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忘筌”是怎么诞生的?“得鱼忘筌”的含义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得鱼忘筌”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得鱼忘筌这个成语中,“筌”这个字可能有些不太容易理解,其实筌指的是一种打渔的时候使用的一种渔具,那么这个成语的意思也就很容易了,捕到鱼了之后,就很容易会忘掉自己原本捕鱼的时候使用的工具。那么,这个成语最初是如何诞生的,这个成语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得鱼忘筌深层还有什么含义,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1.得鱼忘筌的含义

得鱼忘筌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1.原指领会了深妙的义理,表达它的言语可以忘掉;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语和渔具虽不可少,但毕竟只是手段,而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既定目标更重要。

2.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

3.比喻事成之后,就忘了借以成功的手段、条件。

2.典故

古代一渔夫到河边捕鱼,他把竹器筌投进水里,全神贯注观看浮标,终于一条红鲢鱼上筌了。他十分高兴取下鱼把筌抛在一边,快步回家吹嘘自己的功劳。妻子说这是筌的功劳,问他筌到哪里去了,渔夫这才想起忘记带筌回家了。

原义是说筌、蹄、言皆为工具,目标还是鱼、兔、意,只要得到和领会了精神实质,那么这些工具都可以忘掉了。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故此语也有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的意思。今义多指成功之后忘了原来帮助其达到成功的有力工具,含贬义。

3.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赐啊,你觉得我懂得多是不是因为我知识多啊?子贡一听,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了,难道不是吗?孔子听了说,当然不是这样,我之所以懂得多是因为我有一套理论,我所有的知识也都是靠这套理论贯穿起来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止步于知识,而更应该关注知识背后的东西,也就是理论。

关于这一点,可能大家会比较蒙圈!毕竟如果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上学还要学习那么多知识呢?难道说我们一直都在做一些无用功吗?

说实在的,第一次看到《论语》中的这一则,我的心情也很复杂。但是很快我就想通了。我的理解是,孔子的意思大概就是“得鱼忘筌”。

什么是“得鱼忘筌”呢?筌是一种用来捕鱼的工具,意思是我们用筌去捕鱼,在捕鱼的过程中,筌很重要;但当我们捕到鱼之后筌就不再重要了,因为我们想要的是鱼而不是筌。而所谓的知识,也就是筌,它只是我们用来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工具;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真正想要了解的。因此,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知识,满足于知识,那么我们就势必不能再进一步地有所创新,就像我们想要去捕鱼,结果却织了一辈子的网一样,这无疑是无益的!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这跟孔子的观点真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了。

然而,我们今天的现实是什么呢?有多少学生和老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呢?我想情况很可能是不容乐观的!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其典型表现就是:很多人在选专业时最多的考虑就是以后这个专业能不能挣很多钱,即在很多人那里,知识的确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却不是他们用以认识这个世界、进而提高自己的工具,而是用来换取考试成绩、学位学历以及好工作、高工资等一整套欲望诉求的工具。

也就是说,孔子担心的还只是学生们“想要捕鱼却织了一辈子网”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却是大家根本就不想捕鱼,好不容易织了一点网,还转手就给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晋国,楚国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宋朝,岳飞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汉朝,韩信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鲁哀公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荀息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秦朝,项羽,刘邦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南北朝,智永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吴王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宋朝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主父偃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得鱼忘筌”是怎么诞生的?“得鱼忘筌”的含义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