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病情为何会越来越严重?真相是什么?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自己气血不足,时常失眠,有择床之症。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王熙凤生日第二天先有李纨带着众姐妹来找她“化缘”,要批公款供海棠诗社开销,又有赖嬷嬷进来邀请众人去她家里参加孙子赖尚荣上任知县的庆典。

王熙凤好容易一起一起地处理好,她的生日也就结束了。但有些事的余韵影响深远,王熙凤认为过去的事,别人却并没有过去。等待她的将是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后文再说。

这边凤姐抽空将惜春画画的各项用品收拾好给她送去,众人日常也就多在藕香榭聚会,看惜春画画,看贾宝玉辅助忙里忙外。这还是薛宝钗的注意,让他不至于无所事事。

同样还是宝钗眼看着昼短夜长,就打点了一些针线来做,并不似众人每日玩乐不休。

从薛宝钗的行为,可以明显感到她与众人在思想成熟和行事上的差距。

宝钗在践行贤德女子的行为,其他人还在天真烂漫于日常的小快乐。女红是那个时代女儿的主业,男耕女织社会,女儿相夫教子是道德操守。衡量一个女子的“教养”,只看女红活计就知一二。

所以,薛宝钗从来不以读书诗词为重,教导史湘云和林黛玉等也都是要与女红区分副业和主业。

林黛玉这边每到“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注意作者在此的落笔。“咳疾”不是“女儿痨”和肺疾,很多说林黛玉是肺结核的并不是。

林黛玉今年更觉比往年重,要格外注意。她越来越差的身体基础,为日后夭亡埋下伏笔。更为薛宝钗随后与林黛玉讨论病情提供了佐证。

这一天薛宝钗来看林黛玉。此前二人由于《西厢记》酒令一事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宝钗在黛玉身边更容易说一些肺腑之言,也更好尽心尽力不怕她多想。

薛宝钗先是提到太医,说贾家常日走动的太医都还好,只是林黛玉吃了他们的药并不见效,说不妨再请高明。

薛宝钗的话很隐晦,不能直白地听。她说高明其实是不高明。林黛玉既然吃不好他们的药,不如不吃。

说白了宝钗认为贾家这几个大夫都是庸医,治不了黛玉的病,还那么干耗着,左一副药,右一副药的不见效,不如不吃。而且,宝钗也发现了林黛玉身上的问题。

她说:“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意思是黛玉饮食上不能提供身体所需要的养分,裨益身体,要注意食疗,不能够过度相信药物。

林黛玉自然也想到薛宝钗所说,奈何身不由己。她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颇为消极认命。

十几岁的少年,正在青春勃发的年纪,林黛玉却垂垂老矣的认命,可见身体健康早成了她的桎梏和折磨。她对此也毫无办法。

今年要比往年更重,说明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都让林黛玉心理压力倍增。这种独自煎熬的憔悴,贾宝玉根本理解不了。

(第四十五回)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薛宝钗发现一个大问题。林黛玉的身体虚不受补,还那么大量进补人参肉桂,只会让身体更加承受不得,摧毁身体根基。

宝钗为此深思熟虑,觉得林黛玉要从慢慢调理食补、药补双管齐下,才会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就来了,薛宝钗知道的事,王太医不知道?给秦可卿治病的张友士,后来做了太医院太医,他能不知道?为什么不让林黛玉好好调理?

可以肯定太医们只会比薛宝钗更高明,问题是他们不愿意更改。

王太医一直负责林黛玉的身体,贾母对他很信任。之前王夫人换了鲍太医后不好,贾母就又换回了王太医。

王太医清楚林黛玉的病治不了。既然她在家就吃人参养荣丸,那就继续吃好了。就算有一天吃坏了,和他有什么关系?命该如此!

王太医几代伺候达官显贵乃至宫廷贵人,早都有自保的绝招。绝不肯轻易涉险。小病药到病除,大病先求自保。

林黛玉的病根本治不了,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之前吃啥就吃啥。至于会不会因此坏了身体,那也不是他的责任。就算死了也追究不到他。

医毒害人,诚不我欺。

张太医是后进,想要在太医院立足,就不能够坏了王太医的事。他当初一介草民可以给秦可卿治病,当了太医后,哪怕看出林黛玉的药不妥,也不会说。这就是现实!

薛宝钗说得委婉,其实就是说他们不中用,无益有害!并且斟酌着让林黛玉吃燕窝温补身体,多吃点饭总是好的。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建议大是感激,又说起前日宝钗教育她看杂书不好,又劝她那些好话大感激她。还说后悔早要放下成见虚心接纳宝钗,也不至于错到如今。

林黛玉太聪明,聪明人善“狐疑”。薛宝钗宽以待人、礼贤下士,林黛玉认定她“心藏狡狯”,别有用心。直到亲自领略了薛宝钗的好,才知道从前竟自误了。

关于薛宝钗的为人自来颇有争议,说宝钗奸诡者,不外乎林黛玉当日之想。其实薛宝钗的“好与坏”,林黛玉切身体会后的告白是最好的答案。与其自以为是曲解,不如相信“心似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

林黛玉还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注意,就是她说自己“十五岁”。

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年纪有非常明确的描述。第一次出场时五岁。此时十年过去,长到十五岁,正是及笄之年。

林黛玉成年没有薛宝钗当年贾母替她过生日的热闹,她此番说起十五岁,更有触目惊心之感。

之前在妙玉体己茶时,我们就说起过两个重要线索。

一,林黛玉不识“五年梅花雪水”,是指她五年时间不认识薛宝钗的好。伏笔这里二人冰释前嫌。

二,薛宝钗的“(分瓜bān)瓟斝”茶具,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五年指薛宝钗来贾家的时间,对照“五年梅花雪水”。宋神宗元丰年号为八年,“(分瓜bān)瓟斝”预示薛宝钗金玉良姻的时间,以及距离贾家抄家的时间还剩三年。

如今林黛玉突然说她十五岁,作者在交代她将要在三年后泪尽而亡,黛死钗嫁。

而林黛玉活不过十八岁,此时正是人生倒计时!记清!

(第四十五回)黛玉道:“……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林黛玉一股脑的吐出她在贾家的难处,还原《葬花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况。

前文贾宝玉还说平儿无父无母夹在凤姐之威,贾琏之俗中间,比黛玉还薄命。他若要体会出黛玉之难,就知道黛玉的困境。可惜他终究懂不得!

林黛玉在贾家过得难,难在王夫人对她的不待见。从潇湘馆那旧了的窗纱无人问津,再到这边黛玉喝个燕窝粥都要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就知道她看似逍遥的日子背后,充满了人心诡谲,世态炎凉!

王夫人不待见林黛玉,王熙凤就不敢事无巨细献殷勤。奴才们更是看人下菜碟,只会落井下石。

以黛玉之敏感,如何能够承受这些人的糟践。所以,燕窝事小,折射的问题却很大。好在薛宝钗好人做到底,“……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第四十五回)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于林黛玉是非常重要的一回,能与薛宝钗和解,她也得到一个真正的知心人。有些心里话,贾母说不得,三春说不得,贾宝玉更说不得,唯有宝钗才能理解一二。这是最难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前都说了什么?与惜春出家有关?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前都说了什么?与惜春出家有关?

林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藕官为何会在大观园烧纸钱?有何意义

红楼梦中藕官为何会在大观园烧纸钱?有何意义

藕官,清朝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有何变化?

林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慧娘是什么身份?她的存在有何意义?

红楼梦中慧娘是什么身份?她的存在有何意义?

慧娘,清朝

红楼梦中江南甄家是什么地位?老太妃是什么身份?

红楼梦中江南甄家是什么地位?老太妃是什么身份?

江南甄家,清朝

红楼梦中焦大最后的结局有多惨?他做错了什么?

红楼梦中焦大最后的结局有多惨?他做错了什么?

焦大,清朝

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真的做好了她的衣裳吗?

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真的做好了她的衣裳吗?

王熙凤,清朝

红楼梦中袭人不希望黛玉嫁给黛玉的原因是说什么?

红楼梦中袭人不希望黛玉嫁给黛玉的原因是说什么?

袭人,清朝

红楼梦中贾母是如何得知黛玉每日吃宝钗一两燕窝的?

红楼梦中贾母是如何得知黛玉每日吃宝钗一两燕窝的?

黛玉,清朝

红楼梦中贾母来到潇湘馆后看到窗纱旧了,做了什么事情?

红楼梦中贾母来到潇湘馆后看到窗纱旧了,做了什么事情?

潇湘馆,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林黛玉的病情为何会越来越严重?真相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