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1

把P2P对等技术运用到虚拟学习社区中,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使之更加适应当前远程教育领域分布式协同的趋势,为解决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目前大多数虚拟学习社区和网络学习环境都是建立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下的,这种模式随着学习人数的增加会给服务器造成很大的负担,导致服务器瘫痪,社区内的活动不能正常运行。

一、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理论支持——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理论指出教师和学习者角色发生转变时,学习的协作性将增强。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系统为学习者创建探索、发现、构建知识的情景,提供必要的构建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及与外界环境包括伙伴、指导教师相互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习者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虚拟学习社区就是要促进和支持这种构建,而不是严格控制和支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自由性、情景性、协作性。

(二)技术支持——数据同步更新

在虚拟学习社区内应保证课程中的资源是连续的,同步的,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任何时候收到的资源列表都是最新的。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服务器中集中存贮数据和备份数据,控制客户端可以分享的资源,而在分布式的P2P系统中,由于没有服务器而使得数据的同步很复杂。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一个参与的成员都能共享社区内的资源,当资源更新时,每个成员的信息及时保存备份后再同步更新后的数据。首先,假设学习者A,B,C是一个课堂对等组的成员,这个对等组中只有一个管理成员BPA,这个管理成员只是负责这个组内的共享资源的更新。下一个假设是A刚刚修改了组内的一个共享资源,这次修改导致了更新信息的调整,显示出被修改信息的名称和被修改的部分。A通过组内复制服务提供的管道发布这个修改信息,也就意味着这个信息将被组内其他的在线成员B、C和 BPA收到。B、C接收到这个信息后立即把这个更新的资源复制到本地资源,因此A、B、C现在都获得修改的资源的备份信息。BPA在接收这个更新的过程中把这个更新信息存储在缓存中,然后通过属于管理对等组的管道把这个更新信息发送给其他的管理者。其他的管理成员随后收到更新信息,同样保存在缓存内。其他的管理者在缓存内存储更新信息的备份,这样可以使不在线的课程对等组的成员在下一个管理者那里得到更新信息。假设D是这个课程对等组的非在线的成员,他再次上线的时候A已经修改了信息,但是这些修改信息还没有传输到每一个管理员那里,在这样的情况下,D只能接收到组内的管理者BPA发布的更新信息,而错过其他的管理者发布的更新的信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D可以通过激活其他的组内成员执行一个错误保障检测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把自己的更新信息与其他的成员的信息作比较,如果不同的话则复制其他成员的信息,以保证自己的信息与组内成员的一致。

二、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设计

1.虚拟课堂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对等组,学生加入到这个对等组后,便可以使用组内的核心服务。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虚拟课堂中能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方便的进行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材料可以供大家下载,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人数越多,下载速度越快;学生的个人学习材料和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给大家共享,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师园地对等组模块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服务,以促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管道服务方便的将各种公告信息发布给每一个学习者和上传教学资料,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正确指导,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3.休闲广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工作和学习疲倦的时候,就可以来到休闲广场,这里提供各种游戏可以使人放松,并且在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和培养协作精神。

三、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的P2P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

在P2P虚拟学习社区中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环境,学习者之间可以很方便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充分利用了P2P通信的优势,从而快速有效地获取学习信息。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之间进行社会性交互的过程。社会性交互是激发和产生知识共享的主要途径,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社会性交互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社会性心理学理论可知,学习者进行的社会性交互越多,获得知识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知,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通过网络能够看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却隐藏在每一位共同体成员的头脑中不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只能通过学习者之间社会性交互才能获得。所以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P2P虚拟学习社区建立相关联结,当一个学者对某一知识发出帮助请求时,所有具备这一知识的教师与请求者之间可建立知识共享的社会性网络。如果某个学习者对某一知识提出搜索请求时,该搜索请求将按照指定格式被封装成相应的消启,然后发送到网络的所有的资源结点,并在资源中心内进行检索, 将相关检索结果返回给请求学习者;如果资源库没有相关知识,就需要向社区中的其它学习伙伴发送搜索请求,收到搜索请求的学习者将会解析相应的搜索请求消息。然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提供相应的帮助请求。这时在拥有这一知识的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便形成另外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平面。但在这个网络中并不显示没有这一知识的学习伙伴。请求者可以从其中的任一个教师那里得到帮助;以学习伙伴a为例说明,a分别与教师b,c,d建立了联结,他们与a可以在线即时通信与交流,方便及时地提供a所需的帮助信息。同时a可以对不同的教师所提供帮助的信息做出评价,依据与自己所需信息相匹配的程度确定其信誉级别,并利用社区所提供的分类方法上传到数据中心,以备知识共享。

设计心理学2

摘要:设计心理学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围绕教学方法对此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计心理学 教学方法 理论课

1 前言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问题。在当前设计领域,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产品设计的相应技能外,还要在对用户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因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要能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更好地认识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从而改善和辅助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如何让学生较为形象地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并应用于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只有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数学成果。

2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看普遍重技能轻理论。设计学被归为艺术领域,以往设计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艺术专业,设计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更关注技法知识的学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排斥理论的学习。再加上艺术类学生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相对薄弱,因此从心理上并未意识设计心理学有何作用和意义,导致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感觉枯燥无味的现象。大学教育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只能说培养了一批工匠、技术工人,不是培养真正的设计师。

(2)从教师方面来讲很多教师自身对心理学研究不够,不够深入。以往设计心理学的教师大都来自设计专业背景,没有专门从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而来,从而造成了偏重设计而无法体现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为此对于上设计心理学课的教师应该多涉足心理学,学会用理论解决设计问题。

(3)从教材方面来讲适合设计专业的心理学教材比较少。目前国内关于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并不多见。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较老的版本,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针对对象不够具体细分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传授教学的工具,教材的好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对教学改进方案的探索

人类9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进行认知的,大量的设计作品也是通过视觉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因此,视知觉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1)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了解是模糊的,这时可以通过生活之中的心理学的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适时而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正式开始讲视知觉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眼见一定为真吗?让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用PPT显示一些视错觉的图片,如图1所示的灰白阴影错觉。尽管A和B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的灰色。

(2)复杂理论讲授,突出易懂性。

设计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纯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要弱一些,所以在讲授当中尽量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突出易懂性。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实际设计中意识到学过的原理知识,会去用,而不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背某个理论知识。因此,在解释刺激到感知的过程时,可以通过刺激反应与感官知觉流程图来表现,如下图所示:

而后,根据图解释说明视知觉加工过程,并告诉学生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从知觉到感觉的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接着分别说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内容。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例如:讲到错觉矫正时,通过图2用于说明为了避免错觉的交通标识设计师有意识地拉长标识使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

4 结论

总之,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设计心理学》课程中,我们应该有效地把握此课程的心理学内容,结合工业设计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安排上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以保证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以上是作者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所提出的肤浅思考。

设计心理学3

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儿童的智力开发,还能够影响其人格完善。就儿童阅读环境来说,阅读空间设计应该符合孩子们的行为特点及心理动态,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的作用。由于儿童的心理状况和身体情况不同于成人,因此怎样区别于传统儿童阅读空间,从儿童的心理维度出发,谆谆善诱,才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儿童阅读空间体验设计的关键要素。

1 儿童阅读空间的“色彩”设计

人类对色彩的反应与智力高低、文化程度、社会背景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最重要的是情感因素。一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对色彩的感知相对简单,大都凭借他们的自然反应,并且对鲜明色彩的感知尤为敏感。另一方面,儿童阶段的学习能力较强,鲜艳的颜色才能满足孩子对外界信息的需求。

(1)增加色彩的运用。相比形态而言,色彩所产生的视觉效应更加的主观,人的情绪和心理更加的容易触动。

(2)增强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成人的阅读空间以低饱和度的单调色为主,以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但由于儿童心理对色彩的天然感知,适度的强对比色彩搭配和高饱和度颜色比例能够促进儿童视觉感受的活力。

(3)适当增加暖色调的色彩。过暖的色调不仅不能使儿童在阅读是保持安静和专心,而且还影响他们的情绪、思维。不利于儿童对知识的领悟和吸收。所以应该采用比较柔和的暖色调。

2 儿童阅读空间的光设计

没有光也就没有我们所谓的色彩。大多数图书馆光环境的设计原则是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起辅助作用。光环境的优劣除了满足光线充足的条件外,为了保护儿童视力,减缓他们在阅读时的视觉疲劳,还要考虑均匀的照明、避免眩光的出现,需更加的注意采光条件。所以,在设计中,为了给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应把灯具的形态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形态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保证其功能性,还能起到较好的装饰效果,可以从空间层次来提高儿童的视觉感受。

3 儿童阅读空间中的“游戏性”

儿童阅读空间是一个多功能存在的集合体,不仅仅满足儿童读书环境的舒适性,另外还能提供灵活多变的空间造型和变幻万千的空间布局,营造出多样的阅读环境,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使孩子愿意参与其中。但儿童阅读空间的“游戏性”和常见的娱乐空间游戏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常见的娱乐空间是以单纯的玩乐为出发点的,而阅读空间“游戏性”是基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是在放松儿童心情的前提下,更好的引导孩子进入这个内看书学习,并不需要那么强烈的参与性。游戏能够满足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人们一直主张“寓教于乐”的理念,儿童的空间感知和自我认知是通过游戏来获得的,游戏不仅能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而且能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游戏只是一种提高阅读兴趣的辅助手段,而不是阅读的全部。

(1)装饰画的应用。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装饰画不仅能够起到装饰的作用,还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对阅读空间产生浓厚兴趣,增加孩子与空间的互动性。装饰画应该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寓言故事、家庭形象为主题,追求儿童阅读空间“趣味性”。

(2)陈设设计的应用。儿童的阅读空间应该有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应该再考虑空间的布局特点和色彩搭配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审美、心理、需求等特点进行陈设设计。目的是营造一个适合孩子阅读心理的环境。

4 “趣味性”的儿童阅读空间体验

儿童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所以在设计儿童阅读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其人性关怀,而不是仅仅满足基本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对色彩分区、地面装饰和导向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增强阅读空间的“趣味性”。

(1)色彩分区,色彩是吸引孩子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将阅读环境中不同区域进行色彩划分,不仅能够提升了空间的层次感还增加了趣味性。

(2)地面的装饰,室内地铺设计也能够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地面在设计中往往是被忽视的模块,有趣的地铺设计可以在感官上对孩子形成视觉认知。

(3)导向形式的多元化,突破常规的导向形式,身处孩子的世界,重新认识空间导向的形式。

结语

儿童阅读空间的包装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对空间的基本布局、包装的层面上,而是以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为基础而建立的。趣味性、游戏性是在设计中不能忽视的两个维度,通过空间中各要素与少儿行为心理结合而达到启智与易趣的效果,营造出来一种“寓教于乐”的阅读空间才是设计的关键。

设计心理学4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 ——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通过试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 这有点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设计人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对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会减弱,称为“选择性注意”。当人遇到问题时,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险的,设计人员应当考虑到这种现象标准化实际上属于另一种类型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于汽车的标准化,在你学会开一辆车以后,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个角落,开什么样的车,都不会有问题。

设计心理学5

不知不觉,我们这学期的设计心理学已经上了一大半了,通过学习,自己的认识也有了很大改变,原来认为设计是自己的事情,是一门非常激进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现在发现设计的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人与物、人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理解其各个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课,是我们做设计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也能研究人们在设计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能够反应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通过对着门课的学习,我对设计和心理学的意义有了初步了解。

设计是与我们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学科,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影响和决定设计。

从我们学习的专业来说,使用方式及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才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知识背景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创意,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消费者的心理,主要研究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对设计师而言,就是如何获得及有效的设计参数,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设计师的心理,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发展设计师的技能和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过去从未有与此相关的专门研究,而我们所学的只是院校仅对学生进行纯技能的训练,没有积极主动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所以我认为还有些缺陷,不过这种学习却对以后的发展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设计心理学6

摘 要: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与教学研究者认为,环境设计必须建立于环境心理学基础之上,环境心理学原理知识为环境设计提供依据,使设计更加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院校更加重视《环境心理学》这门课程。而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本文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1 环境心理学课程解读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展《环境心理学》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质量的提高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 易西多.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设计心理学7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儿童家具作为学前儿童的日常必备物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旨在论述发展心理学在学前儿童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引言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2儿童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作用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3优秀案例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4结论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xx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xx

[3]卓霄.何庆华与汪斌.儿童家具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xx(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从工业设计角度解读《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J].设计.20xx(08):68-69

[5]姚雯吉.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中期家具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xx.79

设计心理学8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特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伤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

(2)情境主义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 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 世纪20 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设计心理学9

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设计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审美是当下公共环境设计的突出要点。一个符合艺术心理审美的公共环境空间可以提升环境空间的品质,使人身心放松。并且艺术心理学还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左右着人们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将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思维巧妙地应用其中,创造出符合大众艺术心理审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公共环境;设计应用

一、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艺术学的结合产物。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在古往今来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现代艺术设计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艺术心理学重点研究艺术品创作和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规律,其研究的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也包括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断。艺术心理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在现代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人与公共环境之间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被公共环境所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公共环境设计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

二、艺术心理学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从“数”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这一艺术心理学思想,并从这个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体,小宇宙是人体,两者都受“数的和谐”原则的统治,两者相互影响,一旦人体的内在和谐与天体的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到了一种美的关系当中。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人、物是一体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须顺应“物之天性”,才能与之“合”,并进而“与天合”,实现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只有将公共环境和人的问题放在一起统一协调考虑,才能构成一个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首先从设计的立意和根本出发点上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这个基础之上,使公共环境的设计是出于人心,感于“物与天道”,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融入人对美的理解和来自“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关系。这样一来,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活动从本质上就成为了一种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在这个基础上,公共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划分,材质的运用,元素的处理等具体的内容才能够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公共环境设计是源于美的创造

在艺术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对艺术品和设计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对于艺术品的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有娱乐、审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强调“美的功用”,揭示了艺术活动中美与善的关系以及艺术品的教育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提出过,美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变动性的,美的欣赏开始于感觉,但是要通过智力活动,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强弱不同的。当下人们对公共环境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限于使用功能的公共环境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了,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的心理审美层面去的研究,了解人的艺术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要深入的挖掘设计素材潜在的美的因素,通过设计师巧妙地艺术搭配,构成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公共环境空间。例如在公共环境设计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个不同植物的季象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四季花开、色彩丰富的空间环境。

3、公共环境设计是移情的产物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人从环境空间中获得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都离不开人的艺术心理。费舍尔就认为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他用移情这个概念来说明审美时的心理活动,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审美活动达到最完满的阶段。

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艺术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先从内部引起,在人的身体中发生一定的反应,进而产生一种情感,而适合这种情感形式的物体或环境空间便会使人产生美感。现代公共环境从本质上说,其形体结构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形式,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公共环境空间才能唤起人的情感。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一个公共环境的场景特别能让人产生某种情感,这其实就是人在公共环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结果,使人的情感“场”与公共环境的“场”形成了一样的频率,俗话说的“触景生情”应该就是艺术心理在公共环境设计中最恰当的形容。举个例子,林璎设计的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应该是公共环境设计中最能体现移情的一个案例了。

纪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划破了大地,纪念碑采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让人们慢慢的走进黑色的大地底层,感受着走进死后的情景。越战纪念碑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很好的诠释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着人的心灵。结语:现代公共环境空间是一个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分析研究人的艺术心理,对于公共环境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艺术心理不仅从本质上决定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根本要求,而且艺术心理学还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左右着人们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人在公共环境中的心理作用规律,将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思维巧妙地应用其中,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艺术审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计少妮.心理元素在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2]杨沛.设计心理学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运用[D].湖北工业大学,20xx.

设计心理学10

一、设计意图:

儿童期是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家庭变故、他人看法等影响,都会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本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不易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心理现象设计,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能够做到正确地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完善自我,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为成功奠定基础。

二、授课年级:

小学四年级

三、辅导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教育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他人欣赏的快乐,并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优点。

3、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四、辅导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五、辅导难点:

使学生感受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既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六、辅导方式:

1、听故事

2、讨论

3、游戏

4、填写测试卷

七、辅导前准备:

1、录音带《比比谁大》,

2、轻松纯音乐

3、心理测试卷

4、课件

八、辅导过程: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播放故事《比比谁大》。

2、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会鼓破肚皮呢?青蛙非要证明自己比大象和老牛大,说明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青蛙的下场怎么样?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3、师总结:我们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非常重要。

4、那如何认识自己呢?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一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板书课题)

(二)找特点,发现自我的独特性

1、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请听游戏规则:如果你具有老师出示的特点就请你起立,不具备就请坐下。

2、出示特点:

(1)、体型高高瘦瘦

(2)、留着短发

(3)、眼睛近视

(4)、喜欢吃鱼

(5)、喜欢运动

(6)脾气急躁

(7)记忆力好

(8)学习用功

(9)胆子小

(10)爱看课外书

(11)乐于助人

3、游戏做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有谁和你从始至终都是一起站一起坐的。(生:没发现)

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5、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6、出示句子生齐读:我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三)填句游戏:认识我自己

1、刚才同学们都认识到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自我评价的游戏,看看你对自己的认识全不全面,恰不恰当。

2、发给每位学生一张《我是谁?》的心理测试卷,列出最能形容自己的词语至少写5句。

3、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写

生理自我的认识——指个体对自己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和认识,包括外貌、风度、健康状况等方面。例如:我是个高个子,我是个短发女孩等;心理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和认识。如我是个胆小的人,我爱好文学等;

社会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观察和认识,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自己在班级、年级、学校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如我是一名中学生,我是个受欢迎的人等。填充句子,

我是谁?我是一个xxx的人。

3、请孩子来介绍自己(2—3人)

4、刚刚老师发现孩子们介绍自己时都说到了自己的优点,你们想说说吗?请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优点。

(四)、游戏:优点大轰炸

1、每小组每位同学轮流站起来接受轰炸,另外的同学制作优点炸弹。“炸弹”要求:该优点是他确实存在的。用上xxx我觉得你很不错,因为你________

2、当你被“轰炸”时,你心情怎么样?

3、那当你“轰炸”别人时,你有什么感受?

4、师总结:通过游戏我们发现我们寻找到自己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可以使我们越来越喜欢自己。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时,既可以增加别人的自信,又可以向他人学习。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板书:欣赏独特的我)

(五)、谈缺点

1、刚刚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那谁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缺点呢?

2、刚才同学都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就像有人说的一样: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点多一些或者甚至有缺陷、就是因为上帝喜欢他的芬芳,咬得大口些。

(六)、榜样的力量

1、在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人都有不足,或者缺陷,但是他们都走向了成功。

2、出示有缺点或缺陷的名人事例。

3、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4、师总结:他们都勇敢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在不足面前没有灰心丧气。真正做到了悦纳自己,接受这个带有缺点、缺陷的本来的我。(板书:接受本来的我)

5、分享自己改正缺点的经历

6、书写自己的改正的缺点和改正方法。

(七)归纳总结

在人生中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认、客观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使自己更有自信,正视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更加完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让自己扬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设计心理学11

心理学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是“使心理咨询师获得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心理学在宇宙中应该避免因循守旧、照本宣科,而是应让心理学的发展成为心理咨询师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心理学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心理学中有很多治疗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心理学转移咨询与治疗《这就是采取多种可循科学方法的精华》,宇宙心理学《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来自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生活中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心理咨询师未必能知道与心理治疗方法有关,他们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可以导致心情的好坏。这些问题的提出心理咨询师们非常感兴趣,学习和探讨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心理咨询师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心理咨询师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以下研讨方法:

第一, 联系生活。在心理医生治疗之前给治疗者放一段宇宙心理学治疗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让治疗者看到其常看的天气节目,能和心理治疗有关时,感觉很亲切,治疗者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宇宙心理学研究内容,让治疗患者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心理医生治疗方法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治疗者对心理医生的已有知识信任,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暗示、分析、比较,形成精神的形象,来获取精神治疗信任度。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治疗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 利用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的科学术语,理论加实践的真理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可以在咨询治疗当中给患者提供较多的心理图片和治疗手段。本着理论实践的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治疗在初期时患者比较薄弱,单单通过理论文字表述,患者很难理解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的结构和变化治疗过程。通过心理图片可使患者精神加深对心理医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把握心理医生和患者空间位置、空间精神治疗和空间咨询理论联系。

第三, 联系本地区及本人实际情况。心理学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态,健康。可改变一切未知的精神情况。及有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以 ,在将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的归纳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辩证论治,因人而异。本人与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心理治疗方法。归纳为宇宙心理学。在这段时间,刚好有阴雨天气影响本地区,结合此次阴雨天气,形象地解释了天气能影响人的心情、阴晴后的天气变化心态状况以及给我诊室带来的心理咨询影响,通过这一例子足可以说明天气与心情是有一定的关系。很容易的理解天气就可以治疗心理障碍的心情,精髓。

不过这是我个人的设计想法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在时间的把握上,不是很到位,还有现代心理学技术应用的不够熟练等到。

这里所有的话语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心理咨询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心理学的育人功能。

宇宙中有许多亚健康的人,和东西需要我们用心理学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理解这些心理咨询师,是我们心理咨询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设计心理学12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著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开始讨论美学问题。柏拉图阐述了美是独立存在的观点。那么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是人类在探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各种美学相关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审美心理学。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设计心理学13

摘要: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应用视觉心理学,不但能够赋予人们创一个愉悦、舒适的生活起居环境,还可引领关联性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从室内设计中充分应用视觉心理学来作为研究探讨。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室内设计

视觉心理学具有着繁多的种类,按照细致化的分类,重点是指外部的影像以视觉来引致的心理层面的应激式反应,体现为从外部的反应向内心转化的过程。由于外部具有多样化的影像视图,而内心又具有繁复的心理活动机能,在两者关联并转进之时形成紧密性的联系,所以各不相同的影像视图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所以形成的心理反应也具有着差异性。

一、视觉心理学的特点

(一)优越性

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观感享受,人们较多时依据双眼来捕捉到外部事物而达成的。通常而言,在捕捉外部事物时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具有着两个重要的特点:(1)视觉系统在看到相对静止的事物之时,会在第一时间获取那部分处在运动状态下的事物;(2)在一种色彩绚丽事物与另外一种色彩暗淡事物相较,前者更多的会被人们所关注到,因为视觉心理学自身所独具的优越性,能够牢记住对事物产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存在视错觉

通常使用双眼来对于外部事物进行接收时,较多的会受到光影和自我关联性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一些时候会对看到的事物形成一种视错觉影像。另外,在对有序水平图像进行观看时,通常一种宽广的空间感会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室内设计中能够应用镜面来映照房间,使之形成视错觉下的空间扩展的装饰效果,在现实当中的房间面积未发生改变,以此种空间扩展的视错觉设计,不但在视觉层面形成“大空间”的感受,而且还能增加生活的趣味性。

(三)达成视觉效果的取得

通常而言,人们能够对自我思想意识中的部分印象较为深刻的记忆场景作为更深层次上的图形的营造,也即为当代人所言的“大脑补充”,并由此取得整体性的视觉性能。从自我视觉的接收而言,视觉性能并非限定于显现特定的某一类事物,较多为在现时视觉性能的前提下来对于已经感到失去记忆的事物进行自我营建,从而取得整体性视觉性能的既定目的。

二、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秩序化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期盼在生存环境中进行单一性和复杂性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层面的切换,再次构建新的程序来填充视听的不完美之处。在单一性和复杂性内部获取一种居中的平衡点,使人较好的取得适宜性,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在心理层面的需求。第一、艺术形式的秩序化。在其体现的形式层面,秩序化的特点之一为简化构造,让其作为标准的几何形状,也即为在多样化秩序当中找出适时变进的规律。将室内设计的对象依据一定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具有规律性的图形排列组合能够赋予房屋一种秩序感,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彰显出设计的基本形态。第二、在秩序当中寻求变化。在室内设计中寻求一种相同性的对比与微小差异性的显现,即为在空间内部寻求相互对比形体、图形、品质、色彩等的诸多方面的对比等。但是对比必然需要以无序化的形式来体现,是构建于具有设计理念的冲突性之上的,在室内设计中倘若繁复的装饰全部墙面,则人的视觉就会分散,使人会感到不知所措,形成散乱化及无序化的态势,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必须在具有一致性的秩序下来作为适宜的相互对比。

(二)整体效应

艺术设计即为将各类形式因素按照形式内部规律作为重构。第一、整合与补充。在室内设计中形与形的接触与重合,都可看做是关联性的全部形式,疏密的布局联系即为以视觉整理后产生的差异性疏密体的相互对比效果。在完整性之外,还会有部分差异性的物体从其他环境里脱离开,被汇聚成一个视觉整体。第二、简化。简化作为视觉心理学的要求之一,在限定的领域内,视知觉能够将所有形式作为一种简易的构造式样整合而成。在室内设计中,“简约”二字的应用频率最高。简约涵盖了三层次含义:统一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形态简单明了;设计形式具有明确性。所以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多次应用形态的简易因素,比拟使用者的曾经的记忆性,充分应用模糊化的形体和图形来完成部分非常规情况下不容易达成的目的。

(三)节奏与韵律

第一,节奏。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出的节奏,因为其具有不同或为具有比较性的形式有规律的多次产生,此种节奏是以其的实际应用性能为基础存在,节奏的主题有性能来作为界定,不同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各不相同人对节奏,有着差异性的偏和爱,在室内设计中节奏应用是非常关键的。第二、韵律。作为节奏的较高形态层级的韵律,体现为容量、面积的多少、虚现与实在、纵横交错、相互重叠,色彩度、等诸多方面的变进来达成的。涵盖了完美契合的节奏。虽然韵律秩序感较节奏而言要弱,可是在艺术感染力方面节奏却比韵律强,在室内设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节奏,而却只有在优秀的室内作品中才能够显示出韵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一个宜居的居住环境,为此,在室内设计应用视觉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设计师在设计当中,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完全以人的个性化需求为首要”,设计出更为宜居的居住环境。

作者:支林 徐霞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静.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殷朦婷.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3,04:86-87.

[3]王柳.浅议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J].科技风,2009,03:104-105.

设计心理学14

摘 要:智能化的手持终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势交互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交互技术,有着很大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本文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对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的设计进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机交互手势设计,发现存在的弊端,为今后手机交互手势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触屏手机;交互手势;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在人类的生存中,手作为工具,天生是用来进行互动和交互的。人类的意图以手势来体现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势,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大量丰富的信息通过手势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和交流。

手机作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其交互手势和传统的造物手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手工艺人们造物,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艺人在制作产品之前已经设计好它的形态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态和特性,制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这是一个通过大脑构思并用大脑控制双手制作的过程。而手机的交互手势靠的是人对手机屏幕上符号的认知。在接触手机时,使用者大脑中并没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而是被手机上的各种符号所指引,做出相应的手势。例如,使用者看到屏幕上的按钮,会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过的按钮,记忆中的按钮是按下才会起作用,使用者根据大脑中相似的记忆,会做出相同的举动,于是使用者会尝试点击屏幕,自然就达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这中间,使用者不会考虑要用多大力气去按才会有效。这是一个接收到图像信息??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做出相同动作的循环过程,是不需要做过多思考,仅凭大脑中积累的认识活动就可以简单完成的事情。

1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触屏手机的手势设计大量运用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手机设计的根本就在于人性化,它是现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手机中蕴含了大量暗示性极强的符号。为了使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设计者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征运用在了图标的设置当中。例如,将储存文件的图标设计成现实文件夹的样子,将设置功能键设置成齿轮的形状,将关闭键设置成“X”的形状。看到这样与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图形,大脑会自动抽取其特征,然后与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相比较,就会自然而然明白它们的用途。并且完全不用担心用户也将齿轮图标的按钮误认为是存储文件的,因为在正常的生活中,齿轮和工厂、修理等词语是相连的,与文件存储则完全不沾边。

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常用的操作手势主要有点击、长按、滑动、拖动、旋转、缩放、摇动这七种手势。这些手势使用在手机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运用已有的认知来判断。如果有人打来电话,使用者会看到来电显示界面,然后点击接听键,接着举起放在耳朵旁边,之后才开始说话。要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用户需要大脑、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后顺序,然后按照顺序作出相应的反应。由此可见,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形成了人的认知活动,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他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机交互手势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虽然手机样式千差万别,屏幕中的图标各式各样,但是使用者还是会清楚地明白什么时候该使用什么样的手势,因为在使用者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颜色、大小、亮度等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动整合成整体。在iPhone的iBooks中,翻书和真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一样,是通过指头在屏幕上拖动划过实现的。在手机屏幕上,翻书这个动作只是将现实世界中的翻书动作用一系列的代码显现出来,只是书的载体不同了,一个是在纸上,一个是在电子产品上,但是却又让人们一下就意识到是在读书,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势。

著名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人在对新鲜事物进行认知模式匹配时,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将过去的经验映射到当前。例如,在过去我们使用鼠标手势交互、笔式交互以及不同平台的手势交互等,用户会不由自主地去尝试之前的交互方式是否在触屏手机中也存在。

3 手势交互目前存在的弊端

3.1 手指遮挡

因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们在用手势操作时手指会遮挡住界面,当用户选择一个比较小尺寸的对象时,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经选中目标,手势遮挡阻止了用户获得视觉反馈。

3.2 单手操作难以点击屏幕的边缘区域

根据人机研究,以4英寸触屏手机为例,以大拇指为圆心,大拇指长为半径,在手机屏幕上的约四分之一圆环区域最容易点击,离此区域越远,越是难以点击。

3.3 隐蔽性高

手势操作还没有像按钮操作或菜单操作那样深入使用者的思维中,用户界面并不能够告诉用户可以对某个对象做什么,于是用户需要记忆和学习可以使用哪些手势交互。如果用户对其缺少认知,那么这些手势操作就不易被发现??隐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碍。

4 结语

人类用手势来体现意图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手势。现代社会中,手机已经成为人与人沟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势交互与人是密切相关的,其中蕴含着很多心理学现象。如何恰当地运用好手势这个基本的天然工具,并做出贴切的设计,已经成为交互设计的重中之重。手势交互是一种近些年来新兴的交互技术,并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手势交互脱离二维的屏幕,转而进入三维立体空间,手腕的旋转、推拉,手掌的挥舞也会加入手势交互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个手指可以同时进行操作的技术指日可待。

设计心理学15

摘要:近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行为心理学更是被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在解释和观察某一现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同样应用广泛。本文将从行为心理学的本质出发,探讨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

园林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上的实践与反映,要想寻找更为合适、科学的人类居住方案,居住地的绿化、公共绿地的设计和布局都是未来园林设计的方向,而行为心理学在这方面的运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景观布局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指导。

1、行为心理学在私密空间选择上的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对私密空间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一个人独处的私密空间,即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空间;第二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达成的某种环境,例如,在自家后院建立一个亲友相处的花园;第三种是个体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隐士倾向。为了满足人们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行为心理学的原理,采取围合的方式,在私人院墅内建立私密的空间,满足主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而在公共场合和城市的居住区、广场也会建立半封闭、封闭式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满足自己对私密空间的要求。

2、行为心理学在稳定、安全性空间选择上的运用。

每个人都需要占有和控制一片自己的空间领域,这个领域可以为其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时,在此领域中,人也能更好地交流协作,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务。人们认为领域的不同显示着这片领域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了满足人们这方面的空间需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利用建筑将不同的个体分割开来,而同时又利用植物将不同的家庭分割开来,这样可以为主人带来隔离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3、行为心理学在经济实用空间上的选择应用。

园林建设中的投入与观赏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减少成本,将资金运用到最佳的地方,从而使得园林能够更加具有价值,它一直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课题,行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原理。实用性空间的利用就是减少成本的关键,而实用性空间一般为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另外,也存在许多实用性场所,如冠荫树下的树坛能够提供人休息;草坪开放能够让人在其中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使游人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用灌木作绿篱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又也能使人们接近、欣赏植物的姿态。

二、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有序性设计。

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观中体现颇多,园林道路应该明确其贯通性,起到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迁回的通幽小径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向人们暗示前方会别有洞天,吸引人们前进。

2、园林边界设计。

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通常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2个不能跨越的空间,有效引导人流实现空间转换。

三、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其它方面的运用。

1、园林铺装中的应用。

铺装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装块的大小、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配合都特别讲究。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各种铺装形式,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如老年人喜静,性情沉稳,好回忆往事,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2、雕塑小品中的应用。

雕塑小品也是园林设计的重点,雕塑小品起到点缀、展示地方特色的作用,为了体现地方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指示牌、广告牌等都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园林景观中的小品设施,如阅报栏、电话亭等直接影响着景观的形成,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要与整个景观相协调。另外,在天气变化后和季节更换后,也要及时修改这些小品的风格和色调,重点是体现特色和融入周围的环境,以此来体现美感和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四、结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浩瀚的艺术之海,而行为心理学的运用为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章镇强.浅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xx(11)

2、王宇.初探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2)

【设计心理学】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必备】中秋节快乐的作文300字合集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节快乐的作文300字8篇,欢迎阅读,希

中秋节快乐的作文300字

关于冬至吃汤圆作文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至吃汤圆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冬至吃汤圆

冬至吃汤圆作文

办公室5S管理制度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制度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功能。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办公室5S管理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办公室5S管理制度11整理:将工作

办公室5S管理制度

元旦晚会主持词(集合15篇)

契合现场环境的主持词能给集会带来双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中,各种场合可能都需要主持人,那么你知道主持词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旦晚会主持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元旦晚会主持词1开场白

元旦晚会主持词

【荐】加工贸易合同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合同愈发重视,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签订合同也是避免争端的最好方式之一。那么常见的合同书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工贸易合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加工贸易合同1号:_

加工贸易合同

经济形势分析

经济形势分析1今年以来,xx镇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农委的具体指导下,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镇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开展农业结构,改造农业基础设

经济形势分析

【精品】端午节周记集锦9篇

愉快又充实的一周又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在这一周里收获不少吧,是时候好好地记录在周记中了。什么样的周记才是好的周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周记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端午节周记 篇1今天早上,母亲说

端午节周记

师范毕业生初中教育实习总结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范毕业生初中教育实习总

师范毕业生初中教育实习总结

关于中秋节没有月亮的作文锦集八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秋节没有月亮的作文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没有月亮的作文
新高考-学习资料-范文大全-设计心理学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