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牡丹亭》的后世影响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准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这个职业民问戏班与他来往颇密切,上文援引的关于不可按改编本上演的信件就是写给班中伶人罗章二的,这个戏班应该就是首演《牡丹亭》的戏班。

据记载,汤显祖还曾亲自指导演出,具体到演员的身段和舞台布置等,其作用跟今天的导演工作基本一致。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昆剧进入折子戏时代。这一时期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昆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问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

《牡丹亭还魂记》作为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随着政治局势的进一步严酷,以及战争的影响,戏班纷纷解散,对于这一时期《牡丹亭还魂记》演出情况记录很少。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俞振飞、程砚秋、梅兰芳等通力合作下,《牡丹亭还魂记》得以重现舞台,并且陆续被拍成昆剧电影,使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流传卜来。建国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昆曲剧院相继成立,根据新时代的演出需求和审美情趣对《牡丹亭还魂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改编尝试。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昆曲院团逐渐都恢复了《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2004年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之后,更扩大了这部传统作品的知名度。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苏州昆剧院、北方昆剧院等全国各地的昆曲专业演出团体都开始经常性上演各具特色的《牡丹亭》。

不仅是昆曲,《牡丹亭》的故事也被其他曲种改编搬演不绝,如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许多剧种,都移植上演了这出经典之作。

在Daniel S.Burst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还魂记》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此外该剧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载《天下月刊》第八期1月号。

1980年,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教授是第一位将《牡丹亭》全英译本介绍给西方的学者。德国洪涛生翻《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译本1937年分别由苏黎士出版社和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日译本有两种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单折的译本。

外国演出

1、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依据《牡丹亭》英文全译本,由谭盾作曲,华文漪、黄鹰等主演,执导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歌剧版《牡丹亭》,全剧长达三个小时,于1998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而后又在巴黎、罗马、伦敦等地巡演,并于1999年在美国作了最后一场演出。

2、在《牡丹亭》问世400周年的时候,由美国华人、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士争执导,上海昆剧团排演的《牡丹亭》于1999年7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首演。

3、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为了传播昆曲艺术,更为了这份昆曲情结,2004年4月,由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元谋人的资料介绍,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云南元谋县

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随元谋人出土的石器共七件,

元谋人

商鞅变法_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_商鞅变法的原因背景及影响作用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

商鞅变法

李莲英死亡之谜_李莲英怎么死的_揭秘李莲英之死

清朝末年,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除了“老佛爷”慈禧外,恐怕就是大太监李莲英了。这位幼年家境贫寒的小太监,因为善梳新髻,加上在慈禧与八大臣夺权时立下了大功,从此一跃而成为慈禧太后最宠信的

李莲英

西魏皇后出家为尼之谜,又一历史牺牲品

西魏文帝(507~551年),即元宝炬。公元535~551年在位。正光中,拜直阁将军。永安三年(530年),封南阳王。后孝武帝被丞相宇文泰毒死,即帝位,改元大统,史称西魏。朝政由宇文泰控制,俯首听令而已

西魏皇后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前提,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

郑和下西洋

汉字的故事_有趣的汉字故事

汉字简介: 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文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汉字

兰陵王高长恭,北朝时期智勇双全的美男子

兰陵武王高肃,又名孝?,字长恭,约541年生。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在讲究血统门

兰陵王,高长恭

黄帝的故事传说:仙人授道河图洛书出世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

黄帝

飞将军李广,至死难封侯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

李广

乾隆皇帝宠信和?的原因_乾隆宠信和?的七大理由

和?(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

乾隆皇帝,和?,乾隆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牡丹亭》的后世影响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