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古代最知名的政治联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现在的人常说:人际关系是成功必需的法宝。国人讲人际关系,自古以来便是如此,集体利益的树冠往往是宗族血亲,正所谓“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民间有“是亲三分向”之说,古代官僚若身居高位,大多会培养宗族亲信,以建立巩固自身权利的集团。这种思维反映在各利益组织的冲突与交融中,常会出现“政治婚姻”之事,因为一旦联姻,本不相干的个体或集团便具有了亲缘关系,强强联手使之成为利益争夺的共同体。众所周知,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虽为小说,但关于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的描写,却大多本自真实,其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政治婚姻的产物。历史上这类事情屡见不鲜,汉人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和亲”也为此类。

“秦晋之好”现已成为结婚的代名词,这个典故来源于《左传》,其实原本是一桩不折不扣的政治婚姻。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求称霸,巴结当时国力雄厚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便把长女伯姬嫁给了他。后晋献公老迈昏庸,因爱新宠骊姬,便杀死太子申生而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于是,他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恐殃及池鱼,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夷吾辗转至秦国,许以晋国黄河以西之地,秦穆公遂助其做了国君,史称晋惠公。但其后夷吾不但对割地之事反悔,秦国受灾向其求粮(此前晋国受灾,秦曾赠给大批粮食)时他也予以拒绝。秦穆公大怒,渡过灾年后便发兵攻晋,虏获了晋惠公。虽然在伯姬以死相胁下秦穆公没有杀掉晋献公夷吾,但还是把夷吾的儿子公子圉扣为人质,此事才罢休。

其后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本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当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重,害怕国君的位置会传给别人,便抛下妻子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称晋怀公。也许自觉做了欺心的勾当,他从此跟秦国不相往来。

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震怒,立即决定要推举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便把流亡楚国的重耳接过来,再次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此时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谓微妙至极,他既是夷吾和重耳二人的姐夫,又是夷吾之子公子圉的岳父,还是妻舅重耳的岳父。在此,婚姻与感情毫无关联,赤裸裸地成为政治游戏。最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驱逐晋怀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婚姻都是在利益驱使下进行的,即便有违伦常也在所不惜。

刘备与孙夫人三国时蜀汉国主刘备与吴国国主孙权的妹妹之结合,正史《三国志》中只提及寥寥数语。《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写道:“(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京口,即今江苏镇江)见权,绸缪恩纪。”《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则只说了一句“初孙权以妹妻先主”,而到了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才以浓墨重笔写出“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精彩篇章。

《三国演义》写孙权用周瑜的美人计被诸葛亮识破,即派赵云护送刘备过江迎娶孙夫人,其实,这件事与诸葛亮并无多大关系。根据史书记载,是孙权嫁妹在前,刘备去江东在后。彼时刘备刚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魏,领荆州牧,蜀国的力量有很大发展,孙权对此感受到了压力,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强敌曹操,于是主动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进妹固好”,也就是希望通过结亲的手段来巩固同盟关系。刘备之妻,也就是孙权的妹妹,史书中一直以孙夫人为名,并未具其名讳。《三国演义》中说她叫“孙仁”,其实孙仁是孙坚庶子孙郎的别称,还有很多戏剧中名其“孙尚香”,此俱是稗官野史,不足为据。《赵云别传》记载的孙夫人骄横跋扈,经常纵容从东吴带来的随从肆意妄为,刘备便命赵云掌管内务,对其进行约束。夫妻之间本是一句话的事情,却要赵云这个手下人出面,可以看出刘备对孙夫人的疑惧。《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还记录了诸葛亮的话:“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这桩婚事并不简单,孙夫人似乎被看做是东吴安插过来的定时炸弹一般。正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以诸葛亮为首的蜀国谋士也另有计算,于是成婚不久的刘备主动前往京口会见孙权,借口面谢其嫁妹之恩,向孙权提出了“借”荆州的要求。

之后的故事峰回路转,其政治婚姻的本色彰显出来。蜀汉与孙吴因争夺荆州反目,不惜兵戈相向,吴将吕蒙袭杀关羽之后,双方结下不解之仇,由联姻而促成的亲缘关系彻底破裂,孙夫人拟挟走刘备唯一嫡子刘禅(阿斗)未果,径自回了娘家东吴,及至刘备白帝托孤身死一刻,二人再未曾相见。其实在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瓦解之时,刘备与孙夫人的夫妻关系已然名存实亡了。

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和亲一般是汉族统治者为笼络少数民族政权,或少数民族首领为获得中原地区的认可而进行的一种联姻行为。这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活动,婚姻的男女双方都是为了本集团的利益而走到一起的。

早在周襄王时期(前651—前619年),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联兵作战。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的晋献公兴兵伐骊戎,骊戎不敌请和,纳其二女于献公,长曰骊姬,次曰少姬。这些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汉朝的昭君出塞,以及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治诸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他非常仰慕唐朝的富庶与繁荣,唐贞观八年(634年),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同时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通好。贞观十三年(639年),与泥婆罗尺尊公主联姻后,亦遣使赴唐求婚。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的外交政策,同时亦愿结好强盛的吐蕃,求得西部边境的安宁,遂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入藏,将佛教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高原,进一步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宋朝并没有和亲的行为,明朝则只有一幕关于和亲的荒唐事。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囚禁,瓦剌国师也先本以为奇货可居,要敲笔竹杠,没想到明朝另立景泰帝朱祁钰,又有名臣于谦率军与之作战,瓦剌屡遭败绩。此时英宗仿佛是个烫手山芋,也先不得已之下将其送回,为了拉拢人心还要把妹妹嫁给英宗。英宗回明后被在位的景泰帝软禁,也先将妹妹随后送至大同拟转道北京,却不料大同总兵石彪见其貌美,又以为英宗复辟无望,遂将也先的妹妹扣留做了自己的禁脔。七年之后,英宗利用“夺门之变”再次登基,铲除了因助其复辟有功而飞扬跋扈的权臣石亨,这个石亨正是石彪的叔叔,此时他才发现原本要许配给他的也先的妹妹。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曾把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还有几位皇室成员嫁给了当时以吴三桂为首的四藩,这件事情金庸先生在其巅峰之作《鹿鼎记》中曾有戏说。

古时汉人的正统观念很强,汉族大多瞧不起少数民族,从“夷”“蛮”“胡”等贬义的称谓中即可看出。因此正统汉人政权宋、明(李唐王朝有胡人血统)都不曾运用和亲作为政治手段。即便是和亲最多的汉、唐,和亲的所谓公主,绝大多数也只是皇帝的义女,而非亲生骨肉,和亲不过是巧立名目的政治手腕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晋国,楚国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宋朝,岳飞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汉朝,韩信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鲁哀公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荀息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秦朝,项羽,刘邦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南北朝,智永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吴王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宋朝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主父偃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古代最知名的政治联姻!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