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之围魏救赵出自于哪里?它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围魏救赵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坚壁清野”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坚壁清野”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汉朝,曹操

成语“火树银花”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成语“火树银花”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唐朝,唐睿宗

成语“刻不容缓”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刻不容缓”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周朝,漏壶

成语“机不可失”该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机不可失”该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唐朝,李靖

成语“力不从心”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力不从心”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汉朝,班超

成语“内助之贤”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成语“内助之贤”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战国,晏婴

成语“瓜田李下”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成语“瓜田李下”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唐朝,柳公权

成语“近水楼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近水楼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北宋,范仲淹

成语“间不容发”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成语“间不容发”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汉朝,枚乘

中国智慧故事之孔明慧眼识刺客,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中国智慧故事之孔明慧眼识刺客,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中国,孔明慧眼识刺客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历史典故之围魏救赵出自于哪里?它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