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一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实践的潜力,带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社会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体验。围绕“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让学生在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进行《我爱家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建立一支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施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抓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二.主要措施:
(一)教师指导要落到实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指导不能只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偏重书面的方案完成,忽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主题活动不能浮于表面,缺少深度。
1.指导教师要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编写活动设计,参考设计:主题来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应有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3.指导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
指导如何选取主题,到哪里去找问题怎样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指导制订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的资料,如要做什么怎样做做成什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指导查阅文献资料,需要哪些资料能够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如何整理资料指导学会社会调查,如确定调查的资料,确定调查的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指导学会整理和分析资料,对记录的目的,记录的原则,记录的方法进行辅导。指导选取成果表现形式,有文字类:课题研究论文;有实物类:模型,音像制品,多媒体制品,网页,广告;在选取成果表现形式的原则、方式方面给予指导。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和研究成果:能够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等。
4.指导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科学评价。
(二)管理落到实处
1.细化管理制度
(1)制订实施计划: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计划;年段实施计划;班级实施计划。
(2)成立年级研究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年级负责人、班级负责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3)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将该课程列入六认真检查和考核的项目。加强对该课程实施的随机检查,努力杜绝随意占用该课的状况发生。
(4)提倡群众备课制度,但不提倡案例共享,每位老师应根据班内实际状况,独立设计特色性方案,积累规范的资料。
(5)制定奖励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细化研讨制度:
(1)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一次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面向全校开放,及时作好活动的总结、评价和记录。
(2)年级组两周一次研讨构成制度,每学年每位老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
(3)注重规范的积累过程性资料,如:学生活动活动方案、活动日记、学生搜集的资料卡、学生调查表等。
(4)细化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构成性评价,让学生在课堂观察、开放作业、专题汇报、个案调查、实际操作等评价过程中互相评价,让家长、社会力量参与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二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又富有意味的概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在日常运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所以语言形象、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它常常讲究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朗朗上口,富有美感。恰当地学习、应用一些谚语,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而且能让一些深刻的道理变得明白通俗、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们或来源于神话、历史经典、个人感情,或来源于对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或为祖训、警句。谚语作为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有价值的经验结晶,对人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认知目标:了解谚语,谚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围绕“谚语和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兴趣以及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准备教具和学具。
2、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的方法。把学习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前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教师查找有关谚语的资料的网站告诉学生,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谚语的知识。
3、教师了解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中的谚语。
1、网站链接表
2、文学宝库----谚语
3乡情乡音----风俗民情----生活谚语
第一阶段:启动课(40分钟);
第二阶段:教师、学生活动(10周);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40分钟);
1、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2、汇报展示活动。
第一阶段:启动课40分钟
(一)引入课题
(二)准备活动
⒈提出活动主题
⒉制定活动方案
⒊必要的活动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谚语。
调查访问、了解人们对谚语的使用情况。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谚语,并分类整理。
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多种途径,了解谚语的内涵。
编制调查问卷。
(三)活动建议
⒈收集资料
一些关于地方谚语的收集和谚语的分类编写图书相继出版,对谚语的流传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也给谚语生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谚语对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
⒉调查与统计
生活中,谁在使用谚语?谚语对生活有指导意义吗?人们在什么场合使用谚语?人们常用的谚语有哪些?调查你身边的人,看看谚语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影响。
(1)你使用谚语吗?
(2)你在什么场合使用谚语?
(3)你利用哪些途径学习谚语?
(4)对你最有影响的谚语是什么?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5)你想了解更多谚语的知识吗?你对哪方面的谚语比较感兴趣?
第二阶段:教师、学生活动(10周)
1、汇总整理
2、扩展性活动:编写与宣传
提示:谚语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它既是人们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处世的秘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全。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经验,将它们发扬光大。
3、在小组交流、在班级讨论,编写谚语手册。
4、设计宣传方案,制作宣传手册、宣传板报。
5、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宣传。
6、在班级开展学谚语、用谚语的比赛。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40分钟)
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了研究报告。并带来了采访录音、图片、照片、问卷表、统计图等。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我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活动总结
⒈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调查情况,展示调查报告,交流调查体会,展示谚语手册、谚语板报以及学习谚语的成果。
(1)班级汇报、交流。交流小组在调查和资料汇总后得出的结论。
(2)展示小组成员整理的资料:谚语手册、谚语对自己的启示、宣传板报,汇报体验和感受。
(3)将自己的谚语手册展示出来。
(4)在班级开展一次学谚语、用谚语的比赛。
⒉收获与体会
提示:参与了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了解谚语、收集谚语、理解谚语、编制谚语手册并推广谚语,把你的体验写下来吧!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三一、工作目标:
1、将《科学》、《思品》、《信息技术》等学科纳入管理,狠抓落实,加强监管,开足开齐开好综合课程。
2、强化科技创新思想,开展第一届校科技周活动,积极迎接省、市、镇科技创新大赛,迎接上级部门对科普特色学校的阶段性检查和评估工作,树立品牌,力创科普特色学校。
3、积极准备,努力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力争篇篇获奖,形成实验应有的特色,创出品牌,成为市(省)的样本学校。
二、工作要点:
(一)狠抓落实,注重学习,开足开齐开好综合课程。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首先落实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只有把每一科课程开齐,把每一节课上好,学生才会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才会真正提高。学校将《综合实践》、《科学》、《品德与社会》、《电脑》等课程纳入综合科,做好省、市督查小组对我校课程开设情况检查工作,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指导纲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等培训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上好每一节综合课。本学期,我科组将及时了解各年级上课情况,狠抓落实,加强监管,深入课堂全面、细致地检查。
(二)精心撰写,积极筹备,打造综合样本学校。
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采取“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纵深推进”的措施,深化课程研究,全面提高我校课程实施水平。
围绕市公开课,积极积累相关的教学活动资料(如课题实施方案、成果总结等),撰写三份学习案例、一份说课设计、4篇论文,准备参加每年一次的市(省)论文、课例评选活动,力争篇篇获奖,形成实验应有的特色,创出品牌,成为市(省)的样本学校。学习案例具体负责人: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1、《我是客家小主人》 负责人:***
2、《石头的奥秘》 负责人:***
3、《叶子的世界》 负责人:******
4、以上负责人各自撰写一篇论文,参加评选。
(三)发挥教师特长,完善科普基地,力创科普特色学校。
1、铸品牌学科,为特色教育提供源泉。
铸品牌学科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把科普教育活动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科学课、队活课、劳动课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学习,保证每班每周都有科普教育活动课。由刘洪珍老师、李海明老师担任校科普辅导员;各年级组长担任年级科普辅导员;各班主任老师担任班级科普辅导员,全面铺开科普教育工作,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活动中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形成队伍。
2、发挥教师特长,组建兴趣小组。
科普教育的涉及面很广,难度很大。我校积极挖掘校内外现有的教育资源,拓展科普教育的渠道,扎实开展科普教育。本学期将成立以下科普兴趣小组:
①、科技制作小组 负责人:****
②、种植饲养小组 负责人:***
③、综合实践小组 负责人:***
④、电脑科幻小组 负责人:***
⑤、客家文化小组 负责人:***
⑥、麒麟舞蹈小组 负责人:***
3、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科普基地。
开办以来,我校致力于《好习惯》和《客家文化》这两大特色。其一,《好习惯》是我校自编的教材,自出版以来,影响力大,深受广大师生、家长青睐,形成了品牌,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其二,《客家文化》是我们下一步将要打造的品牌,它也是科普特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应该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方式,进一步充实、完善《客家实物展览室》和《客家文化展览室》,让客家文化发扬光大。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四1、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了解当地秸秆和落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焚烧秸秆和落叶的危害。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和收集、整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科学探索能力。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5、通过展示、采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
6、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7、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0xx年9月——20xx年6月
1、组建小课题研究的四个活动小组:信息组,调查组,采访组,实验组。
2、明确各组职责。
信息组:上网或图书馆查寻焚烧落叶和秸秆危害的资料和再利用的方法。
调查组: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走访一些能够有效处理秸秆或落叶的机构,了解处理秸秆和落叶的常用方法。
实验组:开展实验,探索更加有效的处理秸秆和落叶的方法或措施。
3、实地观察:学生到收割后的农田去看一看,走一走,了解农民处理稻草的办法,为活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4、预计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如万一人家不接受你的采访,我们一定要有理有礼;要注意人身安全等。
5、与街道和居委会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1、查资料(上网、问长辈)
2、调查、研究(实地调查为主)方法:
个人或小组,分散活动与集中活动相结合。
1、了解当地秸秆和落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焚烧秸秆和落叶的危害。
可通过实地的调查、问长辈、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完成。
活动最终成果以小论文、手抄报、调查报告、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
第一阶段:根据主题,制定活动内容和步骤。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收集资料阶段。
第三阶段:整理材料,总结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五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开展民俗节庆教育,是新一代青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通过研究民俗节庆教育的内涵,加深青少年对中华美德、民俗文化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武进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民俗传统精髓的情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搜集“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冬至的历史流转”“冬至节的由来”等资料,了解当地冬至习俗,开展“冬至节俗漫谈”、“冬至谚语看台”“冬至诗词欣赏”“冬至祝福集锦”等交流会,通过上网、调查等形式了解冬季人体的健康需求、本地冬季饮食特点。
12月28日星期五下午
教师餐厅
六年级部分学生及综合实践课教师
1、六年级三个班各选10名学生参加活动,分别组成饺子组、馄饨组、汤圆组。2、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包饺子、馄饨、汤圆实践活动。
3、搜集各地冬至节的习俗来历,现场讲述。
4、搜集与冬至有关的谚语、诗词、祝福语,现场展示
1、饺子馅、馄饨馅、馄饨皮、湿面团、汤圆馅、糯米粉若干。
2、擀面杖、搓汤圆器具、盛饺子、馄饨器具。
3、围裙、厨师帽。
4、摄影、照相师各一名。
5、小记者一名现场采访。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六冬至过节源于我们国家的汉代,盛行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转换,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度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二、活动目的
1、 让同学们更深切、透入地了解冬至团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
2、 使学生对家乡美食了解的更加细彻。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自己的能力提供足够空间。
三、活动计划
1、 了解冬至节的来历及其相关资料。
2、 上一节如何过好传统节日——冬至节的班队课
3、 在冬至节那天跟父母一起做汤圆 、过冬至节、并拍照留念。
4、 写一篇过冬至节的日记。
三、 活动总结,形成成果
1、由教师进行活动总结和反思。
2、拍的好的照片进行展示汇报、根据学生的日记评出一、二、三等奖。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七综合实践要关心社会问题。当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节约资源的意识,在行动中杜绝浪费现象。小学生做为社会的一员,祖国的未来,更应该从小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杜绝浪费,争做节约资源的社会小主人,因此开展一次以“调查校园内浪费现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此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二方面通过调查校园内学生的浪费现象,以小见大,唤起学生节约资源意识,并化为自觉行动。
(一)通过观察、记录、访谈、拍摄、录像等手段调查校园内浪费现象,并为创建节约型校园献计献策。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合作、交往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在活动中感受到浪费现象的严重,认识到个人浪费对国家的影响,感悟到节约迫在眉捷,必须节约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心。
11——12月。
第一阶段:
(一)引入活动主题。
1、了解国家目前资源状况,让学生感受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2、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我们校园中浪费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你看到了吗?
3、说说在我们校园你曾经都看到哪些浪费现象?(水、电、粮食、学习用品)
(二)成立调查小组。
成立对水、电、学习用品、粮食浪费现象的调查小组。另外,可再设一个综合组,对校园里浪费现象作综合的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时要分工明确。
(三)制定活动方案,提出要求。
活动要求:
1、对于观察到的浪费现象可采用文字、拍摄照片、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还可用采访、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调查。
2、教师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时的安全教育。
3、提出采访时的要求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阶段):
学生分组行动,用文字、采访、拍照、录像等方法记录校园内的浪费现象。
第三阶段:阶段性指导:
1、了解4个课题小组的课题目标、研究步骤等,对他们阶段调查的成果进行摸底,了解他们的调查材料,指导他们对材料进行整合。
2、预测课堂环节以及在汇报过程中可能生成的新问题,精心设计好导语等,力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展开讨论,学到有效的知识。
3、预测他们可能提出的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
(一)情境导入。
(二)汇报交流。
1、在小组汇报时,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出示温馨提示:
(1)在汇报时内容要简明、语言要清楚流利,所有的同学都要争做“文明的小听众”,认真倾听,然后想一想,从他的汇报中你学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建议
(2)同一研究小组的小朋友如果对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有补充的,敬请发言。
2、各组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从刚才四个调查研究小组的汇报中,我们听到了一串串的数字,又看到了一幕幕令人震惊的画面。我们感受到了校园里浪费现象的普遍性。作为你们,亲自体验了这个过程,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大家说什么?(行动起来,拒绝浪费)
4、行动起来,拒绝浪费。
身为学校的小主人,面对校园中的种种浪费现象,我们真的不能坐视不理。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都有节约意识,行动上杜绝浪费呢?现在我们各小组也已经想出了拒绝浪费的招儿,请看看他们的汇报吧!
各小组汇报:
(1)制作节约小书签。
(2)有关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的漫画。
(3)节约小报,在学校宣传窗里加以展出。
(4)征集节约金点子。
(5)发倡议书(倡议每组派几个代表在倡议书上签名)。
5、教师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八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正确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吨的进率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体验和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乐趣,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1.活动地点:教室、操场
2.活动对象:三年级师生
3.活动用具:尺子、盒尺
1.毫米的测量
通过对数学课本长、宽、厚进行估计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判断学生们估计的是否准确,引起同学们进行精确测量的欲望。是同学们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度不到1厘米,即课本的厚度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从而引出毫米,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
注: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毫米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让同学们测量1毫米的厚度是几张纸。
2.分米的测量
利用同学们手中的尺子,告诉同学们1分米=10厘米,之后组织借助直尺同学们用手势来展示1分米的长度。由于同学们手比较小,一般拇指和食指贴在一起,然后向相反的方向分开,分开的距离大概就是1分米。所以两指一分就是
一分米。同学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去进行估计。估计一下测量课桌的长度、宽、高,再精确测量。
注: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可以让同学们测量多少本作业本摞在一起是1分米。测量课桌的长度、宽、高。
3.米的测量
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中同学们接触过米这一长度单位,组织学生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的步子。之后大家分组测量前后黑板还有门窗的高度。巩固加深对米的认识。
4.千米的测量
为了使同学们对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需要组织同学们去熟悉的操场感受1千米有多长,安排实际走100米。推测1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5.千克与吨的认识
两人一组背对背相互背一背,体会一下对方的重量。一般同学们的平均重量应该是25千克。同学们通过背同学所体会到的重量大概就是25千克。那么 40个人合在一起的重量大概就是1吨。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九1、确定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2、确定研究专题,自主选择伙伴
3、制订活动方案,明确研究方法
具体做法是:
全班48个同学就自觉地分成4大组,并推选出组长。我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特点,于是,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并归类,提炼出调查研究课题
(活动准备是开展活动成功的前提,它包括筹划、分组、制定方案等,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分组,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评出说最具合作精神。
1、深入社会生活,搜集相关信息
2、交流调查情况,整理资料
3、确定汇报形式,创作展示作品
(去电脑房查找的同学上网,为了有效利用起网络,使之成为同学们简便、快捷地资料查询方式,活动前我们对同学们进行了基本培训:1.用搜索站点击出关键词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2.对获取资料进行复制、整理和打印)
学生通过此阶段活动学会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可利用资源收集查阅资料。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评选谁最能利用有效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我和蔬菜交朋友”成果汇报展示会
1、分享成果、互动评价
各小组通过各自不同的形式,交流活动体验,互为评价
第1小组:蔬菜的种类、习性探秘汇报
第2小组:蔬菜营养价值汇报
第3小组:蔬菜的烹饪搭配方法汇报
第4小组:蔬菜的烹饪技巧汇报
各个小组的调查研究结束后,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资料纷纷上报。有打印的文字资料,有手笔和复印的图画资料,有工整誊抄的数据资料等等。然而,许多文字资料涉猎过广,大都没有经过分类整理,面对一大堆的第一手资料同学们可能会茫然所措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们将照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按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评选优胜小组。
1、整合展示材料,举办成果展览
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进行整理,举办一个成果展览,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
2、总结
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汇报作品。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在各小组利用课余紧张准备汇报的同时,老师给他们出主意、提意见。我想,集体汇报是一个信息交融的良好环境。汇报的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大大得到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心理满足感
(二)成果预设:
这一节实践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样,要经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有了一定的收获。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
为了获取与蔬菜有关的材料,同学们往返与图书室,到网上搜寻,到市场搜集。活动给了孩子们自由吸收养分的广阔空间,把学生从校内引向了校外,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ò.
áêìêêê§ê±§á§êè·é§§úé§ú§°ò°·ìò§èêé§êêê×êêììêê
.òê
(ò)êòêêêíêê;×êì;·éó;üú±è±è
1.êò§ê×ìè
2.ê§ìó¤èí
3.êòè·
èèòêêüòüò§éè·è·êêüè§í·ò·èéêà;êàí··ò;èéêò·ê§±éüè
4.§§
()ê
1.
(1)êêèêìêê;êê;àêê
(2)êéè·êìêà¤êêêúê
(3)èíêêé×
(4)áèú±èáêó°ê×é··
(5)è§ì·¨êêì§ê§ò°èòê§éêí
2.è
(1)§§òòêèê±üáí
(2)êòè§êò
(3)×·§§§è
(4)§§ò×§úìòר±¨éêêò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一úè·òìí¨×óìèúúàìóêèí¨×ú·ú§°óòêè¤òìí¨×
è·úêêíá§°ê·éúèüáòê¤á§êò
1ê
2êéêèéìêóê
3êí¨§±ò§ìè¤ê§§°ìè§ú
1êì±×§×ì§
2ì§±í·§°§§ú°ê§í¨èê
3ê§
1ó±
2§----
3--------
ò×40ó
ú×ê§10ü
×éê40ó
1§°
2±¨ê
ò×40
ò×
ò×
ê±
êê
è¤
í¨èíú
êòú··íìá±òáêíòí
íêêêó°ì
1ê
2êê
3í§°
4ó°êêê
5ê·èè¤
ú×ê§10ü
1、2
êúí·üáòíá§°êèòóé·
3éú°àá
4ᱨ
5§í
6ú°à§±
×éê40ó
í¨ê°é·íêííè·éé
üú豨ê鱨áêᱨ§°é
1౨úü
2ê±á걨±¨íü
3ê
4ú°àò§±
êí§áé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二òê
1§·§×êüì
2òüóêóé§×·é§
3××ê±êóé·(ê)§
ò(ò)×ê×§°ì
ìê±êêêêêêòêúìê±°òìòú§èê§ê§·á·èêìé¤òêúê§°êò§§ì±×ìêò§úòéê±ê×êüèé
()×±§
êèêèêê
§§(êêéü)×§°ò4×ò(ê)±êóé·(ê)§§°í
1í ***
2êí·° ***
3òó· ******
4×ò
()óêé§
1·§éáè
·§òêêéê§óíê§°¤üêê±;êé¤ê±;ê°à±èìú·ú·òúéé
2óêé¨è¤é
°üèüúê§úè¤é
ù ****
ú ***
ê ***
ü ***
í ***
è ***
3óíè
ú°ííéò°±ìó°üêò··;íòò·òéò·°óèè·êòêíêòííòí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三1í¨êìêê±òúò
2í¨§éì··
3í¨§ê§ì
4í¨§ê§
5í¨êé·ê§
6í¨§ì§á
7§é
20xx920xx6
1é¨éééé·éêé
2è·°
éí°òí·
éêí·òü§òò·
êéêéì§ò·ê
3êì§èòò°ì·¨ò
4¤ü°òòé·òò;ò×èè
5íèè§è·
1ê
2éê
éé
1±òú
2ò
í¨êéêè·é
é鱨íê
ò×íè
ú×êê×
×üé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四êò°òè±òá±òê·§ò±óê·ò°·êí¨ò§êúí¨°§·ó§ê
òí¨ìì°·ó°××
ú§
úü·ê·òó°ìò§è
1112
ò×
ò1°×§üò
2êò·é°·òú
3°·óê§°·
é§°·ê·éòé°·êéé·èê±òè·
òò
1úì·é·êé·êé
2ê§êê±°è
3é·ê±ò
ú×ê×
§é·è·°ú·
××
14êè×é×
2¤ú±¨éè§§§ê
3¤±§
×éê
òé
±¨
1±¨ê±êóêü°ê
1ú±¨ê±òòí§òúèò±¨§ê
2íòé·
2±¨
3êáó±¨òòü°·±ìê±ìêü·
4ü·
§°·óê°ì·¨òê·òü·±¨é
±¨
1、2úê
3§
4ó
5é¨éú
5êüá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五§ê·íòòèàí°×íáúííòí×òê§í¨×úê§ó§ìí·×í
úú±ê·×ú±°×ìì¨êí×èáí¨êó±ê
1228
êê§êê
1ê10§ó±éééé2ê°óê
3ú°
4êê×ê
1úú¤êú×·é
2èêó
3§èê±
4ó°êò
5òé·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六òêê±êó×úùò×ê·ùé·°óó°ùùêòìíòóíòêà·èò±
1 í§íì
2 ê§ê
3 §ì§°êá
1 ú
2 òíú°ó
3 úò ú
4 òú
üáéé
1éêüí·
2걨§òè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七1.êêê§êêìêêè·êè×××§×ê§ê
2.§±ííê±è¤
1.òù
2.êê
3.ó
1.×
í¨§±§êí¨§·×è·í§è·í§ú·±è1×±èêó××ê§è·×è×
×êí§×êí§1×
2.×
í§óí§1=10×±í§ê1×èí§±èòêòèà··1×ò
ò×í§òèòèùè·
×êí§·×êí§ù±òò1×è
3.×
°§°í§óòè§×1×óò·°ú°èì×ê
4.§×
êí§è§òêòí§è¤ù1§à¤ê100×1§à¤êòè1§×êêè
5.§ê
òé±±àòò·òí§ó25§í§í¨í§á25§ 40ò1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五一劳动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篇十八1è·
2è·×¨
3è·
è48í§·4é餧褧°§à
×é°áéè§éü§ìé
§í¨í
1、2
3è·±¨êê·
è·òí§§êí§ê°í§1ê·2èíó
§í¨×§íèí¨ê§
ò鱨ê
1é
í¨íêé
1éà°ì±¨
2éó±¨
3é·±¨
4é鱨
ó×·×·±ó±êíóíüèèèòòí§üèê§°í·àí¨êê¤é
1êù°é
§éù°òé§éòê
2ü
í¨ê°é±¨··éé
ú×±¨íê±ê±¨òú±¨í§ó×êê
é¤è
òêòò°×±¨ú§°§úêìèè·ò1á§ê
èí§íò°§ò°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