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跟豫让最相似的好汉是谁?她们有何共同处

还不知道水浒传中跟豫让最相似的好汉是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现在有很多人说,梁山一百单八将恶人多好人少,放在现在有一百个够枪毙的。但是脱离时代背景论英雄,那就是耍流氓,不综合考虑梁山好汉所处的环境而进行道德谴责,似乎有点求全责备了。古人有古人的道德标准,甚至古代的法律也不允许儿子举报父亲:不管父亲犯了多重的罪行,儿子举报就属于不孝,不孝是跟谋反一样的重罪。

处在梁山好汉的位置上,讲的是快意恩仇,根本就不会去管什么道义是非,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提起“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们就不能不想起古代的一位侠士豫让,因为这句成为成语的名言,就是豫让说的。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跟豫让最相似的好汉,还真不是花和尚鲁智深和美髯公朱仝,真正具有古代侠士之风的,是那个打虎英雄武松武二郎,我们纵观武松的铁血江湖生涯,就会发现他与豫让的共同之处:但求快意恩仇,哪管他什么道义和是非?

一、豫让的侠义之风,是不以道义是非为前提的

豫让的事迹,在《资治通鉴》的第一篇就有记载,而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他仅排在一把匕首劫持齐桓公的曹沫、鱼肠剑刺杀吴王僚的专诸之后,位列古代五大刺客第三名,尚在聂政荆轲之前。

豫让为人恩怨分明,但是却被很多人说成是不辨是非不讲道理——他效忠的智伯本来不是什么好人,他不但架空了晋国国君,还贪得无厌向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伸手,最后被赵魏韩三家给灭了。当然,后来晋国也被赵魏韩三家分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要不然战国七雄可能就是战国五雄了,至于秦国能不能打过晋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智伯的下场很悲惨,连人头都被赵襄子拿去做了酒壶:“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主公受此羞辱,家臣豫让开始了不死不休的复仇。为了成功刺杀赵襄子,豫让使尽了招数,这其中包括自残:“诈为刑人”、“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豫让的苦心孤诣,以失败告终,只是象征性地在赵襄子脱下的衣服上斩了三剑,然后伏剑自杀。

豫让也知道自己的主公智伯不是什么好鸟,也承认他行刺对象赵襄子是个好人(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但是他有自己坚持的原则:“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死了,当时没有人说他行事错误死的不值,即使是赵襄子的手下,也对他表示了足够的尊敬:“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求仁得仁,成就了千古侠名。

二、花和尚鲁智深和美髯公朱仝,都没有豫让之风

豫让是个刺客,也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位侠士,我们不能用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代侠士,因为这个标准是金庸定的,在古代侠的意思是“侠之言挟也,以权力侠辅人也。”所以才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朱家郭解乃至董卓刘备,都有侠气,他们的侠气,是不被朝廷允许的。

我们之所以说花和尚鲁智深和美髯公朱仝没有豫让之风,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鲁智深知道不义之事不可为,所以他一生义字当头,宁肯委屈了自己也不肯愧对别人。他并没有愚忠思想,对宋徽宗赵佶也不大感冒,对宋江更是绝不盲目服从。

鲁智深坚决反对招安,就是因为他知道北宋朝廷到了宋徽宗赵佶手里,在蔡京高俅童贯等人的经营下,已经从头顶心烂到了脚底板,成了冰山死树。宋江愿意靠冰山抱死树,这种傻事鲁智深坚决不干。

朱仝虽然也有无原则的义气,比如偷着放跑晁盖、宋江、雷横,显示了他的情义,但是他对主公的忠诚,却值得怀疑。沧州知府对朱仝有知遇之恩,还把自己的独生子托付给朱仝照料。但是李逵残杀了四岁的小衙内,朱仝并没有不死不休地追杀李逵,晁盖宋江几句软话,晁盖就忘了沧州知府对自己的深情厚谊,也忘了小衙内的血海深仇——朱仝要想杀李逵,每天都有机会,可是比豫让刺杀赵襄子容易千百倍。

严格意义上来说,晁盖宋江都不是朱仝的主公,倒是这两个人欠他天大的人情,即使朱仝杀了李逵,也不会被追究责任——梁山绝不会为了死李逵而放弃活朱仝。事实上李逵属于半路投奔,无论是资历、人品、武功、综合能力,都远远不如朱仝,有晁盖罩着,朱仝就是把李逵灭门,大家也只会哈哈一笑:“那黑厮,早就该死了!”

三、武松无原则的义气,比有原则伪善更值得尊敬

说完花和尚鲁智深和美髯公朱仝,咱们该来说说主角行者武松武二郎了,因为他是真正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尽管他的“主公”可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是他做起事来,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确实是颇有豫让之风的。

武松杀伐果断,这一点读者诸君耳熟能详,就不再赘述,咱们今天要说的是他容易被人忽略的另一面——对知遇之恩的无原则报答。

跟肉眼不识英雄的小旋风柴进相比,阳谷县知县可谓能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不但如约兑现了一千贯赏钱,还郑重其事地聘请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唤押司立了文案,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阳谷县令对武松礼遇有加,那么他就是一个好人了了吗?武松替他做的就是好事吗?当然不是:“知县自到任已来,却得二年半多了;赚得好些金银(贪官),欲待要使人送上东京去,与亲眷处收贮使用,谋个升转(买官)。”

武松久在江湖行走,当然知道知县的金银是咋来的,但是他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圆满完成。武松怒杀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之后,又是“县官念武松是个义气烈汉,又想他上京去了这一遭,一心要周全他”,亲自给东平府府尹陈文昭(董平好像也在东平府)写密信说情,从府尹县令到负责杖责的衙役,对武松都十分照顾,所以后来武松即使充军发配,也一直以“阳谷县打虎英雄武都头”自居。

配军自称“武都头”,实际是为了纪念他在阳谷县那段难忘的日子。从充军发配开始,武松无原则的义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杀人吃人无数,但是武松结识他们之后,一直视若兄嫂;金眼彪施恩实际就是快活林黑老大,但是武松也拿他当兄弟,还为他强出头醉打蒋门神。

智伯被赵魏韩三家谋杀,豫让只找赵襄子报仇,武松也不是完全滥杀无辜——张都监全府上下,可能就是门前的石头狮子是干净的,所以武松毫不留情地杀光烧光。而在蜈蚣岭,武松只杀了飞天蜈蚣王道人和帮凶小道童,却送给了无辜的被掳妇女一大包金银:“我不要你的,你自将去养生。快走!快走!”

笔者曾经说过:无原则的义气,远胜有原则的背叛。而在豫让和武松身上,我们似乎也能看到无原则的忠诚。我们敬重岳飞,就不会在意他是否剿灭过洞庭湖杨幺;我们憎恶吴三桂,是因为他家世受明恩,最后却以“为明报仇借兵八旗”为名,剃发易服,还勒死了朱明最后一个皇帝。

豫让之风,已经渐渐远去,武松之名,也开始有人抹黑。可是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些嘴上说的正大光明的人,在艰难的抉择面前,能做得比豫让和武松更好吗?笔者认为,越是把忠孝仁义挂在嘴上的人,越容易做宋江吴三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被劫取生辰纲时,杨志如果没喝酒会是什么场面?

被劫取生辰纲时,杨志如果没喝酒会是什么场面?

杨志,宋朝

水浒传中燕青最终结局成谜的原因是什么?

水浒传中燕青最终结局成谜的原因是什么?

燕青,清朝

林冲休掉林娘子到底是为何?为何把她让给高衙内?

林冲休掉林娘子到底是为何?为何把她让给高衙内?

林冲,宋朝

芳官是十二官的什么角色?对于贾宝玉有何意义和价值

芳官是十二官的什么角色?对于贾宝玉有何意义和价值

芳官,清朝

王夫人讨厌晴雯还一定要把她撵走,原因是什么?

王夫人讨厌晴雯还一定要把她撵走,原因是什么?

王夫人,清朝

红楼梦里贾母对元春的态如何?为何那么冷淡?

红楼梦里贾母对元春的态如何?为何那么冷淡?

贾母,清朝

卢俊义上梁山之后为何对宋江那么忌惮?甚至连说话都小心翼翼?

卢俊义上梁山之后为何对宋江那么忌惮?甚至连说话都小心翼翼?

卢俊义,清朝

水浒传中马上林冲步下武松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差距在哪

水浒传中马上林冲步下武松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差距在哪

林冲,宋朝

红楼梦中的抄检大观园到底寓意着什么样的权力关系?

红楼梦中的抄检大观园到底寓意着什么样的权力关系?

抄检大观园,清朝

多姑娘这样放纵的女子,最后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是什么?

多姑娘这样放纵的女子,最后能全身而退的原因是什么?

多姑娘,清朝
新高考-学习资料-古代历史-水浒传中跟豫让最相似的好汉是谁?她们有何共同处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