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明末清初的将领,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宁远总兵,后退守山海关,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沦为汉奸。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3月23日(农历三月初一),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改衡州为“应天府”,大封百官诸将,铸“昭武通宝”、“利用通宝”。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因患重病在衡州(今衡阳市)驾崩。其孙吴世璠继皇帝位。
历史上,正本史录是这么评价吴三桂的:投清又反清,反尔反尔,在中国历史的一个交叉点上,他完全能够主宰中华民族今后的方向,却为一己之私(陈圆圆)大开山海关,让大清兵入关,从此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停滞了,倒退了,强大的中国在近代史上败落了、落后了,这是一场民族的悲剧、国家的悲剧。做为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吴三桂难逃其咎,他永远是民族的罪人。
但当我再仔细了解吴三桂,再来分析上面那段话的时候,却忍不住为他有些鸣不平:
历史上的吴三桂,有强大军事才能,也有很大野心,而至于野心,我认为更多是他因为处于当时的时势下不得已作出的抉择。吴三桂作为明朝的将领,一直是忠君爱国的,也为明朝廷报效了多年,立下战功赫赫。后人评价他的背叛明庭时这么说:“象扯下皮肤那样血淋淋的扯下他一直来忠君爱国的思想……”,可见他本意不是要投降大清朝的。
吴三桂其人极爱妻子陈圆圆,他们之间的姻缘和爱情,在当代也会被人称道,而作为个人,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是得到许多女性的赞赏的——当然那里面没有政治的因素。可以说,吴三桂本人还算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李自成的农民思想暴露无遗,对京城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明知道吴三桂还在坐镇的山海关对北京的重要性,却将吴三桂的父亲拷打,将陈圆圆掳走……,如果换了其他人,只要他还爱父亲爱妻子,肯定也会“冲冠一怒”的。
而且当时,明朝已经灭亡,吴三桂面临一个十字路口:该投清还算投向李自成。忠君的思想,使吴三桂曾经无数次拒绝了大清朝的引诱投降,至于投降李自成,他本来也是无意的,也是因为忠于明朝的思想。只是顾及家人在北京,使他一直犹豫不决。李自成拷打其父亲,掳走其妻子,直接促使了他要与李自成为敌,这情形下他的选择,唯有投向大清朝,可以说是万般无奈的,这也为日后他的反清埋下了伏笔——他本来就不是真心投清的,只是要借助大清朝与李自成为敌,为其家人报仇。要说这点,吴三桂成为“民族罪人”,勉强的原因只是因为他“自私,家大于国”。但对一个人来说,这样对家庭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
但对于上面对他的历史评价说:“从此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停滞了……”,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怎么见得大清兵入关就是历史的倒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就停滞了呢?假如是李自成统治了中国,就能有保证是前进了?依李自成那进京后的所为,我就不看好,反倒是大清朝入京后的几个皇帝所为比起李自成来说更有进步意义。要说“强大的中国在近代史上败落了”是清代中后期的事情,似乎与当时的吴三桂也扯不上多大关系了。就单从大清兵入关这角度上,当时大清朝统治的中国肯定比李自成统治的中国更有进步意义。
因此对于几乎完全是贬义的对吴三桂的评价,我个人不太认可,至少,它没有公正的反映了吴三桂其人。就人本身说,吴三桂应该还算是位杰出将领的,人品也可圈可点。关键是,他本人从来就没有投降思想,但是在当时的情势下,也许他唯有自尽了才会换取个民族英雄的名声,反之就必然会是民族罪人,没有其他选择了。我们今天说他的错误,完全是出于民族感情,但在个人感情上,我觉得吴三桂还是一个值得赞赏的人的,他从来就没有作为一个“奸贼”存在过,只是无情的历史把他推向了“罪人”的行列,这是历史的不幸,更是吴三桂的不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