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朝秦暮楚"指的是哪个地方?这个成语指人还是指事?

朝秦暮楚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朝秦暮楚":一个中国成语里的故事,"朝秦暮楚"最早出自于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那么"朝秦暮楚"究竟指的是哪里?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征伐,双方互有胜负。

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处于秦楚两国战场夹缝中的地区和百姓,无疑是深陷两军交锋的最前沿,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与生存,时而倒向秦国,时而又投靠楚国,如此反复无常才有了"朝秦暮楚"这句成语。那么"朝秦暮楚"究竟指的是哪里?据考证,"朝秦暮楚"分为事和人两个地方,即以事件为指的荆紫关,以人为指的漫川关。

以事为指之荆紫关:

荆紫关位于豫陕交界,为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交界,一部分为秦国所有,一部分归楚国管辖。沿丹江上行大约5公里,在一个名叫月亮湾的地方,有一道两山对峙的关口,关口之外是八百里秦川,而关口之内就是辽阔的中原地区。在这里,咆哮的丹江与狭窄的古道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著名的荆紫关。

据史书记载,荆紫关作为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秦楚之间著名的"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丹阳之战",此战秦国军队凭借占据荆紫关险要地势的优势,一举击败了楚国强大的军队,秦国获胜之后,将荆紫关地区全部归入了秦国的版图。然而在不久之后,秦楚两国重新修好,所以秦国又把荆紫关地区划给了楚国。刚刚还是秦国的紫荆关,转眼又归为了楚国,于是就出现了"朝秦暮楚"这个成语。

以人为指的漫川关: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朝秦暮楚"的解释是: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人之反复无常,这个典故就出自于漫川关。漫川关位于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处陕西省商洛山阳县东南70公里的漫川镇。因漫川关是金钱河与靳家河之汇合处,以地广水宽而得名,素有"南通吴楚、北连秦晋"的"水旱码头"之称,"漫川关,景色鲜,不似江南胜江南"之美誉。

漫川关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蛮子国,战国时期为秦楚两国之边界,至今秦楚两国分界碑还尚在。

作为战国时期为秦楚两国之边界,漫川关避无可避的成为了秦楚两国大军的交锋之地。同样是为了生存,漫川关人被迫时而侍奉秦国,时而又臣服楚国,这也就形成了漫川关人独特的文化特征。漫川关人待人接物热情大方,巧言善语,既有北方人的剽悍耿直,又具备南方人之处事圆滑。漫川关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出美女,漫川关的美女温婉多情,语言圆润如歌,所有“陕西美女在漫川”之称。

应该说,"朝秦暮楚"无论是指荆紫关,还是指漫川关,都是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之下,当地人一种避无可避的无奈之举,在那个烽火连年,刀兵不歇之地,生存就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晋国,楚国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宋朝,岳飞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汉朝,韩信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鲁哀公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荀息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秦朝,项羽,刘邦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南北朝,智永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吴王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宋朝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主父偃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朝秦暮楚"指的是哪个地方?这个成语指人还是指事?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