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袭人的结局算得上美好吗?

《红楼梦》是曹雪芹穷尽心血写下的一部传世巨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无论一举一动,吃饭穿衣,心理描写,还是诗词歌赋,写谁如谁,丝毫不差。主要通过众多女子的不幸结局,鞭挞腐朽的封建社会,其凄美、悲情彰显悲剧巨大的震撼力。笔者试图站在书中人物那个时代,分析一下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心态。

鄙以为作者是在控诉腐朽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通过“万花同悲”,将大观园貌似繁华的理想王国砸碎,展现在世人面前,引起读者共鸣,而非对人物本身的褒贬。书中人物都是形形色色人物的代表,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大都不得善终。但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有一人例外,贯穿全篇,善终而收笔。这个女子就是花袭人,何以故?

花袭人本名珍珠,出身卑微,被其哥嫂卖于贾府为婢。因姓花,因此宝玉根据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改之名花袭人。原诗出自陆游《村居书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林喜新晴。”未知曹公取“骤”为“昼”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应是有意为之。陆游这首诗本就是喜庆的,知昼暖,报春也,用在袭人身上是作者的喜爱意思。“骤”是突然的意思,“昼”是白天,曹公既然通篇赞贤袭人,当然希望温暖如昼。

至于判词前画面“一簇鲜花,一张破席”寓意,有人理解为花(席)袭人。鄙以为,以作者之智慧岂有如此浅显寓意?袭人是出身寒门的美丽姑娘,靠卖身到贾府为婢,终究要归于寒门。“一张破席”,一贫如洗也。下面判词说得更清楚了: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可叹公子无缘。

“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又有什么用呢?最后还是嫁给了普通人蒋玉菡,不仅是蒋玉菡有福,其实也是袭人得福报。作者可能认为没有和宝玉长相厮守,是袭人白白努力而不得的遗憾吧;或者告诫人们攀龙附凤不是那么容易,还是过平常的日子踏实些。不过即使如此,袭人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笔者窃以为作者把袭人作为自己的亲人看待寓于书中,饱含自己爱恋、期待之情。有几层理由:书中女子贯穿通篇者只袭人一人,从黛玉出场,到收笔,且笔墨之浓,描写之细腻,不次于对宝、黛的描写,此其一;作者对书中诸多女子优缺点点缀比较明显,对诸女子才情描写也是极尽笔墨之能事,但对袭人描写几无缺点,此其二;书中描写袭人几乎的所有人的喜爱,岂非作者自爱?此其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人物,大多不得善终,唯袭人蒋玉菡妻之,夫妻恩爱,岂非作者所盼哉?看官听我细细道来。

红楼梦若干线索描写,当然,还是以宝玉、黛玉爱情为主线。用寓意一僧一道、甄士隐、贾雨村归结红楼梦等写作手法,首尾相顾。笔者以为袭人也是一条重要的描写线索。袭人作为书中丫环代表人物,从林黛玉寄居贾府始至一百二十回嫁蒋玉菡,贯穿始终。第三回“贾母惜孤女”, 贾母给黛玉、宝玉安排使唤丫头。“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善良,克尽职责,遂与了宝玉……。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寥寥数语,便把一个可信任的好人展现无遗。可知袭人虽出身卑微,但柔媚姣俏,心地善良,知冷知热,办事稳妥,必然是贾府为宝玉纳妾的好选择。

第十九回“良宵花解语”,是篇幅比较长的一回,作者用五分之四篇幅细腻描写袭人,而“静日玉生香”描写黛玉也不过五分之一篇幅。宝玉对袭人情意日升,所以“情切切”。宝玉说:“你在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俨然认定了袭人。这也是笔者对袭人印象最深的一回,可见作者用心之细腻。

第二十八回“情赠茜香罗”,蒋玉菡“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薛蟠说念到宝贝了,袭人不就是宝贝?及至蒋玉菡用茜香国女王进贡汗巾子交换袭人织的松花汗巾,宝玉送于袭人,夜间又系于袭人腰上,后顺手把宝玉所送汗巾子扔于箱底,已把蒋玉菡与袭人姻缘相系。作者将“花气袭人知昼暖”诗句在蒋玉菡口中说出,虽书之巧妙,但刻意安排显露无疑,为后来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直至第一百二十回“归结红楼梦”,袭人无奈嫁于蒋玉菡,偶看到宝玉所送汗巾子,才知姻缘前定,真乃神来之笔,我不知曹公真神人也。

作者怜惜袭人不忍其结局悲惨,即使不能嫁宝玉,嫁蒋玉菡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故此安排相对完善结局,否则,安排袭人殉情而死,岂不简单?因此,此线连贯,前后照应,一气呵成,乃作者有意为之。书中还有很多细腻的描写,笔者择其一二佐证,应该说贾府诸多丫环,唯袭人着墨最多,作者寓情最深。

作者对书中诸多女人描写丝丝入扣,入木三分。王夫人的威严、王熙凤的泼辣心计、薛宝钗的城府、林黛玉的忧郁、史湘云的憨态,甚而丫环晴雯的口舌,紫鹃的忧疑等特点描写的惟妙惟肖。如:主人公除贾宝玉外,当推宝、黛为首,理应是作者喜欢的人物。对宝钗以杨妃赞之,然而对宝钗溢美之词中,亦对其城府之深表现颇有微词;对黛玉以绛珠仙草奉之,然在对黛玉爱怜中,对黛玉的生性多疑、任性亦不尽然。对宝黛二人辞赋才情也精雕细琢,而袭人仅能行个酒令而已。反衬才情女子多薄命,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社会的思想,连作者也不能脱俗。

袭人虽无多大才情,但也不是目不识丁的人。第十九回“良宵花解语”,袭人“约法三章”里说:“凡读书上进之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连‘禄蠹’都能说得出来,足见袭人与其他粗俗丫环不一样。第二十回“弹妒意”,李嬷嬷疯骂袭人,无非因宝玉冷落了她,产生妒意,借题发挥罢了,与袭人无关;袭人吃宝玉“窝心脚”,是宝玉莽撞行为,过后也深为后悔,更非袭人之过。

可恶之人自有可恨之处,作者把赵姨娘写的甚为不堪,把准姨娘袭人写得如此贤惠,形成巨大反差,更凸显了对赵姨娘们的厌恶和对袭人的尊重;把平儿、晴雯等写的妖娆狐媚,但写袭人无非“似桂如兰”、“柔媚姣俏”,用笔含蓄,自与描写她人不同。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一个“贤”字足以说明作者的态度。在封建社会褒其“贤袭人”,一点不为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称袭人“贤袭卿”。否则,为何不在贤字上加个引号?宝玉在晴雯被撵一回也说袭人至善至贤之人。韩非子《五蠹》云:“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就是说所谓的贤,是指忠贞不欺的行为。像袭人“服侍贾母时,心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后来又心中只有一个蒋玉菡,其忠贞不欺符合古人“贤”的标准。袭人温柔和顺,贤妻良母形象,使作者赞赏有加,通篇未见书其明显缺点。足见作者对袭人是寄予亲人之情的。象宝钗、袭人在当今社会也是称道的,有谁愿意娶一个黛玉痨病秧子作媳妇呢?

袭人的可人,非一般丫环可比。宝玉对其他丫环使性子,即使对其奶娘也不满意,但对袭人敬重有加,姐姐不离口。第六回“初试云雨情 ”,“……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是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说句题外话,古人对于贞洁可是看得很重的,“万人迷”宝玉初夜权交与袭人,可不是作者对袭人亵渎之意。第十九回“花解语”,宝玉对袭人的“约法三章”也言听计从。宝玉尊重、爱惜袭人自不必多说,然府中上至贾母下至丫环仆妇无不敬袭人三分。

宝钗也是赞赏有加,如得知己。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宝玉在黛玉屋里梳洗回来,宝钗问袭人,袭人叹道:“姐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发现袭人“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王夫人严厉刻薄,但对袭人也是另眼相看。第三十四回“情感妹妹”,“你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会辜负你。”已然十分信任;第三十六回“梦兆绛云轩”,“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一吊钱来给袭人。以后凡是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自与别的丫环不同。凤姐机关用尽太聪明,但对袭人也是妹妹长妹妹短的,言语不得丝毫有失,就连尖酸刻薄的赵姨娘也未对袭人说三道四。

若说袭人是宝玉屋里人,大家可能有所忌惮,但侨平儿是王熙凤身边的人,但对平儿的描写和赞美与袭人相去甚远。再说,作者不希望视如姐妹的袭人安排给贾琏这样的混蛋,那是对袭人的亵渎。既然贾府上下俱称善袭人,难道贾府上下俱非善类?每个时代形形色色的人,在所处的年代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已属不易,况袭人乎?作者只是刻画了那个时代一个善良小人物,不过袭人、宝钗更像那个时代贤妻良母形象而已,无所谓褒贬。

人性具有两面性,就像真假美猴王。曾有谑言:娶个中国女人做老婆,生儿育女;娶个日本女人伺候自己;娶个法国巴黎女人浪漫。男人的意淫而已。宝玉喜欢众女儿,有姐妹情,也有男女情。但即使如侯门公子贾宝玉也不能同娶宝、黛二人,这本事只有皇帝能做到。

轩辕黄帝纳女英、娥皇姊妹俩为妃;光绪皇帝纳珍瑾二妃姊妹俩为妃,舍我其谁?但宝玉除宝、黛二人,还寄情于袭人、晴雯,所以判词又副册先提晴雯、袭人,也可以说袭人、晴雯是丫环中的宝、黛,或者宝、黛的影子也未可知。袭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昭然若揭。宝玉真假宝、黛都喜欢,恐怕是作者对于人性的展示吧,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元春才选凤藻宫,贵为皇妃,然不得自由,省亲以泪洗面,早逝;迎春嫁于中山狼,受尽了凌辱折磨,夭亡;探春远嫁番邦,深陷离别之苦,无奈;惜春厌世出家,青灯古佛木鱼,苟活。此姐妹四人真是“原应叹息”了。即使如方外之人,“槛外人”妙玉也被贼人掳去,可见作者用笔之老辣。宝钗虽情系宝玉,并得麟儿,有所寄托,但宝玉出家,其少年守寡岂能与袭人、蒋玉菡夫妻恩爱可比?因此看罢红楼,满是辛酸泪。

看来作者并不认为袭人做姨娘会好于嫁寒门蒋玉菡,所以并不希望袭人悲剧收场。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与范杞良、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俱得国人喜爱,虽均悲剧结束,但哪一个是嫌贫爱富的?作者岂不知此理?因此,作者渲染笔墨,大费周章,归结袭人与寒门蒋玉菡喜结连理,正是作者所期望的。

笔者也是希望袭人嫁蒋玉菡,过“闺房之私有甚于画眉”日子的,比做宝二爷姨娘不知强了多少倍。然而如果贾府不衰,宝玉不出家,袭人即使做姨娘也是满意的,因为就她的地位也无从选择。

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袭人哥嫂要把袭人嫁人,袭人誓死不嫁,及至强行嫁人,见是琪官蒋玉菡,遂答应。无意倒腾箱笼,募然看到蒋玉菡赠宝玉转送汗巾子,又看到蒋玉菡所藏袭人织的松花汗巾,方知姻缘前定。况蒋玉菡乃名伶且家有房子、铺面、田产,家里还有丫环仆妇,也算殷实人家,现在来说小康之家。袭人嫁于蒋玉菡虽不算高攀,但也不算低就。袭人自此生活无忧,夫妻恩爱,完结红楼。

再者,府中丫环如晴雯者,争强好胜逞口舌之快,撵出贾府抱病而亡。韩非子《说难》云: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以晴雯口舌之利,出事是早晚的事;金钏儿遭宝玉调戏被王夫人羞辱,含恨投井自杀;鸳鸯为避免大老爷骚扰,守节随贾母而去;其他众丫环或卖掉,或配小厮,看之唏嘘。独袭人无大波澜。因此善恶因果的佛家思想也佐证作者对袭人的偏爱。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唯物史观看问题,不能脱离了历史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任何作品俱是时代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烙印。曹雪芹时代既无民主自由思想,也无共产主义信仰。宝玉朦胧的民主自由思想被压制,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所以作者选择宝玉出家遁世与封建礼教抗争,如此而已。如在三十年代可能选择宝玉当八路去了,巴金《家》《春》《秋》里的老三觉慧不就最后到上海参加革命去了?如果按现在看法宝玉既不能娶黛玉,也不能娶宝钗,近亲结婚啊,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众女儿更没有抗衡的能力,因此“万花同悲”,所以选择悲情结局,终究“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相对袭人来说却如飞出笼中鸟,由奴婢变成自由人,有什么可悲的呢?应该算是个不错的结局,在红楼中少之又少。也许看官这样说,为什么作者不把正册中的人物嫁给蒋玉菡呢?要知道封建社会,即使落魄侯门女子,也不可能嫁给地位低下的戏子,即使作者想这样写,也不符合史实。因此,安排袭人嫁蒋玉菡足见作者智慧,也可看到作者用情、用意之深。

一言以蔽之,红楼梦之伟大,岂非我辈能评之?但却是笔者真实感受。曹公已去,其情已泯,是非曲直恐怕只有曹公自己清楚。余妄自揣测,一博眼球,看官笑之莫怪,权当茶后谈资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水浒传中卢俊义是如何成为梁山二把手的?和宋江比赛他为何会输?

水浒传中卢俊义是如何成为梁山二把手的?和宋江比赛他为何会输?

卢俊义,宋朝

水浒传中如果醉打蒋门神的人是鲁智深,会是什么结局?

水浒传中如果醉打蒋门神的人是鲁智深,会是什么结局?

鲁智深,宋朝

水浒传中如果卢俊义与史文恭单挑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水浒传中如果卢俊义与史文恭单挑的话,会是什么结果?

卢俊义,宋朝

水浒传中鲁智深在浙江坐化后,宋徽宗是如何追封他的?

水浒传中鲁智深在浙江坐化后,宋徽宗是如何追封他的?

鲁智深,宋朝

林冲在晁盖死后扶持宋江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林冲在晁盖死后扶持宋江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林冲,宋朝

贾宝玉去探望晴雯为何会遇到多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贾宝玉去探望晴雯为何会遇到多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贾宝玉,清朝

水浒传中宋江真的遇到过九天玄女吗?真相是什么

水浒传中宋江真的遇到过九天玄女吗?真相是什么

宋江,宋朝

红楼梦中妙玉到底是什么身份?她到底有多特殊?

红楼梦中妙玉到底是什么身份?她到底有多特殊?

妙玉,清朝

水浒传中武大郎被毒杀事件前后,都有哪些疑问?

水浒传中武大郎被毒杀事件前后,都有哪些疑问?

武大郎,宋朝

贾珍对尤二姐有心思,贾琏还视而不见?这是为何?

贾珍对尤二姐有心思,贾琏还视而不见?这是为何?

贾珍,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袭人的结局算得上美好吗?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