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口如瓶”还有下一句?“守口如瓶”有什么典故?

“守口如瓶”还有下一句?“守口如瓶”有什么典故?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守口如瓶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意思是能替人保守秘密,说话十分严谨。关于守口如瓶的典故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年间宋仁宗重用富弼,让他担任宰相一职,但富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此主动辞官回乡隐居。但富弼也从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喜怒,依然可以做到公正办事,所以就有“守口如瓶”一说。其实守口如瓶还有下一句,可能还有很多朋友不清楚,这次就来看看吧。

如果说某人对某事“守口如瓶”,就表示这个人口风很严,会产生一种很放心的感觉。

但是守口如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要知道在过去,有些人为了守住某个秘密,不惜杀人灭口。

许多人不知道这句话还有后半句。

其实它的后半句更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身处某些特定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呢?“守口如瓶”的后半句又是什么呢?下面就来为您揭秘!

“守口如瓶”出自唐·道世《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守口如瓶。”

指的是紧闭嘴巴不讲话,像瓶口塞紧了一般。

这句话形容的是严守秘密,说话谨慎的形象。

答应守口如瓶的人带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

是君子信守承诺、待人有责任心的美德。

然而,所谓纸保不住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守口如瓶都不容易做到。

正因为人们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历史上因为秘密而引发的命案不计其数。

唯有死人才不会开口说话。

其实“守口如瓶”还有下半句,它更难做到。

下半句是:“防意如城”。

意思是:遏制自己的私欲,就像防守城池一样坚定。

“私欲”古时亦作“ 私慾 ”。

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个人的欲望;第二,特指不正当的欲望。

先看第一层,《淮南子》有曰:“公道不立,私欲得容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也就是说,私欲只有建立在公道的基础上才能长存。

当个人的欲望和集体欲望相冲突时,放弃个人欲望能促进整体和谐。

举个例子,一群人出去旅游,大家都想去一个地方,而有个人想去另一个地方。

这时,就要少数服从多数,使团体更和谐。

如此一来,此人心里肯定不舒服,如果他做不到“防意如城”,不能遏制自己私欲的话,说不定会闹事。

下面来看第二层意思,不正当的私欲指的是不被社会认可的私欲。

包括很多,比如:贪念、色念等。

历史上贪官污吏无数,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他们都没有守住自己的城池。

然而,也有许多清正廉洁的好官给我们做出了“防意如城”的表率。

能做到这一项的人,品德高尚、值得尊敬。

北宋年间,宰相富弼颇有才干、政绩突出。

他为官清廉,克己奉公,主张“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据《宋稗类钞品行》记载,宋英宗登基后,曾把先帝的遗物赏赐群臣,欲额外赏赐富弼一份礼于富弼。

而富弼遏制了自己的私欲,诚恳地说,“如果为人臣者接受了额外的赏赐,要是以后皇上做出什么例外之事,将凭什么来劝谏呢?”

最终,富弼做到了“防意如城”,推辞了这份额外的赏赐。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这两句金玉良言出自唐·道世《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

是教导我们要信守承诺、对人对事要有责任心,而且要平衡个人私欲和社会公道,做一个遵守社会规范、不贪慕虚荣,品德高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守口如瓶”还有下一句?“守口如瓶”有什么典故?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