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具体说起来,曹操有十大功绩,但是他也有许多恶行,我们先来看看曹操的功绩吧。


1、剿灭袁术

曹操这次要征讨的人是大名鼎鼎的仲帝。仲帝名气虽大,本事却不杂样。先年就几次被曹操击败,这次曹操要动真格的了。首先,赏吕布,激化吕袁两人的矛盾。第二,与孙策示好,联兵攻打。建安二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讨伐这个“公贼”。袁术不战自溃。四年,袁术准备北投袁绍,曹操派刘备击之。不久,术病死。

2、棒打蹇硕叔

熹平四年,曹操被举为孝廉,授洛阳北部尉。这算得上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东汉洛阳置四尉,尉,掌管兵事或刑狱的官。虽然官职非常小,但曹操对此却很看重,他上任后,就立了一个规矩,造了五色大棒,有违法者,棒杀之。

恰巧有人以身示法,来者是大名鼎鼎的小黄门蹇硕之叔,曹操毫不含糊,将其打死,立即震惊了京城。宦官们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只得以退为进“于是共称荐之,”从而把曹操赶出京城,“迁为顿丘令。”

3、我独西进

初平元年正月,十四路诸侯合讨董卓。卓败后焚烧洛阳,迁都长安。大好时机,岂能错过。可是众多联盟者都观望不前,曹操只能对袁绍等人说:“今宫室被焚,卓劫天子,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可定,不可失也。”袁绍喝了一口女儿红,轻声的道:“再容商量,别急嘛。”曹操听后,十分生气,表示我独西进。

4、收编青州黄巾军

初平年间,黄巾残余依然十分猖獗。二年,三年,曹操就曾经以少胜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击败黑山黄巾军,解了东武阳之围。之后又采取“邀击”和“速战”的战术,连连获胜(此战相当精彩,堪称曹操用兵之典范)。四年,曹操领兖州牧,又挥师攻击寿张的黄巾军,并收编三十万众。曹操这种以敌资己的军事战略大获成功,三十出头的曹操看来已经不是泛泛之辈。

5、指点江山

这件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年,也就是平定汉中的前夕。这样的事情出现在曹操身上已不是头一次,这仅仅是其中之一。

是年三月,曹操准备趁夏侯渊平凉之威收复汉中,但又恐江东孙权作乱。于是往合肥送了一条密令“贼至乃发”。八月,孙权开始攻打合肥,魏将张辽等打开教令,上面写着:“张辽李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并吩咐送信的薛悌勿与战。最终孙权大败,张辽追击,甚至差点将其俘获。这件事情充分的展示了曹操料敌决胜和善于用人的才华。


6、吕布授首

建安三年,曹操趁袁绍和公孙赞争夺北方的时候,定下了剿灭吕布这个大患的措施。大致采用了三个途径伺候吕布,第一,安抚关中马韩势力。第二,稳住袁绍,主动示弱。第三,瓦解吕布。可见曹操运用兵法之娴熟和善于审时度势的才能。

是年九月,朝廷的军队逼进徐淮,攻克彭城,围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计策,决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余,下邳城破,曹操处死吕布、陈宫等人,收降臧霸,张辽等将。灭吕布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才华和政治远见,他考虑事情的周全在三国确实无人可比。

7、平定汉中

这次战争也发生在建安二十年,曹操已经六十一岁。三月出兵,不久在武都为氐族势力所阻,老当益壮的曹丞相于是从陈仓出散关到河池,终将其攻破。七月,兵至阳平关。张鲁之弟张卫付与顽抗。曹操故作退兵,然后突然回杀,仅仅一夜便拿下阳平。张鲁率残余奔南山,入巴中。十一月,张鲁归降,曹操亲自迎接,立即封为镇南将军。张鲁终于见到了笑容可居的曹丞相,悔恨当初盘踞汉中,与朝廷割据。

8、三让而后就—开创奉天子以令不臣先河

供养皇帝,谈何容易。比曹操富裕,比曹操身材好张的帅的人很多。曹操先派曹洪去接皇帝,就被董承和袁术挡住,还好有董昭帮忙,把杨奉拉过来做个打手。于是奉表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侯。曹操在很短的时间内连上三书后才接受。同年10月7日,曹操终于把皇帝移居到许。在兵力不充分的时候,已经率先夺的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这可不得了,好多乱臣贼子都不买帐。战争立即四起。如果处理不好,曹操即将面临被包围的窘境。这才是施展大家风范的时候了。

9、收服关中

赤壁的失败依然不能改变曹操统一天下的决心,建安十六年,五十七岁的曹操不辞鞍马,再一次踏上了征程。他巧用“假途灭虢”之计,瞬间就让占据关中地区的马超韩遂恐慌,马韩立即刀兵相向。八月,曹操不愿意再和马超在潼关相持,另徐晃抢渡蒲版津,然后让主力军先渡河,自己在刀箭如雨的情况下,依然临危不乱犹坐胡床。九月,曹操拒绝了马超的议和,率军度过谓水。并利用马超和韩遂的不和,离间敌军。最后的会战,朝廷军队势如破竹,敌军四分瓦解。这一次的战斗会聚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经典计谋,上面的话仅仅是很简单的概括。


10、决战官渡

虽然在官渡前哨战中,中央军队击杀了袁绍的大将文丑和颜良,但双方的实力差距仍然悬殊。袁绍开局甚猛,中央军队粮少兵乏,临阵暗通袁绍者也有。曹操感到十分忧虑,并主动写信给荀文若以求鼓励。然后曹操找出重点,从粮草上下手。十月寒冬,曹丞相亲自上阵,巧取乌巢,焚烧了敌军的粮草。充分展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这时,河北名将张合高览也顺应大势,投归朝廷。曹丞相立即全军出动,袁绍只得与八百骑仓皇北逃。是役,奠定了中央政府恢复北方的统治权。

曹操的能力在三国中首屈一指,他的品德恶劣也是名列前茅的,可以说是集凶残、虚伪、狡诈于一身。在《三国演义》中,我认为曹操做得最缺德的十件事依次为:

1、屠杀徐州人民。

2、坑杀袁军战俘。

3、杀吕伯奢一家。

4、杀监粮官。

5、劫徐母,诓徐庶弃刘归曹。

6、杀名医华佗与杨修。

7、强占邹氏逼反张绣。

8、杀害董贵妃、董承及其族人七百余人。

9、逼死自己最得力的谋臣荀玉。

10、赤壁之战后用体弱及受伤的士兵填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

韩信

历史中真正的纪晓岚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历史中真正的纪晓岚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纪晓岚,和珅

解读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岳飞都有哪些诗词?

解读秦桧为什么要害岳飞?岳飞都有哪些诗词?

秦桧,岳飞

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曹操的功绩,曹操的恶行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在后宫比慈禧还要厉害的女人

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在后宫比慈禧还要厉害的女人

慈安太后,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他为何会杀人

揭秘项伯最后结局如何 他为何会杀人

项伯

司马昭的人生低谷与东关之战

司马昭的人生低谷与东关之战

司马昭

曹操为何用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曹操为何用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曹操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和珅为什么被抄家 和珅被抄的罪名是什么

和珅为什么被抄家 和珅被抄的罪名是什么

和珅

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真实原因

分析关羽投降曹操的真实原因

关羽投降曹操的真实原因,关羽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细数曹操的十大功绩与十大恶行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