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离奇驾崩 即位人并不应该是宋太宗赵匡胤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传到京城后,赵匡胤的老婆都吓傻了,全家都惊慌不已。唯独这位杜太后,她不慌不忙地说道:“我的儿子心中一直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今天果然干了,大家担忧什么?”

能够泰然自若到这个份上,这位杜太后的身体里,得有一颗多大的心脏呀。

后来,等赵匡胤登基称帝,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后,在文武百官的祝贺声中,这位老太太却不高兴了,史称杜太后“愀然不乐”。

看见母亲这样后,赵匡胤就得问问是咋回事。杜太后这才说道:“哀家知道为君难的道理,天子统治着天下百姓,若治世有道,则受百姓尊崇,反之,若治世无道,就做不回一介匹夫了,所以哀家担忧不已。”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古人所谓的“镇定自若”者,也就不过如此了。

这个老太太,她还真是一个“人中龙凤”呀!

当然了,这么一个有胆有识的狠角色,临死前除非得了脑溢血啥的,否则只要剩下一口气,就一定会留下一个非同凡响的遗言,且内容意义深刻、耐人寻味。

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此生!

果不其然,根据宋朝的官方记载,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她宣布要召见赵匡胤和赵普。借着回光返照的力量,杜太后在临死前突然问了赵匡胤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儿子,你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一听这话,赵匡胤真是哭笑不得,他只能说了一堆官方的套话,这是祖宗积德,以及您的福分之类的话。

听完后,杜太后一边摇头,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不对,儿子呀,我来告诉你这个答案。”

“你能当上皇帝,只有一个原因,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这才让你有了可乘之机。要是后周有一个年长的君主,这个天下还能轮到你吗?因此,等你百年之后,一定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这样才能江山永固,不再给别人可乘之机。”

史料记载,听完母亲的这番临终教导,赵匡胤哭泣着叩头拜谢,并发誓道:“一定不会忘记太后的教诲。”

当然了,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这是赵匡胤敷衍了事的推辞,还是他发自内心的誓言,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而且对于他的这个回答,杜太后也貌似不信。

看见皇帝答应后,杜太后毫不放松警惕,她立刻趁热打铁,马上来了一个“双保险”。

但见这位太后转身对赵普说道:“赵普,你立刻把刚才的话写下来,让皇帝签字画押,不得反悔。”

这一下子,赵匡胤彻底没招了。

后来,赵普在太后的授意下,他在太后的床前将誓书写好,并在末尾签上了“臣普书”三个字,然后他们把这封太后懿旨打包,装进了皇宫专用的盒子,也就是“金匮”里,最后由谨慎可靠的宫人代为保管,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宣读这份懿旨。

以上,就是北宋初年两大疑案之一,即“斧声烛影”后另一个疑案“金匮之盟”的全部内容。

那么,在宋朝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故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都会给您一个不同的解释。

首先是宋朝,在漫长的两宋期间,没有一个人怀疑这件事情,即使是当时最著名的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人,也对这件事情深信不疑。

后来,历经了元、明两朝,不管是多么较真的史学家,也对这个故事视若神明,且从无异议。最后,等到了清朝中叶时,学者恽敬在读完这段故事后,他终于提出了异议,并给出了自己的质疑。

随后,在后世学者的不断研究中,这个历经了千年、从来没有一个人怀疑过的“金匮之盟”,它终于从一个根深蒂固的事实,变成了一个错漏百出的故事,还真让我们找出了不少破绽。

如今,学者对“金匮之盟”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杜太后让赵匡胤书写遗诏的时间,非常不合理。

如果太祖赵匡胤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身体也每况愈下,那么让他书写这样的遗嘱,将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问题是,杜太后是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去世的,当时赵匡胤才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对于这个年纪的人,赵匡胤怎么可能会写这份遗嘱,这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除此之外,面对一个青春鼎盛的赵匡胤,杜太后为什么不盼这个儿子好,还让他写遗嘱呢?看这个架势,杜太后真是未雨绸缪,恨不得儿子赶紧去“陪伴”自己了。

事实上,赵匡胤死的那年,虽然赵光义38岁,确实更适合当皇帝。但是,当时的赵德昭已经26岁了,赵德芳也已经18岁了,他们都到了成人的年龄,完全也可以继承王位,登基称帝了。

因此,杜太后根本不知道未来的事情,她又怎么可能未卜先知,预测太祖死的时候,赵德昭等人还是儿童呢?这个问题,根本就解释不通。

第二,太宗颁布遗诏的时间,也非常不合理。

根据史料记载,太宗即位之时,他没有第一时间公布太后的遗诏。而是直到八年之后,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时,由罢相多年的赵普秘密上奏,赵光义才公布了这份遗诏。

这一下子,看出端倪了吗?

对于赵光义而言,在“斧声烛影”的背景下登基称帝,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如果真有“金匮之盟”这个遗诏,那么赵光义理应第一时间公布,这将是他合法即位的最有利证据,也是堵住天下之口的最好武器。但是,他却整整等了八年,没法不让人起疑。

另外,对于赵普而言,如果赵普真是这个盟约的参与者,那么在太祖皇帝驾崩后,赵普理应第一时间颁布这个遗诏,这样才能尽忠太祖赵匡胤,完成自己的君臣之道,更能讨这位新皇帝的欢心。

然而,赵普整整等了八年,最后才偷偷摸摸地秘奏了这件事情,这对于官场老油条的赵普而言,他居然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这根本让人无法理解。

第三,这场“金匮之盟”为什么要秘密进行呢?

纵观太祖的一生,这都是一个响当当的男子汉,即使要莫朝篡位、改朝换代,太祖也要明着来!因此,既然太祖坦荡无私的接受了母命,他又为何将这封诏书密封,还要派专人秘密保管呢?他完全可以昭告天下,承认有这么一件事情呀!

退一万步说,如果把这个“金匮之盟”理解为国家的机密文件,需要妥善保管的话,这种解释也合情合理。但是,身为第一撰写者的赵普,他为什么在公布这件事情的时候,却采用秘密上奏的方式呢?这样做的结果,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有没有什么暗箱操作的可能呢?

因此,单凭这三个疑惑,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金匮之盟”这件事情,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了:公道自在人心。

到底有,还是没有,还请您自己来定夺。

当然了,通过下面这个疑点,我个人认为:这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金匮之盟”,它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一个胡乱编辑的闹剧。

为什么?因为记录这件事情的文件,它本身就不可信!

第四,“金匮之盟”的记载文件,也非常的可疑。

如今,记录“金匮之盟”这件事情的文件,主要来源于《宋史太祖实录》。

然而,这本宋朝的官方文献,根本就是一本错漏百出的“闹剧”。因为,这本文献在历史上的“定义”,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少林寺对玄奘大师的诱惑:多次上奏请回少林寺

少林寺对玄奘大师的诱惑:多次上奏请回少林寺

少林寺,玄奘,西游,

齐国丞相晏婴一生清廉 曾执意不收齐景公送的黄金

齐国丞相晏婴一生清廉 曾执意不收齐景公送的黄金

晏婴,齐景公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孙坚阵斩华雄击败吕布进驻洛阳 吓得董卓来求和

孙坚阵斩华雄击败吕布进驻洛阳 吓得董卓来求和

三国,孙坚

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靠演技做又了29年的皇帝

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靠演技做又了29年的皇帝

诸葛亮,刘禅,三国

战至26人弹尽粮绝不放弃 大东汉的铁血英雄

战至26人弹尽粮绝不放弃 大东汉的铁血英雄

汉朝,耿恭,汉章帝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汉朝,张良,刘邦

齐景公嗜酒连喝七天七夜 晏子如何劝阻齐景公的?

齐景公嗜酒连喝七天七夜 晏子如何劝阻齐景公的?

晏子,齐景公

揭秘:秦始皇这么强 为什么秦朝却这么短命

揭秘:秦始皇这么强 为什么秦朝却这么短命

秦朝,秦始皇

京房:皇帝知道他是奸臣 但还是不愿意杀他

京房:皇帝知道他是奸臣 但还是不愿意杀他

汉朝,汉元帝,京房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宋太祖离奇驾崩 即位人并不应该是宋太宗赵匡胤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