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霸气草根宰相就是寇准 奠定了大宋百年盛世!

北宋的历史,在后世史家的评语中,还有一个通用的正面评价:北宋多名相。

细看整个北宋的政治变迁,这句评语的确丝毫不过分:比起汉唐晚期奸臣扎堆的情景,北宋的相爷,虽然也有一些良莠不齐的人物,但除了晚期极品的宋徽宗年代,绝大多数时期,最坏的角色也造不成大害,破坏力十分有限。至于曹操王莽之流的逆天狠角色,放在宋代更几乎绝迹。

而更彪炳史册的,却是一代代杰出宰相的辉煌业绩。从早期的赵普,到中期的吕端寇准范仲淹,各个政绩彪炳,光辉形象青史留名,流传的诗词篇章甚至名言警句无数,时至今日依然令后人们无比仰慕。北宋的宰相群体,论整体素质,堪称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一批:有文化,有忠诚,有热血,有能力。说是“多名相”,着实不虚。

这种场景的出现,首先是北宋的政治制度设计太聪明:完全文官治国的模式,文官的话语权空前提升,宰相制度的设计也更完备,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和权力制衡,确保不会出现一人独大的人物,既提高了文官集团权力,又完全杜绝其挑战皇权的可能。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宋朝文官体系的整个土壤。通过彻底的科举改革,使科举的参与范围最大程度的扩大,比起唐朝勋贵子弟垄断科举名额的场景,北宋的科举录取更公正,甚至最大限度向平民阶层开放,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可以通过公正的应试,打开通向最高权力的大门。这些更加深味民间疾苦且历经贫寒磨练的新型政治家,必然会在这个平台上,爆发比传统门阀阶层更大的能量。

而北宋名相寇准,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拜《杨家将》等民间野史演义所赐,外加当今各类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风靡,寇准的知名度,也相当的高。从平反潘杨案到在杨家府院里背靴子,相关的趣味传说,早就变成了各类文艺桥段,连他在文艺作品里“寇老西儿”的绰号,都被喜闻乐见上千年。

而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和演艺传说里的形象,自然有很多不同。但也有重要两条,是基本相同的:苦出身,能耐强。

寇准的穷苦家事,在演义小说里,早被说得有鼻子有眼,而放在正史中,却有一点出入:他家虽穷,却也是名门:他是陕西渭南人,生于宋初的公元961年,照着家谱记录,远祖在西周的时候就当过官,父亲也在五代后晋年间官至国公。祖上实实在在阔过。

但放在寇准这代,却已破落的不行,虽然家里还有佣人,但穷是实实在在的穷。由于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就连晚上点灯读书的油钱,都要从牙缝里抠。但还好母亲觉悟高,再穷不能穷教育,硬是咬紧牙关的供。

而寇准的表现,也相当进步,十来岁就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十九岁那年,更学出了强大的奇迹:考取了进士。这事放在宋代有多难?宋朝改革科举,虽然录取名额更多,但范围更开放,平民阶层子弟大面积参加,竞争空前激烈。能从这样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没真能耐是不行的。好多人杀出来的时候,三四十岁都算是青春年华,而脱颖而出的寇准,却只有十九岁。

从那以后,草根寇准的宦海生涯直接启航,而一帆风顺的好日子,更是挡都挡不住。先做巴东知县,又干盐铁判官,等着步步青云,一路升到知枢密院事,也就是国务院副总理时,竟也不过三十一岁,这样的少年得志,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十分稀奇。青年寇准,就如一支新生的黑马股票一样,仕途刷刷的看涨。

之所以如此上涨,首先是领导喜欢。特别是当时的宋太宗,从寇准中进士的时候,就格外留意这个少年人。不止因为这孩子有才,更因为他实在:当时宋太宗喜欢老成持重的干部,亲切会见新科进士的时候,有人就为此提醒寇准,说皇上一旦问你的年龄,你最好多报几岁。没想到寇准立刻正色说:我刚步入仕途就欺骗皇帝,这怎么可以呢?话传到宋太宗耳朵里,立刻龙颜大悦。此后十来年,寇准工作生涯的每一步,都有宋太宗的亲切关照。

而就在这期间,实在寇准的另一样本事,更像独门绝技一样,杀伤力越发强大。这本事照着史书上的话说,叫“临事明敏”。文言文的意思,就是遇事不但明白,反应更极其敏捷快速。是个高效干练的人物。

而对这本事体会最深的,还是一直对寇准亲切关照的宋太宗。因为寇准这项本事,好多次都用到他身上。

最有名的一次,还是寇准二十八岁那年,还在京城做虞部郎中的时候。有次找宋太宗汇报工作,不但说得不合宋太宗意思,而且口气还硬邦邦,又赶上那天宋太宗心情不好,竟气的拂袖而去。没想到寇准的反应更“明敏”,一看宋太宗要走,立刻快步上前,死死拽住宋太宗的衣服不放。差点就跟皇帝闹上全武行。

像这样胆大包天的行为,历史上的直臣都不少干。但干到像寇准这样频繁的,却是十分少见。从来喜欢和皇帝顶牛,皇帝训一句他顶俩句,而且就像个牛皮糖似的,咬上了就甩不掉,不听他把话说完,抽身走人更是休想。这样又倔又轴的讨厌人,放在谁身上都会抓狂。宋太宗本人,更是抓狂的不行,甚至有一次被寇准闹崩溃,忍不住破口大骂说:老鼠家雀都还知道人的心思,你咋就不知道呢?

单论这种直臣作风,历代都不稀罕。放在之后言路风气开放的明代,更大胆的行为也是一把抓。但寇准能这么做,确实非常不凡,首先当时的宋朝,还没到明代那种官员顶牛风气十分泛滥的地步。而且当时执政的宋太宗,更不是个好伺候的人物,一辈子除了文治武功的业绩外,最大的毛病就是小心眼。得罪他的一句话,他通常能记一辈子,就连他的大侄子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之子),只因高粱河战役后说错一句话,被宋太宗阴测测敲打一句,竟吓得回家就自尽。摊上这样厉害的领导,如果一个劲的顶牛撕咬,倒霉看似早晚的事。

可寇准偏偏创造了奇迹,虽然时常顶牛,闹得领导近乎抓狂,到最后却总能被热情表扬。以宋太宗自己的话说,我有了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啊。仕途更春风得意,年纪轻轻就当了知枢密院事,后来再次顶牛,终于让宋太宗暴怒,一气贬到青州去做知府。可更奇特的是,寇准前脚刚走,后脚宋太宗就闷闷不乐,而后日夜思念寇准思念的不行,第二年就给召回来官复原职。见了面之后,宋太宗更激动无比,当场拉着寇准撒娇:你咋现在才回来啊!

这位看似不懂事,时常惹宋太宗生气的直臣,却是一个十分受器重,令皇帝时刻离不开的宠臣,寇准凭什么?

除了强大的工作能力外,更重要一条,就是对皇帝心态的巧妙把握。寇准够直,却绝不蠢,性格火爆倔强,却最擅长用简练手段,解决复杂问题,三言两句,就捏住要害。

伺候这位性格阴测的宋太宗,寇准正是如此,一次陪宋太宗和太子拜祖庙,结果被京城百姓围观。太子的人气尤其高,甚至被百姓喊“少年天子”,这下宋太宗吃味了,阴测测的问寇准:大家都喊太子,把我摆哪里?寇准立刻机灵的回答:您选的太子深得民心,这正是国家的福气啊。就这一句话,宋太宗立刻转怒为喜,连自己最爱的犀牛皮腰带,都火速打赏给寇准一条。

正是凭着这如上的能耐,寇准在早年的宦海生涯中,虽也常得罪人,人缘更混得差,经常有人组团说坏话。可官位却蒸蒸日上,是皇帝身边极其重要的人物。

但是距离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他还总差这么一点。不是皇帝不想用他,而是他的群众关系,确实发展的太差。宋太宗年间的重量级大臣,号称“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对寇准的评价极其精到:性刚自任。有能耐就任性,他一辈子都这样。

也正因这情况,后来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恒继位,虽然当年寇准对他有回护之功,一登基就升官,兼任了尚书工部侍郎。可做宰相这事,还是十分纠结,轻易没敢让他当。

但这时宋朝的情况,却是不能再纠结了:自从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北方辽国的侵扰越发严重,趁着年轻皇帝宋真宗登基,更凶残到疯狂:双方陆续在边境爆发大规模战斗。到了1004年,北宋更获得确切情报,辽国正在筹划一次空前规模的入侵:国事艰难,皇帝年轻,没个铁腕宰相压阵,朝政真个不行。

于是老宰相毕士安主动提出,提拔寇准为相。如以往一样,这建议提出来,朝野反对声一片,皇帝十分纠结。但毕士安一句话,就压住了所有反对声:今北方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形势比人强,他当就他当吧。是年八月,寇准官拜集贤殿大学士,真正成为北宋位极人臣的重量级角色。

宰相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九月刚到,一场大考验便如暴风骤雨:辽国打来了!


1004年九月,北宋政府的“老朋友”,辽国萧太后极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以动用20万人的规模,对大宋王朝发动了空前的入侵。

跟以往辽军入侵不同的是,这次辽军入侵,虽然也遭到宋军的顽强阻击,在北宋多处边城碰的头破血流,但却并不像往常那样,遇到伤亡就赶紧跑,相反像疯狂的蛮牛一样,冲起来挡不住,硬是往中原腹地杀,这个城关碰了头,就绕开攻那个,仗着自己骑兵快机动力强,绕过宋军的步兵防线与城池高速南下,很快兵临澶州。很显然是来玩命的。

辽国要玩命,宋朝朝野震动。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飞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四五次。年轻皇帝宋真宗急的不行,大臣们更好些乱鼓噪,尤其是宋真宗十分宠爱的俩位年轻干部,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主张迁都四川,总之一个意思:辽军来玩命,能躲咱就先躲躲?

而在这一团乱麻中,冷静的寇准一如既往,再度发现了事情的关键点:辽军看似凶残,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多年以来的边境战争,他从没占大便宜,这次玩命赌一把,其实就是想险中求胜,真要迁都跑路,可就着了他道了。

于是寇准的对策还很快强力执行:正面部署重兵,以澶州为核心,相互依托构筑犄角防线,让你辽国就是再想往南冲,也得冲得头破血流。然后招募民兵,组织游击队,袭击其运输线,让他后勤全断,吃不上喝不上。再组织二线机动兵力随时待命,敌人一旦败退就立刻掩杀。你辽国要玩命,咱就看看谁命硬。

在这些决定有条不紊推行的同时,寇准又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件事在后世,也招尽了非议,好多历史学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宋真宗劝上前线,是拿着北宋的国运来赌命。但看看当时情况就知道,在名将李继隆的筹谋下,澶州防线已经固若金汤,本就是个稳赢的仗,宋真宗这时候亲征,既能给年轻的皇帝立威,还能让全军士气大涨,更能震慑得辽军不敢有所动作,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便有提前结束的可能。总之是不征也难输,征了更稳赢,看似疯狂的决定,却浓缩了寇准的深谋远虑。

而为了令宋真宗就范,寇准用尽办法,原本就人缘不好的他,这次更彻底撕破脸:主张迁都的王钦若之流,让他打发到前线去玩命。然后言辞激烈的劝说,终于激起了年轻宋真宗胸中的满腔热血,拍案定下了这抉择:御驾亲征澶州。就这寇准还不放心,又拉上太尉高琼,路上发动士兵喊口号,表达同生共死的信念,就这样连哄带逼,终于劝得宋真宗亲临澶州。

而寇准的苦心没白费,当宋真宗的杏黄大旗出现在澶州城头的时候,整个宋军阵营欢声雷动,战士们高呼呐喊,嗷嗷叫着要在皇帝眼皮底下表现。偏在这时候,辽军也送大礼,辽军主帅萧达凛凑过来侦查,正被宋军的士兵发现,当场弩箭齐发给射成刺猬,硬是当着宋真宗的面,上演了一出击毙辽国元帅的开门红。

这场胜利,更让宋军的战场形势全线飘红,本想赌一把的萧太后母子,这下也彻底撑不住劲。而就在这紧迫的时刻,寇准的表现依然十分明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淡定喝酒,他这一淡定,年轻皇帝也放心,宋朝全军就从容。这场宋辽拉锯二十五年的战争,就这样到了大宋最有利的形势。

撑不住的辽军,只好主动向大宋求和。而后经过使者往来博弈,终于定下了合约:辽国认北宋做大哥,双方结成兄弟之国,北宋每年送辽国三十万银绢做岁币,双方开放边贸,从此和平共处。这个奠定双方百年友好的协议,便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当然对和议这事,寇准一开始极为反对,他真正的目标,是想借这个机会,给辽军毁灭性打击。甚至还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借辽军败退的机会大肆追杀,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朝中的主和派也有办法,他们大肆散播谣言,说寇准拥兵自重。这事可敏感了,寇准反应也快,立刻就坡下驴,不再反对议和的事。于是宋辽的和平,也就水到渠成。

对这件盟约,后世的评价也不一。比较贬低的观点是,宋朝在战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放弃了聚歼辽国的机会主动讲和,外加明明打胜仗最后却还赔了钱,实在是太过屈辱。但当时实际情况是,宋辽俩大国实力相当,多年来互有胜负,谁也不能彻底击败对手,长期的战争消耗,换来的只有苦难。和平是最好的选择。而三十万岁币,对于北宋财政来说,更只相当于三个县的税收。最重要一点是,双方开放边贸榷场后,北宋每年从辽国获得滚雪球般的贸易利润,所谓的岁币,后来哪怕增加到五十万,也不过是其中的零头。

而最重要的是,在宋徽宗之前,宋辽双方都忠实执行了这个盟约,更从相互红眼的仇家,变成了实在亲戚。逢年过节都要派使者走动一番,历代君主更是彼此互称兄弟,边境人民更真正获得了和平安乐。所谓“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正是当时宋辽和平的真实写照。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描述的北宋哲宗年间,宋辽士兵相互打草谷的凶残景象,也只有武侠小说里才会有。

这个伟大的和平,正是在寇准的坚持下最终缔造。而且在其核心环节上,寇准更发挥了独门作用:宋朝使者曹利用去谈判前,宋真宗亲自交代底线,只要能不打,每年给他一百万都行。寇准知道后十分生气,又秘密找来曹利用,告诉他钱数要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宰了你。最后的岁币协议,果然被曹利用杀到了三十万。一番威胁杀下来七十万,寇准的砍价水平,不是一般的强。


澶渊之盟的实现,令寇准的个人威望,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后来北宋杰出改革家王安石,就曾写诗称赞寇准说:宋朝和辽国的和平欢乐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寇准才是第一功臣啊。

而年轻的宋真宗,对寇准更感激的不行:刚登基就消解了这大祸,把祸害几十年的辽国,收为了自家实在弟弟,花很少一点钱,就了结了无休止的战火。这件事要多合算有多合算,真是寇准的功劳啊。

于是和平以后,宋真宗对寇准,一度也宠的不行。但对这位年轻皇帝,干练的寇准,显然是缺乏了解。至少不如对他父亲宋太宗了解得深。

宋真宗这个人,历史上称为“聪明英悟”之主。比起《杨家将》评书里的糊涂形象来,是个十分精明强干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开创的“咸平之治”,以行政高效廉洁著称,当代很多学者也认定,这位看似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会反贪治官的皇帝。

而比起父亲宋太宗来,宋真宗虽然不够阴测,却十分好面子。这也是他性格中最大的缺点。志得意满的寇准,对这条很无视,但新生的宠臣王钦若,却十分重视。正是这条,令王钦若戳中了寇准的漏洞:一次王钦若与宋真宗聊天,说起寇准的功劳,王钦若故作惊讶的说:皇上您难道觉得澶渊之盟有功吗?寇准是拿您当赌注,去和辽国赌博啊。而且您和辽国签的是城下之盟,这是巨大的耻辱啊!

就这一句话,令宋真宗对寇准的印象,顿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虽然宋真宗没毁约,可这条功劳,很快成了他心中巨大的污点。寇准也连带着倒霉,终于在两年以后,被贬到陕州做知州了。

但和过往不同的是,这时的寇准,名声已经满天下。虽然官被贬了,可声望却刷刷看涨。之后的好些年,寇准在河南陕西都做过地方官,每到一处都极受欢迎,甚至就连他的轿子所过之处,也有好多老百姓围观,比今天粉丝看明星还热闹。更翻天的是,每次他的上司来检查工作,对他都客客气气,跟伺候领导似的。大佬就是贬到了基层,依然还是大佬。

这样有滋有味的贬官生活,寇准就这样过了十三年。他卓越的业绩和强大的声望,也令身在地方的他,依然是名震天下的重量级人物。而高层权力的震荡,也终令他再度浮出水面:1019年,朝中政坛新秀丁谓主动邀约,请寇准入朝为相。

丁谓这个人,在宋代既是出名的能人,也是出名的奸人。就能耐说,即使是现代好些工程管理学者,也认定丁谓是这个专业的鼻祖。此人擅长筹算与工程营造,其独特的工程管理理论,对于后世的军事体制改革与水利营造,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就品质说,此人也够奸,最懂审时度势,拉大旗做虎皮。此时他权力扶摇直上,但资历还十分浅薄,要想造势,就要借力,寇准,便是最好的一面大旗。

但他这件事干的太露骨,以至于风声刚放出来,地球人就都知道。好些寇准的好友,更苦口婆心劝寇准别搭理这货。但寇准却还是爽快答应,并在六月启程赴京。

以寇准个人文集里的感慨说,这十三年,表面风光的寇准,其实过的十分不甘。身为一个强硬政治家,他十分怀念往昔大展宏图的岁月,和那些未曾施展的抱负。因此明知是个坑,也要勇敢往里跳。

但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坑太深,跳进去不但毁的是前途,节操也差点跳碎。

自从回任宰相后,寇准的生活,又重新变得十分风光。特别是新朋友丁谓,对寇准这位老前辈,更是好得没的说:公共场合里十分尊重,甚至有一次宴会上,寇准胡子上沾了汤,丁谓立刻体贴关心,主动帮他擦,因此还诞生了一句俗话:溜须。

但对这殷切关怀,寇准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当场愤然怒斥,一番激烈批评,让丁谓面子彻底扫地,成了官场笑料。

也许在寇准个人眼里,这样的批评没什么大不了,就算丁谓不高兴,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性格孤傲的寇准,显然没有料想到晚辈丁谓,到底有多大破坏力。

作为一个既有能耐又有手腕的坏人,丁谓在陷害人的学问上,从来花样百出。照着宋史的说法,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处心积虑,要给寇准一个凶残的教训。偏偏天赐良机,正巧宋真宗病重,太子赵祯年纪尚幼,刘皇后蠢蠢欲动,想要把持朝政,于是和丁谓一拍即合,很顺畅的勾成一路。

而寇准显然不是一路,对后宫干政这类事,他素来反对的厉害。但丁谓先下手为强,奏请寇准封为莱国公,等于明升暗降,罢掉了宰相的官职。偏在这时候,与丁谓有仇的太监周怀政图谋发动政变,可这老太监哪是丁谓的对手,反而被丁谓反戈一击,仅用一夜时间就彻底粉碎。而丁谓也借此逮住机会,把寇准也扯进这桩丑闻里,硬说周怀政的作乱,有寇准来搀和,而且作乱的一大目标,就是寇准复相。

这样一闹的后果,比上次罢相还严重,不仅是丢了官位,连寇准一生最骄傲的名节,这次也基本尽毁。浑身长满嘴都说不清楚的寇准,随着宋真宗的驾崩,也被充军到雷州。这在不杀文臣的宋代,算是最残酷的惩罚。

但如当年兵临澶州一样,蒙受冤屈的寇准,一如既往的淡定。在雷州的艰苦生活里,除了刻苦读书外,就是经常和宾客聊天,生活十分轻松愉快,知道的是在充军,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休闲度假。而他这样的良好表现,令很多同僚也十分羞愧,比如大臣李迪,听说了寇准的事情后,竟然要当面痛殴丁谓,而寇准的光辉事迹,也继续在民间风传,当时的宋朝群众们也十分点赞,流传一首著名民谣:欲世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贯人缘不好的寇准,在对待丁谓这个仇家时,却更有宽大的一面,后来丁谓也垮台倒霉,充军流放正好路过寇准的地盘,听到这消息的寇家亲友门生十分兴奋,打算拦路教训丁谓。寇准知道后急忙阻止,还是平安放丁谓过去。

而在寇准过世时,他的灵柩被送回洛阳安葬,路过湖北的时候,当地人民用竹子插地,上面挂上祭品,表达对这位政治家的缅怀。晚年蒙受奇冤的寇准,有此一幕纪念,应当已无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少林寺对玄奘大师的诱惑:多次上奏请回少林寺

少林寺对玄奘大师的诱惑:多次上奏请回少林寺

少林寺,玄奘,西游,

齐国丞相晏婴一生清廉 曾执意不收齐景公送的黄金

齐国丞相晏婴一生清廉 曾执意不收齐景公送的黄金

晏婴,齐景公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历史上有那么多贪官 为什么却没有贪腐的皇帝?

孙坚阵斩华雄击败吕布进驻洛阳 吓得董卓来求和

孙坚阵斩华雄击败吕布进驻洛阳 吓得董卓来求和

三国,孙坚

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靠演技做又了29年的皇帝

诸葛亮死后阿斗刘禅靠演技做又了29年的皇帝

诸葛亮,刘禅,三国

战至26人弹尽粮绝不放弃 大东汉的铁血英雄

战至26人弹尽粮绝不放弃 大东汉的铁血英雄

汉朝,耿恭,汉章帝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张良是什么样的人 放得下才能保得住是何意思

汉朝,张良,刘邦

齐景公嗜酒连喝七天七夜 晏子如何劝阻齐景公的?

齐景公嗜酒连喝七天七夜 晏子如何劝阻齐景公的?

晏子,齐景公

揭秘:秦始皇这么强 为什么秦朝却这么短命

揭秘:秦始皇这么强 为什么秦朝却这么短命

秦朝,秦始皇

京房:皇帝知道他是奸臣 但还是不愿意杀他

京房:皇帝知道他是奸臣 但还是不愿意杀他

汉朝,汉元帝,京房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这个霸气草根宰相就是寇准 奠定了大宋百年盛世!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