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死无二”出自哪里?“有死无二”的典故是什么?

“有死无二”出自哪里?“有死无二”的典故是什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杨阜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早年在凉州担任安定长史,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借兵击败马超,还因为得到嘉奖,封为关内侯。杨阜服侍了魏国三位帝王,在曹操、曹丕和曹睿时期都有得到重用,杨阜德才兼备,但知道他的人可能不算太多。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有死无二”就和杨阜有关,他能击败强大的马超部队可不是因为运气好。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杨阜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相关人物为杨阜、韦康和马超。原文如下:

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余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马超率领其他民族头领进攻陇上的郡县,不少郡县纷纷响应,只有冀城军民拥护州、郡官员的命令坚守城池。不久,马超率领陇上所有的人马,与张鲁派来协助的有杨昂统率的一万多人,一起向冀州发动进攻。

杨阜带着郡国将士、官员及同族能打仗的子弟共计一千多人,命杨岳在城头上建立偃月型营寨,开始与马超作战,从正月一直坚持到八月,但救兵却始终没有到来。刺史派别驾阎温潜水出城求援,又被马超杀害。于是,刺史、太守都大惊失色,开始有了投降马超的打算。

杨阜哭着劝谏道:“我们率领父兄子弟坚守大义,意志坚定,虽死不变。当年田单在即墨城抗击燕军的城防,也比不上现在这样牢固。如今你们却要放弃马上就要到手的胜利,一定会落下不义的骂名,我一定要拼死守城。”说完放声痛哭。最终,刺史、太守派人求和,打开城门迎接马超。马超进城后,将杨岳扣押在冀城,又派杨昂将此时和太守杀死。

今天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杨阜口中的“有死无二”,意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的“必报德,有死无二。”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关中之战结束后。曹操没有利用关中之战取得大胜的有利之机,主力贸然撤回中原,此举给了马超死灰复燃的机会。短短数月间,马超便夺回了陇右地区的多个郡县,随后又向凉州州治冀城发动进攻。面对马超的猛攻,凉州豪族杨阜积极组织力量固守城池。战事一直持续了八个月,但朝廷的救兵仍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凉州此时韦康等人不顾杨阜的强烈反对,开城投降。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原本马超占据冀城,有了一个死灰复燃、重振雄风的大好时机,但他却没抓住这个机会,竟然将已经投降的此时韦康等人杀害。此举引发了凉州豪族及百姓的强烈愤慨,并随即对马超展开反击。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马超集团在没有遭到驻扎在长安的夏侯渊军队的围剿下,就被凉州本地势力彻底击溃,从此逃离关中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晋国,楚国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宋朝,岳飞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汉朝,韩信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鲁哀公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荀息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秦朝,项羽,刘邦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南北朝,智永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吴王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宋朝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主父偃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有死无二”出自哪里?“有死无二”的典故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