隆终于等到了想要的证据。有一个叫福宁的宗室成员出面举报,说弘晳曾非常听信一个叫安泰之人的邪术,对其进行审讯后,安泰供出弘晳曾问过他:“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此皆明显为大逆不道、图谋不轨之语。

除此之外,乾隆还查出弘晳擅自仿照国制,设立会计、掌仪等司,相当于私设内务府,在做接任皇位的准备。弘晳一党事机不密,人证物证俱在,乾隆可名正言顺地加重对弘晳的处分,在已有处罚的基础上,“开恩”将其逐出宗室。虽然给弘晳留下了一条性命,但已彻底粉碎了他想当皇帝的图谋。自此为止,自康熙末年以来历经三代,持续了近三十年的“九子夺嫡”余波,也最终被乾隆画上了句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张骞出使西域和大月氏成功了吗?去了多久?

张骞出使西域和大月氏成功了吗?去了多久?

汉朝,张骞

屡战屡败不要紧,孟明视只赢过一次却因此改变了历史!

屡战屡败不要紧,孟明视只赢过一次却因此改变了历史!

春秋战国,孟明视

郭皇后是因为事情被宋仁宗废掉了皇后之位?

郭皇后是因为事情被宋仁宗废掉了皇后之位?

郭皇后,宋朝

绵忻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

绵忻是什么结局?他是怎么死的

绵忻,清朝

彭城一战刘邦为何会败 揭秘其失败的背后原因

彭城一战刘邦为何会败 揭秘其失败的背后原因

项羽,刘邦

玫贵妃是除了慈禧之外另一位为咸丰帝生下儿子的女儿,活55岁善终

玫贵妃是除了慈禧之外另一位为咸丰帝生下儿子的女儿,活55岁善终

玫贵妃,清朝

以“光武中兴”之名重建王朝的是谁?刘秀真是个伟大的人!

以“光武中兴”之名重建王朝的是谁?刘秀真是个伟大的人!

汉朝,光武中兴,刘秀

绵宁有多惨?当一辈子官,就被罚了一辈子俸禄

绵宁有多惨?当一辈子官,就被罚了一辈子俸禄

绵宁,清朝

永瑆身为乾隆的儿子,他到底有多抠门?

永瑆身为乾隆的儿子,他到底有多抠门?

永瑆,清朝

绵恺当了18年的亲王,为什么会被罚了18年的俸禄?

绵恺当了18年的亲王,为什么会被罚了18年的俸禄?

绵恺,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雍正登基后“九子夺嫡”结束了吗?直到乾隆朝才彻底算清吗?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