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有什么现实意义?“指鹿为马”告诉我们道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指鹿为马”的现实意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看过《楚汉传奇》影视、戏剧或读过秦汉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有段历史。秦二世昏庸无道,穷奢极欲,连续数月不上朝。大权全落在宦官赵高手里。赵高官至丞相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除异己。在用计除掉李斯后,为震慑朝臣,筛选出哪些敢于反抗自己的朝臣,上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荒唐戏!

指鹿为马

一天上早朝时,赵高对秦二世说,从匈奴手里缴获了匹非常珍惜的马,让大家看看稀奇!让人抬上来后,秦二世说,丞相搞错了,这是鹿,马怎会有角!赵高说,那就让朝臣看下是马还是鹿。朝臣们走近一看笼子中明明是鹿!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沉思不语,有人哈哈大笑,有人摇头说这明明是鹿那会是马,更是有人说这的确是只马还是只千里马。片刻后,赵高对朝臣说,我赵高说这是马,你们有认同这是马的站在我左边,认为是鹿的站右边。朝臣们不是傻子,都看出了赵高的阴谋。犹豫下后,大都站在了左边,只有两位朝臣正直的站在了右边并骂赵高是一派胡言,欺君罔上。赵高的目的达到了,随命令武士把两位朝臣下了大狱,安了罪名后很快就砍了。指鹿为马后,朝臣们都惧怕赵高,无人敢反对他,赵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正直的朝臣被大家称赞,附炎趋势的人被世人唾弃,可是在当时的情势下,站出来真的好吗?赵高已经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秦二世又对赵高言听计从。朝臣们不傻,已经看出来赵高的阴谋了,这时候还站出来受死,就不值了,于事无补,只会让赵高的阴谋得逞。不如留下有用之躯等待时机,扳倒赵高,还朝廷一片清明!

通过这件事,我们从中要学到什么?或者说要明白什么道理?下面我们来探讨下。一是性格。有些人的性格太硬,很固执地坚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处理事情,不与其他对象作出任何一点点的妥协。如果你实力或形势让你有这个资本去这样,这性格会成大事,有些伟人也具有这样的性格。但是,形势不利或实力不够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有些傻了!不如忍让一些妥协一点,让事情得到更好的处理结果。如刘邦被困,令韩信救援。韩信却以齐王位置相要挟!刘邦怒火冲天,想破口大骂,但刘邦考虑了当时的形势,还是做了妥协,封了韩信齐王。为什么?形势所逼,韩信不救援你自立为王,刘邦就可能会被项羽所杀。甚至,韩信投靠项羽,刘邦败的更快!刘邦如果不知忍让,就没有后来的汉高祖了!

二是环境。人会处在各种环境下,很多环境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不符。如果你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贸然想把环境改造成符合你的,可能会碰的头破血流!不如先去适应环境,当你有改造的实力后或恰逢时机,借力顺势而为再去改造!两位正直的朝臣,处在赵高的一手遮天的环境,还挺身而出,勇气可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做法欠妥!不如先臣服,等待时机。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提出“适者生存!”如今经济环境不好,大多数公司对外缩小扩张的步伐,对内努力节约开销,该花的钱少花,不改花的钱一分不花!像是打架的山羊,后退不是懦弱,是为下次更有力的攻击而做的蓄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指鹿为马”有什么现实意义?“指鹿为马”告诉我们道理?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