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哪里?历史典故是什么?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哪里?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上一次笔者通过讲述周厉王继位后重用荣夷公的故事,向大家展现了姬胡贪财的一面。随后,又通过芮伯良夫的中肯建言被天子置之不理的表现,把厉王刚愎的一面也显现了出来。这一次,咱们还要进一步叙说厉王的刚愎,只不过除了刚愎以外,各位应该还能从中看出姬胡的另一大特点,这到底是什么呢?咱们这就开始闲叙吧。

书接上回,芮伯良夫苦口婆心地劝厉王不要太接近、重用荣夷公,以免被他贪财专利的性格影响了天子的德行。可是,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厉王之所以如此重用荣夷公,正是因为姬胡本身也是个“独财”之人,这两位凑在一起,哪能轻易分得开呢?于是,荣夷公的地位不仅没有被撼动,还让厉王攫取财富的行径变得更加疯狂。

谋划疯狂敛财的厉王与荣夷公

正因如此,厉王这疯狂敛财的举动引起了众人(特别是百姓)的不满,所以街头巷尾开始有人公开议论、指责君王,甚至出现了咒骂天子和荣夷公的话语。然而,民间如此愤懑的情绪和激进的话语,却没引起姬胡的重视,仍然我行我素地搜刮着民财。但是,天子不重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在乎,在众位大臣之中就有一位忠义之士,实在不想看着朝廷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便来到了厉王面前想对他劝谏一番。那这位忠义之士是谁呢?莫非又是芮伯良夫吗?

告诉各位,这次来进谏的还真不是芮伯,而是比他地位更高的召穆公。说起这位召穆公,他姓姬名虎,乃是王室宗亲,其身份之尊贵自不必说,再加上他的先祖正是与周公分陕而治的那位召公姬奭,难怪他会如此关心周朝的前景。当召穆公来到厉王面前时,姬胡自然要给他几分薄面,还算有耐心地听着他的建言。而召穆公倒也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告诉厉王现在民间所发生的问题,劝他不要再搜刮钱财,也不要再下发那些让百姓忌惮或者厌恶的政令了。

厉王的疯狂举动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

可是,当召穆公的一番劝说之后,厉王不仅没有表示悔改,反而发起脾气来了。他愤愤地告诉穆公虎不要多言,对付民间的流言蜚语,他自有办法解决。召穆公本来还想再劝谏一番,却看到厉王这个态度,知道自己多说无益,也就退出王宫,等着姬胡那平息民愤的妙计了。可谁知厉王口中所说的“妙计”实际上是一个阴损毒辣的方法,特别是他还找来了一位神秘人物帮他运作此事,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恐怖程度堪比明朝后期的厂卫,甚至比他们还甚。

厉王平息百姓言论的方式被他称为“监谤”(即监察谤言的意思),而姬胡找来的这位神秘人物,史书记载他是一位来自卫国的巫师,真不知堂堂的一朝天子是如何跟这位卫国人扯上关系的,恐怕又是某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引荐的。卫巫接受任命以后,立刻帮厉王进行监察,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即“以告则杀之”,在笔者看来就是采用派人四处监听及鼓励告密这两种方式,被告发的人结局却只有一个,便是有点消息就立刻处决。

也许有童鞋要问了,监听、告密的方式在历朝历代都曾存在过,如武周时期的酷吏、明朝的厂卫、清朝的粘杆处等等,都是十分恐怖的,怎么厉王让卫巫的“监谤”就比其他的更恐怖呢?其实,卫巫“监谤”处决的手段也许没有其他特务机构那么残酷,但他的恐怖在于那种从上到下的压迫感。

明朝特务机构之一的锦衣卫

首先,其他朝代的特务机构主要针对的是官员,平民百姓的监视就少了很多(民间较有名气的名人除外),但卫巫的“监谤”可不管你是诸侯卿士,还是普通百姓,全在其监视范围内。其次,其他朝代实施行刑或暗杀前,多少得找到或罗织出一些罪名才行,而厉王让卫巫根本不用管那么多,只要有一点信息反馈上来,不管真伪一并处决,是不是很恐怖。最后,更为恐怖的是,其他朝代的监听初衷是皇帝为了巩固皇权,并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可厉王并不是这想法,他就是要杀一儆百,可以说就是为了杀人而杀人,真是视人命如草芥啊。

所以,在这样的恐怖压迫下,对朝廷、天子的指责之声立刻少了很多,诸侯也不敢轻易来朝了(其实也是对厉王不满的一种表现)。可即使变成了这样,厉王仍然不满足,还让卫巫继续扩大“监谤”的范围,处置手段也更加严苛。最终结果据史书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即所有人互相都不敢再说话了,路上遇到熟人也仅仅是目光相视一下,便匆匆离去。大家看看这样的压迫感,是不是比明朝的厂卫还厉害?

当所有人都不敢再轻易发言的时候,厉王可高兴坏了,赶紧把召穆公叫到宫中,向他炫耀自己的“成果”。但这样的结果怎么会让召穆公感到高兴呢,于是他立刻严肃地向厉王陈述危害,开始了长长的一段劝谏。

召穆公对厉王进行劝谏

穆公虎告诉厉王,他的这种方式只是堵住了人们的嘴巴,好比是用泥沙在堵塞洪水一样,一旦决口洪水伤人虽然很多,但仍比不了阻塞言路带来的后果更严重。希望天子能像疏浚洪水一样广开言路,让百官能够直言进谏,让史官能多献上可供借鉴的史料,让乐师敢于用乐曲反映民情,让百姓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施政的好坏;才能让好的政策加以推行,坏的政策加以更正;才能保持为君治国之道。如果大王还是继续阻塞悠悠众口,不让百姓发声,恐怕这统治将维持不了多久了。

按说召穆公的一番话说得既有道理也很有分量,一般的君王听过之后多少会有所触动。可是,咱们这位厉王那刚愎自用的劲头还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任凭你说破大天,他还是让卫巫把“监谤”变本加厉地坚持到底。就这样,厉王这种持续高压的政策和暴虐的性格传遍了整个王朝,在矛盾激化到临界点之前居然还收到了一个奇效,那就是此前一位曾露出反叛迹象的诸侯竟屈服收敛了许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咱们下次再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晋国,楚国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宋朝,岳飞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汉朝,韩信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鲁哀公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荀息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秦朝,项羽,刘邦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南北朝,智永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吴王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宋朝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主父偃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哪里?历史典故是什么?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