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钵相传”是何含义?“衣钵相传”有什么典故?

“衣钵相传”有什么典故?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602—675),为了传位,有一次偷偷地跑进了慧能和尚春米的碓房,不言不语,以杖击碓三下,便走了。聪明的慧能已经会意,到了夜半三更的时候,独自来到弘忍卧居的内堂。弘忍早已在内堂等候,见慧能来了,取出衣钵,把它慎重地传授给慧能;宣布慧能将接替他为禅宗六祖。弘忍告诚说:“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在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果然,原以为可得传衣钵的上座弟子神秀的徒众,便想对慧能下毒手。慧能得了衣钵,连夜逃到南方,在一渔村中隐姓埋名十六年,躲过了神秀徒众的追寻暗算。后来,慧能在南海遇印宗法师,落发受戒传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南禅宗。后来南禅宗势力弘扬,至唐代中期已压倒各派,对以后的中国佛教史影响深远。

这传说未必可信,但衣钵代表法统却是事实。衣主要指袈裟。说起袈裟,有人会与《西游记》中唐僧那宝光闪闪的锦襕袈裟相联系。其实那么珍贵的袈裟只是特例。佛教戒律规定,僧人法衣不许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也不得用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能用青(灰色)、泥(褐色)、木蓝(赤黑色)三色,称为“不正色”。不正色印度语音为袈裟,故佛教徒法衣便以色为名,称为袈裟。然而规定是一回事,实际又是一回事。就是佛教发源地的印度,佛教徒的衣色其实也是很不一致的。袈裟都用长方形布条缝制,有五条至二十五条不等,以五、七、九条为多,合称三衣,又称制衣。佛教徒中还有穿“百:衲衣”的。说到百衲衣,或许有人会与海外曾流行的那种百衲时装相联系。但僧侣的百衲衣与时装风马牛不相及。它是用垃圾堆里或坟墓里捡来的布条衲成的,在许多经文中又称之为“粪扫衣”。百衲衣又相对于制衣称听衣,合称二衣。二衣都表现了佛教清净的观念。中国的僧人在说法或举行仪式时,常穿比较讲究的金襕衣。这也有经典为据,如佛典《景德传灯录》中就有如来传给迦叶金缕衣的记载。这大抵是为了表示佛法庄严,不能视作奢侈。唐代宫廷中的高僧赐紫袈裟,则又表示殊荣,可能与当时高官服紫衣有关。

佛教徒的“钵”是用来解决吃饭问题的。和尚同凡人是一样的,也要吃饭。钵是印度语音译“钵多罗”的省略,它是一种扁圆形、平底小口的食器,与中国原有的盂相似,故有“钵盂”之称。在许多书中,常可以看到记有“托钵僧”的事迹,古印度佛教徒不参加生产劳动,其食主要是靠托钵求布施解决的。中国古代的许多行脚僧的食物,也靠托钵化斋解决。古印度佛教徒的钵有泥制和铁制的两种,按规定不许有讲究的钵,而中国佛教徒的瓷钵、漆胶钵等可算是钵中的“奢侈品”了。

衣食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也必然是佛家的根本,所以寺院都有衣钵阁、衣钵簿、衣钵侍者。又由于佛教规定,教徒手不捉金钱,除衣钵外一无所有。因此长老圆寂后,没有钱财遗产,唯有衣钵可作传授的东西。这样,衣钵也就成了僧团领导权的象征。衣钵相传就等于某一教派或某一寺院最高领导权的授受。所以释迦牟尼要传衣钵给迦叶,弘忍传给慧能衣钵时说得更清楚:“昔达摩来自异域,虽传位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这就难怪会衍出南北禅宗争夺衣钵的故事来了。

当然,现在所说的衣钵相传,已引申出许多意思,原先意思的外延已扩大了。如老师传授学问给学生,师傅传授手艺给徒弟等,都可称为衣钵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衣钵相传”是何含义?“衣钵相传”有什么典故?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