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谈阔论”中的“迂”字有何含义?“迂”是怎么演变来的?

“迂谈阔论”中的“迂”字有何含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先奉上标题里问题的答案:成语“迂谈阔论”中,迂的意思是“夸诞不实”。详情请见内文。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说“辵”部的三个汉字,这三个汉字中,只有“迂”是常用汉字,因此,今天的重点汉字是迂。

1、迂。读yū。《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迂,避也。从辵,于声。”这个“避”字需要说说,王筠的《说文句读》称:“此避仍是僻字。迂曲是偏僻也。”不过段玉裁的解释更靠谱,《说文解字注》称:“迂曲、回避,其义一也,”略考察一下字形发展:

(《字源》中迂的字形发展)

迂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从止,金文从走,我们前面说过,在古文字里,止、走、辵三个是义近形符,常常通用。迂是形声字,本义是迂回、曲折。比如《书·盘庚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孔传称:“迂,僻。”孔颖达疏称:“迂是迦也,迴行必僻,故迂为僻也。”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曲折(即心术不正)。又比如《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武圣孙子像)

又比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二》:“骑夫以家在荞甸,故强余迂此。”因为骑夫家的原因,走了迂回的路线。

本义之外,迂还有很多引申用法,比如:(1)远。因为迂回所以远。比如《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岂不是绕远了吗?

(2)广大。《玉篇·辵部》:“迂,广大也。”比如《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玄注称:“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

(3)迂腐,不切事理。《字汇·辵部》:“迂,阔也。”比如《论语·子路》:“有是哉,子之迂也!”有这个必要吗?老师太迂腐了。这个用法现代汉语也用,比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指柔石足够迂腐,足够不切事理。

(柔石像)

(4)夸诞不实。比如《国语·周语下》:“郤犨(chōu)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郤犫谈吐夸诞不实,郤至则自吹自擂,齐国的大臣国佐说话毫无忌讳。又比如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驺衍等迂谈阔论,虚而无实。”后来,“迂谈阔论”后来发展为成语,就是高谈阔论,但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其中的迂,即“夸诞不实”的意思。

(迂谈阔论)

(5)邪。比如《国语·晋语一》:“不度而迂求,不可谓义。”韦昭注:“迂,邪也。不度利害之本,而以邪夺正,不可谓得其义。义,宜也。”

(6)缓慢。比如王粲《儒吏论》:“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

此外,迂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迂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迂字的小篆写法)

2、<辶+聿+彡>,现在的GBK字库已不收录这个字,字形描述困难(<辶+聿+彡>),只能上图:

(<辶+聿+彡>的楷书写法)

读音有两个:

(一)jiā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辶+聿+彡>,目(自)进极也。从辵,<聿+彡>声。形声字,本义是至。桂馥《说文义证》:“自进极也者,《坤苍》:‘至也。’”《玉篇·辵部》:“<辶+聿+彡>,至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二)jī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同“津”。渡。也只存在于字典辞书里。《集韵·真韵》:“津,《说文》‘渡也。’古作<辶+聿+彡>。”《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辶+聿+彡>,古文津字。”

<辶+聿+彡>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辶+聿+彡>字的小篆写法)

3、邍。读yu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从辵、备、录、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人所登,从辵、备、录、阙。此八字疑有脱误,当作从辵,从略省,从录。”这个拆解也并不详细,徐锴的《说文系传》则认为:“臣锴以为人所登故从辵,登而上故从夂,夂,止也。《春秋左传》曰:‘原田每每’,《诗》曰:‘周原膴膴’,故从田,未知何故从录也。”王筠的《说文系传校录》又有补充:“《石鼓》作邍,从辵、从夂、从田以会意,彖则声也。”汇总一下,到王筠这里,算说清楚了,但“彖”后来又改作“录”似乎又成了问题,现在一般认为“彖”后来讹写为“录”,它是邍字的声部。

邍是形声字。本义是地之高平者。即平原的“原”,实际上,在经传里,也多写作“原”。《古今韵会举要·元韵》引作“高平曰原,人所登。”,并云“本作邍”。《集韵·元韵》:“邍,通作原。”《周礼·夏官·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贾公彦疏称:“高平曰原,平濕曰隰。”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又低又湿的地方叫“隰”。原,在《石鼓文》里来就写作“邍”,就是古原字。比如《农政全书·农本·诸家杂说》:“高下邍隰,燥湿寒燠之气宜候也。”又高又平的地方叫“原”,跟现在的原有区别,我们看李商隐《登乐游原》,其实就是登到了又高又平的乐游“原”上。

(《登乐游原》)

《说文解字》没有收“原”字,篆刻用篆如果用到“平原”的原,就是篆作“邍”。如果用到“原来”的原,就篆作“元”。

邍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邍字的小篆写法)

本课三字,后两个字是生僻字,了解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迂谈阔论”中的“迂”字有何含义?“迂”是怎么演变来的?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