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这个成语是出自西汉时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这段话就是形容越到最后越困难、越关键。其实很多人在做事开始的时候,都很有激情,也都雄心壮志的。但随着工作的进展,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就将曾经的雄心壮志消磨掉了,从而变的没有了动力,没有了当初的志气。

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主人公秦王就是这样的。

秦国数代君王都将统一天下为最高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之后,终于开始为统一六国做出了具体准备。

秦王依靠着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凭借着身边的文臣武将,他实行“远交近攻”的连横之策,打破六国的合纵。几年下来,六国之中有被打的,有被削弱的。


此时秦王有些得意了,也有些飘了,他觉得六国已经实力不在,再难和秦国抗衡,他眼见大局已定,于是就放松了当初的志向和壮志,把国政交给了丞相处理,而他自己也开始饮酒作乐享福。

对于,大家都为秦国、秦王担忧。

有一天,有人向秦王禀告说:“有一个年近九十岁的老者,刚从百里路之外来到都城,并一再要求要见大王。”

秦王一听心想:“老者已经快九十了,从百里之外来到这里,实在不容易”,所以就决定亲自接见他。

老者来到王宫后,秦王说:“老人家,你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者说:“对啊,年纪大了,走了这么远的路,确实很辛苦。我从老家出发,先走了十天,走了九十里,之后又走了十天,走了十里,好不容易才来到都城。”

秦王一听,不对啊,前面十天走了九十里,而后面十天却只走十里。他还以为是老者算错了呢!所以就问老者怎么回事?

老者说:“前面十天,我一心赶路,所以是全力以赴的往前走,走了九十里路后,觉得实在太累,所以剩下的十里路,我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多的力气,结果最后的十里路,就走了十天。现在想想,前面的九十里路,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听后,也觉得再理。此时他想到老人家不辞辛苦来见自己,一定有事,所以就说:“老人家,你走了这么远的路来见我,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跟我说啊?”

老者回答说:“我就是要把走路的道理告诉大王您。走路就如秦国要完成统一大业一样。秦国现在的统一大业也快完成了,就像一百里的路,我走了九十里。但就算如此,剩下的却更加需要努力去完成。如果现在放松了,可能后面的路会很难走下去,甚至还会半途而废。”

秦王听了老者说的话后,心有所悟,如果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懈怠放松,而让后面的路更加难走,或者导致半途而废,那对秦国是非常不利的。

秦王想到这里,明白老者是来劝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此时他非常感谢老者的忠言劝告,决定不再懈怠朝政,而要把全部精力用在秦国统一六国的事业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如何理解成语“一挥而成”?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一挥而成”?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一挥而成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

我见犹怜,东晋

如何理解成语“一蟹不如一蟹?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一蟹不如一蟹?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一蟹不如一蟹

成语“暗渡陈仓”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暗渡陈仓”含义详解

成语“暗渡陈仓”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暗渡陈仓”含义详解

暗渡陈仓,秦朝

成语“行将就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行将就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行将就木

成语“朽木不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朽木不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朽木不雕

成语“知彼知己”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知彼知己”含义详解

成语“知彼知己”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知彼知己”含义详解

知彼知己,春秋

如何理解成语“有脚阳春”?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有脚阳春”?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有脚阳春

成语“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有什么典故?

成语“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有什么典故?

庖丁解牛,魏惠王

成语“徐市求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徐市求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徐市求仙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