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之人琴俱亡出自于哪里?它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人琴俱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释义】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人去世了,琴的音调也不再美妙了。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历史典故】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性格豪放超脱、不受约束,为人十分洒脱。他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不仅精通书法,而且擅长绘画,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他们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当时有个术士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徽之听说了此事,便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了。”术士摇摇头说:“代人去死,必须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便去世了。

家人怕徽悲痛,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徽之一直很惦记弟弟,但始终没有消息。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子敬的病怎样了?为什么很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说:“子敬已经去了!是吗?”家人见再也瞒不下去了,便说了实话。

徽之听了居然一声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人准备车辆去奔丧。到了献之家,他在灵床上坐了下来,命人把献之生前最喜爱的琴取来,想弹首曲子。但调了半天弦,都没调好。于是举起琴往地上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时死去了啊!”说罢,他便昏了过去。徽之因极度悲伤,没过多久就病情加重了,一个多月后,他也离世而去。

睹物思人是一种最常见的怀念方式。当亲人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对他们的思念无以复加,对他们的思念无处宣泄,所以,我们只能回到当初共同生活的地方,或者是现在仍然充满他们气息的地方,悼念他们,悼念已经逝去的岁月,悼念曾经的幸福时光。在我们的眼中,他们曾经拥有的美好,也随着他们的离去而一并消失了,正如王徽之所说的“人琴俱亡”。但我们不能像王徽之一样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始终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在他们离开后,将他们未能完成的人生,延续下去,这才是慰藉他们最好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坚壁清野”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坚壁清野”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汉朝,曹操

成语“火树银花”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成语“火树银花”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唐朝,唐睿宗

成语“刻不容缓”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刻不容缓”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周朝,漏壶

成语“机不可失”该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机不可失”该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唐朝,李靖

成语“力不从心”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力不从心”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汉朝,班超

成语“内助之贤”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成语“内助之贤”该如何解释呢?历史出处是哪里?

战国,晏婴

成语“瓜田李下”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成语“瓜田李下”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唐朝,柳公权

成语“近水楼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近水楼台”该如何理解呢?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北宋,范仲淹

成语“间不容发”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成语“间不容发”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解释呢?

汉朝,枚乘

中国智慧故事之孔明慧眼识刺客,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中国智慧故事之孔明慧眼识刺客,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中国,孔明慧眼识刺客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历史典故之人琴俱亡出自于哪里?它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