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古代四大刺客之一,“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令人发指”的意思,是指头发都竖了起来。这个成语典故,是形容一个人的行动,让一些人非常的愤怒和痛恨。

那“令人发指”的典故出自哪里呢?主人公说的又是谁?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令人发指”的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主人公说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

《史记·刺客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羽声慷慨,士皆目,发尽上指观。

荆轲,又名庆轲,他为人慷慨仗义,喜欢剑术,后凭借着自己高超的剑术游说卫国的国君卫元君,不过当时卫元君对他并不感兴趣,所以就没有用他。

后来荆轲几经流转,去到燕国,不久就被田光推荐给了太子丹,并受到太子丹的器重。

此时已经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与此同时,秦国也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当时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开始一步一步的消灭对手。

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被秦军攻破,赵王也被秦军俘虏,赵国土地尽归秦国所用。

胜利的秦军并没有停下征伐的步伐,而是奔赴燕国西南部的边界易水河。

秦军来势汹汹,燕太子丹非常害怕,所以就找到荆轲,让他去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知道,如果自己平白无故、一无所有的去到秦国,秦王嬴政一定不会相信自己,这样的话,就根本不能接近嬴政,如此就不能刺杀他了。

想要秦王嬴政相信自己,荆轲必须有让嬴政相信自己诚意的东西,思来想去,燕太子丹和荆轲,最后决定让荆轲拿着督亢的地图,假意将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王。

当时燕太子丹还特意为荆轲找到了一把极其锋利的匕首,然后又在匕首上涂上毒药,这样只要伤到人,就会立即毙命。

一切都准备好后,荆轲就把匕首藏在图卷里面,然后带着督亢的地图,就要向秦国进发了。

燕太子丹和荆轲虽然为刺杀嬴政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他们心里明白,荆轲此去凶多吉少,说不定会死在秦国。

所以,燕太子丹就带着燕国大臣们,穿上白衣服,戴上白帽子,来到易水河边送别荆轲。

当时,在易水河边,高渐离击筑,荆轲拍节悲切的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

这时为荆轲送行的人,见荆轲唱的如此悲切激昂,一个个都瞪大眼睛,连头发都竖了起来。

这就是“令人发指”的历史典故。

当然,后来荆轲刺秦,并没有成功,而是死在了秦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不自量力”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自量力”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自量力

成语“精卫填海”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精卫填海”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精卫填海,成语

狡兔三窟是什么释义?这个历史典故又有怎样的成长心语?

狡兔三窟是什么释义?这个历史典故又有怎样的成长心语?

历史典故,狡兔三窟

成语“不因人热”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因人热”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不因人热

关于肝胆相照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关于肝胆相照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给予了什么道理?

历史典故,肝胆相照

关于一鼓作气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关于一鼓作气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历史典故,一鼓作气

历史文化探索:集思广益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集思广益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集思广益

成语“筚路蓝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筚路蓝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筚路蓝缕

成语“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典故?

成语,百感交集

历史文化探索:迷途知返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历史文化探索:迷途知返的典故及故事介绍

迷途知返,东汉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典故令人发指是什么意思?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