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 为何享誉大唐开国第一功臣

唐朝名臣济济,仅唐太宗在凌烟阁挂像旌表的功勋卓著者就有24位,而长孙无忌被列在首位。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但却是太宗的

心腹。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与其他功臣相比,长孙无忌既是一个忠心谋国者,也是一个潜心谋身者,唐太宗曾评价他“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但恰恰是这样一个以韬晦见长的人,既尽忠于君又有功于国,且深明全身之道,最后竟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赐死,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

善谋全局肯背黑锅

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李世民青年时南征北战,屡次陷于危难也是长孙无忌所救。而且,太宗终其一生,对长孙皇后都怀有十分感激的心情。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兄妹感情又很深厚,太宗爱屋及乌,当然也就格外信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充分发挥了太宗对他的信任和作为内戚的身份之便,对太宗提了一些别人所不能提的建议。加上他本身的聪明才智,这些建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成为贞观朝的第一功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由于谋反被诛杀。太宗为此痛苦不堪,甚至几度“自投于床”、“又抽佩刀欲自刺”。在另定太子的“家事”中,作为亲戚和第一重臣的长孙无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时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两人相比,李泰的条件更为优越,首先他是长孙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长九岁,且富有才华,在朝臣中声望颇著,唐太宗曾私底下答应李泰要立他为太子。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才具看,均处于劣势,但长孙无忌却一再请求立李治为太子。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无忌为什么弃李泰而主张立李治呢?

晋王李治生性仁弱,而魏王李泰则聪明绝伦,善于以才学取悦太宗,并招纳士人,文武官员也纷纷投其门下。长孙无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李泰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功臣子弟,他们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希望通过李泰当皇帝,达到驱逐元老,自己掌权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绩、褚遂良等。长孙无忌既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贞观政治的忠实执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坚持下去,只能靠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辅佐,而绝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帮纨绔子弟。

而且,长孙无忌熟读经史,经历隋亡的乱世,深知治世刚刚开创,君主太聪明也不是件好事。隋炀帝本身就自幼聪明善辩,但他多智多欲、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不仅群臣难以辅佐,也容易成为国家民生之蠹害。若李泰得立,他很可能会改弦更张,但其才器和君德又远不如太宗,结局极有可能危及“贞观之治”的成果。在舍李泰而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上,唐太宗与长孙无忌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

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恐不能执掌社稷,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动摇反复。一度又向长孙无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像自己一样英俊果断的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李恪文韬武略高人一等,朝中和民间立李恪为太子的呼声都极高。根据史实李恪并没有和李承乾或者李泰争夺太子之位,对皇位并没有强烈的欲望。太宗比较欣赏这个天生贵族的儿子,长孙无忌则一再反对。太宗问:“你这么反对,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恪儿聪敏多才,英勇果敢,很是像我。再说他将来是否会倚仗你们长孙家,也很难说啊!”长孙无忌回答说:“李治仁厚善良,是个守成之君的好人选。选储君这件事至关重要,怎能朝令夕改?举棋不定很容易输棋。”在长孙无忌看来,守成之君并非一定要有才华,却一定要像汉朝文、景二帝一样仁顺。唐太宗只好作罢。

后来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案事发。他们希图减轻罪责,蓄意攀扯吴王李恪,长孙无忌将错就错除掉了李恪。天下都为李恪感到冤屈。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自是难以保全清白之名,但为了消除后患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而不惜背上这黑锅。

娴于治国长于立法

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但长孙无忌本人在军事方面虽有一定谋略,却不善于统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话说:“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长孙无忌的长处在“好学,该博文史”。所以李世民南征北战,他立下的功绩并不多,但到了治世开始理国,却成为第一重臣。

长孙无忌作为“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身居“天官”吏部尚书和右仆射的要职,唐太宗自然而然地把大权交给了他。他在“人事部长”和“国务总理”的位置上只呆了一年,就大刀阔斧办完了三件事:精简机构,确定朝廷定员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远亲从“郡王”队伍中降级;调整外交,改善与突厥的关系。

但是长孙无忌真正发挥出才华的地方在于他编修《唐律》,撰写《唐律疏义》。他也因此名垂史册。《唐律》是与《罗马法》并称的古代法制智慧的结晶。后来长孙无忌又带领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19人,先后两次重修《唐律》,以省繁去蠢、变重为轻的原则进行修订。《唐律》由于贯彻“先存百性”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支柱。

长孙无忌指出,立法的作用在于“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因此他主张“德主刑辅”。这个思想十分深刻。他指出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质,刑罚是行政教化的手段,德礼和刑罚对于行政教化不可缺乏。因此他要求把先秦儒法两家的基本主张融为一体,即将儒家强调的德化、礼教和法家所强调的政、刑都视为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东西。《律疏义序》和《名律》充分地反映了长孙无忌的法律思想。长孙无忌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的官员。

长孙无忌认为:“法律不是用来监督百姓的短处并诛杀那些犯错误的人的,而是要通过法律的规范教育人、拯救人,整顿社会的风气。”这里,着重体现了教育的方针。这个思想也很有见地。而且古人认为风俗败坏,才有动用刑法的必要,长孙无忌则指出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浅薄的风俗存在,因此,不可以须臾废弛刑罚,只不过有时情况严重,刑罚用得多些;有时情况较好,刑罚用得少些。

长孙无忌的这些思想通过《唐律》贯穿了唐朝的始终,奠定了唐朝海纳百川、包容大度的气度。

安于谦冲临危刚直

李渊把帝位让给李世民后,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可以说是荣宠之至了。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我家受到的贵宠已经到了极点,实在不愿兄弟再执国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霍氏等外戚专权的“彻骨之戒”,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职以示荣耀。贞观七年,太宗又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认为自己授官是鉴于才行,如果是出于对亲戚的爱,赐给金帛就够了,何必委以重职。他还特意写了一篇《威风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宽慰他忧谗畏讥的心理。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魏征死后就更为严重,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有一次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臣顺旨者多,犯颜者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这应该是劝谏唐太宗的良机,但长孙无忌等人却违心地说:“陛下无失。”当时,只有刘洎和马周谈了太宗的过失。同年八月,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又一次令长孙无忌谈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说:“陛下武功文德,臣等将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唐太宗当即就指出这是“曲相谀悦”。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难得征求大臣们意见,长孙无忌却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过于考虑自己戒盈持虚、保得全身而不敢犯颜直谏,难免被后人所诟病。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唐高宗对长孙无忌也是格外尊重信赖,“恭己以听之”,“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唐高宗也确实是一位守成的明君,外方内圆、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高宗统治初年,即永徽年间,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各方面都比贞观时期有所发展,被封建史家誉为“永徽之治”,常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更成无源之水。

但是当高宗的皇位逐步稳固以后,他最终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争议中与长孙无忌爆发了争执。开始,高宗和武昭仪都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

有一次,皇帝带领武昭仪亲自登门拜访,并赐给长孙无忌宠妾所生的三个孩子朝散大夫的高官。不仅如此,还赏给长孙无忌金银珠宝丝绸整整十车。但当高宗说出皇后无子想废黜皇后时,长孙无忌也不直接拒绝,而是用别的话题遮挡。皇帝没有办法,只好扫兴而归。

接着,武昭仪的母亲杨氏几次拜访长孙无忌的府第,请求长孙无忌同意废王立武,但是结果都是一样,长孙无忌仍然拒绝。杨氏的父亲杨达,与长孙无忌的父亲和伯父都曾是隋朝大官,彼此有同僚之谊。长孙无忌却丝毫不为旧情动摇。

再后来,有一个大臣参与了劝说,就是许敬宗。许敬宗在高宗当上太子以后,就是东宫的重要官员。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跟长孙无忌的伯父长孙炽也在隋朝是旧交,许敬宗自诩能够说动长孙无忌。结果呢,长孙无忌形色十分严厉地训斥了许敬宗一顿。

皇帝要换皇后,用了三种不同办法去说服长孙无忌,最终都撞了墙。可见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的坚决刚直。这和他一生的谦虚自抑极为格格不入。武则天于是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长孙无忌一生都长于机隐之事,历经宦海风云,老于世故,对于自己不合作态度的严重后果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深知唐高宗生性懦弱,而武昭仪智虑百端、性行险恶,一旦为后,必将临朝干政,出现褒姒亡周、吕雉篡汉的局面,而他作为开国元勋,不能临难退缩,坐视不顾。

永徽六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争,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在她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谋反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性格懦弱,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放或被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核此案,许敬宗直接派人前往逼迫长孙无忌自杀。一代名相就此陨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傅玄简介 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生平

傅玄简介 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生平

傅玄,晋朝,晋朝官员

李广简介 汉景帝刘启时期的飞将军李广生平

李广简介 汉景帝刘启时期的飞将军李广生平

李广,汉朝,汉朝将领

大唐名将李靖与红拂女之间的故事

大唐名将李靖与红拂女之间的故事

大唐,李靖,红拂女,故事

孝端文皇后简介 皇太极的皇后哲哲为何没徽号?

孝端文皇后简介 皇太极的皇后哲哲为何没徽号?

孝端文皇后,清朝皇后,皇太极

王浚简介 西晋时期将领王沈之子王浚生平

王浚简介 西晋时期将领王沈之子王浚生平

王浚,晋朝,西晋将领

赵佗简介 南越国的创建者南越武王赵佗生平

赵佗简介 南越国的创建者南越武王赵佗生平

赵佗,南越国,南越国皇帝

曹仁简介 三国魏国曹氏家族的第一猛将曹仁生平

曹仁简介 三国魏国曹氏家族的第一猛将曹仁生平

曹仁,三国,魏国猛将

炎帝简介 上古历史上真实的炎帝是怎样的人?

炎帝简介 上古历史上真实的炎帝是怎样的人?

炎帝,上古,上古人物

汉武帝陈皇后简介 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是谁

汉武帝陈皇后简介 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是谁

汉武帝陈皇后,汉朝皇后,陈阿娇

山涛简介 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山涛生平

山涛简介 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山涛生平

山涛,晋朝,西晋名士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长孙无忌 为何享誉大唐开国第一功臣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