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留下的两件让贾府抽身的良方最后都没实现,但是真正的贾家的自救良方,其实已经记在秦可卿葬礼上了,下面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不过,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两件事,也代表她们娘们日常的共同语言。只可惜秦可卿会有志向完成,王熙凤的性格过于自私,不愿意损己利人,才最终不能实现。
其实,秦可卿托梦嘱托的两件事是好的,但对贾家却是最差的结果。与其死了留后手,不如活着想救命。一败涂地后预留的后退之路再多,终究是“悔之晚矣”。
而秦可卿的葬礼上,还有一个小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却算是曹雪芹“一语道破”贾家如何才能不被抄家,避免败亡的“救命良方”。只可惜当时的贾家被猪油蒙了心,看不清楚现实罢了。
(第十四回)至天明,吉时已到,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系现赶着新做出来的,一色光艳夺目。
秦可卿出殡,铭旌上最惹人瞩目的是“一等宁国公冢孙妇”和“秦氏恭人之灵柩”。
秦可卿是宁国公“冢孙妇”,就是嫡长(孙)媳妇的意思,突出嫡长的重要地位。
贾蓉捐官五品龙禁尉,就是御前侍卫。秦可卿妻以夫荣,得到五品宜人诰命。她死后按照古人丧葬礼仪,虚衔抬升一二品,为恭人、淑人皆可。
但尤氏可能是三品淑人,为了避讳婆婆只抬升一品为“恭人”,恰如其分。
葬礼上的铭旌上书铭文是古代葬礼制度,有点类似墓志铭,点出逝者的身份。
曹雪芹巧妙设计的贾家真正的“救命稻草”,其实就在这个“铭旌”上。
《红楼梦》里很多设计情节伏笔,往往都在表面,并不复杂。
比如后文《桃花行》,“行”本是诗歌体裁,但曹雪芹引用,就暗示了林黛玉即将远行。
闲言少叙,宁国府是贾家嫡长房,“家事消亡首罪宁”,贾家败亡的原因,就要着落在他们身上找出答案。
秦可卿生病到死亡的原因很复杂,但源头起于焦大醉骂是没错。
焦大救过宁国公性命,是宁国府的“恩人”,贾家几辈子的老仆。
可惜焦大却越过越差劲,七老八十尚且辛苦为奴。不过,曹雪芹写焦大,并不为他叫屈可怜,反而写焦大之可恨。
焦大有今天,要说是主子对不起他也不尽然。所谓”焦大”就是“骄狂自大”!他的落魄,源于浪费机会,目无尊卑。
焦大“不恭”被主人嫌弃,就是贾家被皇帝“厌弃”的根源。
如今秦可卿死后的葬礼,盛大奢华僭越,处处体现出贾家的桀骜不驯,不恭不敬。他们被皇帝忌讳日后抄家,也是罪有应得。
焦大象征着贾家的“不恭”。
曹雪芹设计秦可卿出殡时,铭旌上书“恭人”诰命。绝对是巧妙的设计。
《诗·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
“恭人”作为朝廷命妇,用于赞美女性,也用于宣导女性之美德,为帝王训导臣民之榜样。
晋代卢谌《赠刘琨》诗:“温温恭人,慎终如初。”
“恭”的背后要谨记“慎”,为人妇者当如此,为人臣者更要如此。
贾家如果能够“恭”“慎”在心,对皇帝忠顺两全,又怎么可能被抄家?只会作为榜样表彰他们还来不及。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两件事虽然好,却是为败亡之后作绸缪,提前准备。
但秦可卿死后铭旌上的“恭人”,则是曹雪芹借由葬礼的常俗而点出贾家败亡的核心,就是“不恭”。
不恭者不忠不顺,僭越不轨。
贾家想要不灭亡的自救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做一个“恭人”,又忠又顺。
当初宁国公、荣国公,获得的功勋、权力和世袭就在于“恭慎”。只可惜贾家人已经忘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