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坚壁清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坚壁清野”是什么意思呢?

还不知道:成语“坚壁清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成语“坚壁清野”是什么意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坚壁清野出处

《三国志荀或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H,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2、坚壁清野意思

加固防御的工事,将四野的居民、物资全部转移、收藏,使敌人一无所获,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3、坚壁清野的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威震山东,继乂挥师东进,准务夺取徐州要地。曹操征东,后方空虚。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割据势力吕布,袭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濮阳。整个兖州地区只剩鄄絹)城、东阿、范县三处,被曹操的谋士荀或(㈧郁)等坚守下来。曹操得报,甚为恼怒。

丢失兖州根据地,形势突然变得对曹操十分不利。他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襥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军十分凶悍,曹操一时无法取胜,双方相持日久,各自军中粮尽。曹操只得引兵回郵城暂住,吕布也移驻山阳就食,二处权且罢兵。不久,徐州牧陶谦病死,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争夺徐州的心情更为急迫,忙着便要发兵,认为取下徐州然后再来消灭吕布,也不为迟。荀或却劝谏曹操切勿急于进兵。

他说以前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据有河内,都是有了牢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方得经营天下。如今将军为什么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呢?”曹操觉得陶谦刚死,徐州民心未定,攻取不难。荀或笑道:“只恐未必”他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分明是对可能发生战争有所准备。收尽麦子,对方必然还要星夜加固营垒,强化防御工事,应付万一。

四野的居民、物资,也会全部转移、收藏。这样,军队开到那儿,势必无法立足,反让徐州刘备赢得主动。说到这里,荀或提醒曹操:对方坚壁清野,固垒以待我军。到那时,将军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倘若吕布再次乘虚而入,我方多留兵力便不足以攻取徐州,少留兵力又不足以守住兖地,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岂不是一举两失?”

曹操听了荀或的话,十分佩服,决定不再分兵东进,专与吕布对垒。后来,曹操果然大败吕布,平定兖州,巩固了后方根据地,为日后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比肩接踵”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

成语“比肩接踵”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

比肩接踵,春秋

成语“不可救药”出自于哪个典故?“不可救药”含义介绍

成语“不可救药”出自于哪个典故?“不可救药”含义介绍

不可救药,西周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于哪个典故?“一毛不拔”含义介绍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于哪个典故?“一毛不拔”含义介绍

一毛不拔,战国

成语“炙手可热”背后有什么成语故事?该如何解释?

成语“炙手可热”背后有什么成语故事?该如何解释?

成语,炙手可热

成语“人言可畏”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成语“人言可畏”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人言可畏,春秋

成语“一身是胆”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一身是胆”含义详解

成语“一身是胆”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一身是胆”含义详解

一身是胆,三国

成语“不知所云”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成语“不知所云”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不知所云,三国

成语“易如反掌”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易如反掌”含义详解

成语“易如反掌”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易如反掌”含义详解

易如反掌,唐朝

“廉颇老矣”是褒义还是贬义?如何理解这句话?

“廉颇老矣”是褒义还是贬义?如何理解这句话?

廉颇,赵国

成语“天夺之魄”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成语“天夺之魄”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里?

天夺之魄,春秋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坚壁清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坚壁清野”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