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负荆请罪是什么样的?最后发生了什么

负荆请罪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的课本中我们一定学过《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廉颇和蔺相如。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赵王为了赵国的蓬勃发展便大肆招揽贤才,就在这时赵王看见了蔺相如的才能便请他做赵国的丞相。廉颇作为一名久经沙场大将军,为了赵国可谓是出生入死,赵王突然请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做丞相,廉颇心中很是不服。

再加上如果蔺相如做赵国的丞相,位置比自己大将军的位置还高。后来经过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廉颇知道蔺相如背后的苦衷,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认错。虽然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但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群雄四起、诸侯争霸,各家都在抢夺霸主地位。赵王也不示弱,凭借着廉颇这一大将,在群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开疆拓土、统治国家,仅仅靠着武将是不行的,赵王还需要贤能的文臣才行,于是蔺相如便登上了舞台。

那么廉颇在赵国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廉颇大将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能力、卓越的战功、惊人的胆识被赵王封为上卿,都说乱世出英雄,廉颇因此也成为了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

廉颇被封为上卿的时候,蔺相如只是缪贤门下的一个不起眼门客,所以廉颇瞧不起蔺相如也是能够理解的。不过蔺相如善于把握机会,秦昭王看中了赵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于是便有了后来“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惠文王意外得到了价值不菲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依仗着自己强大的国力说“和氏璧”是秦国的宝物,要让赵国送回到秦国,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宝物“和氏璧”。

秦昭王只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哪里可能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宝物“和氏璧”呀,正当赵惠文王左右为难的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说自己能够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赵惠文王心想自己的大臣们也没有什么高见,就让蔺相如试一试吧。于是便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到了秦国。谁知蔺相如应对咄咄逼人的秦王的方式就是在朝堂之上耍横,这种不要命的谈判方式还真没让秦王占到任何便宜。

蔺相如这次出使到秦国,虽然是完成了赵惠文王交给的任务,给赵惠文王挽回了面子,但坚定了秦昭王要攻打赵国的决心。第二年,秦昭王便令大将白起攻击赵国的西境,杀死赵国西境百姓20000余人。

秦昭王攻打完赵国的西境后又约赵惠文王在渑池谈判,赵惠文王认为秦昭王是要杀害自己所以不敢去。大将廉颇认为秦国已经杀害我国百姓20000余人,不能示弱必须讨回一个公道。蔺相如也站了出来表示赞同,并愿意陪伴在赵惠文王左右去赴渑池之约。

赵惠文王最终在大将廉颇的支持下,由蔺相如陪伴去赴渑池之约。秦昭王在渑池特意约了赵惠文王是想要羞辱赵惠文王,用来回报当年“完璧归赵”的羞辱之意。

在渑池之约的席间,秦昭王想听赵惠文王鼓瑟,赵惠文王也不敢不从,便鼓瑟,但是秦昭王却让旁人立马记录了下来。一旁的蔺相如看到秦昭王来者不善,这对赵惠文王有羞辱之意。

蔺相如就让秦昭王为赵惠文王击缶,秦昭王不肯,蔺相如便以死相逼。无奈秦昭王只能从之,蔺相也让旁人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秦昭王见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心中的怒火便累积了下来。

通过这两次与秦昭王的针锋相对,赵惠文王敬佩蔺相如的才能,就把蔺相如封为丞相,而且还是廉颇之上。这时的廉颇心中便不服气了,心想自己为了赵国出生入死,打下一片江山。蔺相如仅仅靠着两次外交,地位竟然比自己还高。

蔺相如也很快察觉出了廉颇将军的异样,所以日常中处处躲着廉颇,实则是为了防止与廉颇起冲突。蔺相如的想法也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才明白是自己小肚鸡肠了,便背起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如此真诚便原谅了廉颇,二人从此一起辅佐赵惠文王,赵国的国力也蓬勃发展了起来,而《将相和》的故事也流传了千古。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赵孝成王的上位,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老臣也被冷落了。

总结:赵惠文王死后,廉颇由于年岁已高,新王渐渐冷落了廉颇,启用了年轻的将领。其实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启用的年轻将领只会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可言。历史上就出现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括指挥的赵军被秦国大将白起坑杀了20万。

自此赵国国力衰败,一蹶不起,蔺相如也因此长病不起,最终病死了。廉颇见赵国已经无望便去了魏国,这时的廉颇年岁已高,魏王也不愿用这名老将,最终廉颇客死他乡。赵国的两位经世之才,最终双双抑郁而终,让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风吹草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风吹草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风吹草动

成语“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划粥割齑

成语“河东狮吼”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河东狮吼”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河东狮吼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语“江郎才尽”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江郎才尽”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江郎才尽

成语“大材小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大材小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大材小用

成语“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风烛残年

成语“道听途说”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道听途说”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道听途说

成语“大笔如椽”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大笔如椽”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大笔如椽

成语“好好先生”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好好先生”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好好先生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历史上真实的负荆请罪是什么样的?最后发生了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