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发雷霆”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

成语“大发雷霆”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大发雷霆”的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提到陆逊,熟悉历史的,自然对他不会陌生,他就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孙权临危受命,之后火烧刘备连营的吴国名将。

陆逊,字伯言,公元222年,拜为东吴大都督,之后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公元229年,又被封为上大将军。


值得一体的是,这“上大将军”一职,并不是汉制,而且孙权独创。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而在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陆逊的官职。

陆逊追随孙权四十多年,期间他统领吴国军政二十多年,因他为人忠心耿直,同时又深谋远虑,并出将入相,所以有“社稷之臣”之誉。

公元245年,63岁的陆逊去世,他去世后,追谥号为“昭侯”。

还是回到问题上,来说说“大发雷霆”的典故。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为吴,建都于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曹魏的皇帝是魏明帝曹睿。

魏明帝曹睿虽然不是暴君,但他的政继和能力还是难以和曹操、曹丕相比。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就利用这个机会,偷偷的和东吴孙权结了盟。

孙权也不吝啬,封公孙渊为燕王。

但辽东和吴国都城建业离的很远,公孙渊害怕如果魏国来攻打,吴国离的远不能及时援助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渊觉得和吴国结盟并不是上策,所以就出尔反尔,不仅背弃盟约,而且还杀了吴国的使臣。

但公孙渊背信杀使之事传到吴国后,孙权大怒,并准备渡海出兵讨伐公孙渊。

这时,吴国名将陆逊劝阻说:“公孙渊以险要的地势,背弃盟约,确实让人气愤,但如今正是群雄逐鹿之际,天下大势变化莫测之时,如果不忍小怒而发雷霆之怒,恐怕难以实现取得天下的愿望。”

孙权听了陆逊的话后,觉得有理,就放弃了出兵征讨公孙渊的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就用“大发雷霆”来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如何理解成语“一挥而成”?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一挥而成”?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一挥而成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

成语“我见犹怜”是什么意思?“我见犹怜”出自于哪里?

我见犹怜,东晋

如何理解成语“一蟹不如一蟹?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一蟹不如一蟹?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一蟹不如一蟹

成语“暗渡陈仓”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暗渡陈仓”含义详解

成语“暗渡陈仓”有什么历史典故吗?“暗渡陈仓”含义详解

暗渡陈仓,秦朝

成语“行将就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行将就木”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行将就木

成语“朽木不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朽木不雕”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朽木不雕

成语“知彼知己”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知彼知己”含义详解

成语“知彼知己”有什么历史典故吗?“知彼知己”含义详解

知彼知己,春秋

如何理解成语“有脚阳春”?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如何理解成语“有脚阳春”?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成语,有脚阳春

成语“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有什么典故?

成语“庖丁解牛”是什么意思?“庖丁解牛”有什么典故?

庖丁解牛,魏惠王

成语“徐市求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徐市求仙”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成语,徐市求仙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大发雷霆”出自于哪里?是什么意思?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