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如何解释成语“退避三舍”?有什么典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 退避三舍

【拼音】: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泾渭分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泾渭分明”是什么意思呢?

成语“泾渭分明”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泾渭分明”是什么意思呢?

泾渭分明,黄河

成语“大笔如椽”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大笔如椽”含义详解

成语“大笔如椽”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大笔如椽”含义详解

大笔如椽,东晋

成语“与狐谋皮”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与狐谋皮”含义详解

成语“与狐谋皮”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与狐谋皮”含义详解

与狐谋皮,周朝

成语“游刃有余”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游刃有余”是什么意思呢?

成语“游刃有余”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游刃有余”是什么意思呢?

游刃有余,春秋

成语“胸有成竹”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胸有成竹”含义详解

成语“胸有成竹”有什么历史典故吗?“胸有成竹”含义详解

胸有成竹,宋朝

成语“响遏行云”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响遏行云”含义详解

成语“响遏行云”有什么历史典故吗?“响遏行云”含义详解

战国,响遏行云

如何理解成语“为富不仁”?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如何理解成语“为富不仁”?有什么相关历史典故吗?

成语,为富不仁

成语“一诺千金”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一诺千金”是什么意思呢?

成语“一诺千金”有什么历史典故吗?“一诺千金”是什么意思呢?

一诺千金,秦朝

成语“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吴下阿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吴下阿蒙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成语,退避三舍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退避三舍”背后有何历史典故?该如何理解?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