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董狐之笔”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

【成语】: 董狐之笔

【拼音】: dǒng hú zhī bǐ

【解释】: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成语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

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十分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口味,一生气竟把厨子杀了。国相赵盾,屡次劝谏,只是不听。起初他还嘴上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改正,不过说完也就算了;到后来,非但毫不认错,反而怀恨在心。他几次三番设计谋杀赵盾,没有成功。赵盾看看形势很危险,只得逃出都城,暂时躲避到外地去。这时,赵盾的堂兄弟赵穿,趁晋灵公在桃园里喝得大醉的当儿,密派心腹甲兵,发动突然袭击,把晋灵公杀死了。赵盾得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这一件事,史官董狐把它记入史册时,写道:“赵盾弑其君。”(在封建时代,杀死帝王或尊长叫“弑”,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赵盾见了,大惊,立即向董狐解释,声明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走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左传·宣公二年》,载有这段故事,并且说,孔子对于董狐曾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直书事件的实质而不加隐讳)。”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无法受恶(冤枉得了个恶罪名);惜也,越境乃免(可惜啊,他要是离开了本国,他就没有责任了)。”

孔子的这段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说它。但后来称赞良史(公正的史官),就因此叫做“董狐”。唐朝人吴兢,撰《武后实录》,其中有指责张说的述评。后来张说官至“中书令”,位同宰相,请吴兢删改原书中的有关述评,他不肯。当时人们因此称他为“今董狐”。

不隐讳任何人的错误、缺点,有什么说什么,毫无顾忌,把真实的情况大胆公正地直写出来,这样的文笔,就被称为“董狐之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感恩图报”该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感恩图报”该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春秋,伍子胥

关于从善如流出自哪个历史典故?它的出处是什么?

关于从善如流出自哪个历史典故?它的出处是什么?

典故,从善如流

关于凿壁偷光的出处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一个历史典故?

关于凿壁偷光的出处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一个历史典故?

典故,凿壁偷光

成语“返老还童”有哪些故事?又该作何解释呢?

成语“返老还童”有哪些故事?又该作何解释呢?

汉朝,刘安

关于孙膑膑膝的出处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一个历史典故?

关于孙膑膑膝的出处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一个历史典故?

典故,孙膑膑膝

成语“负重致远”该如何解释?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成语“负重致远”该如何解释?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三国,周瑜

关于胡服骑射出自哪个历史典故?它的出处是什么?

关于胡服骑射出自哪个历史典故?它的出处是什么?

典故,胡服骑射

成语赴汤蹈火的典故是什么?该典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成语赴汤蹈火的典故是什么?该典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成语,赴汤蹈火

关于奴颜婢膝出自什么典故?该典故的内容有什么道理?

关于奴颜婢膝出自什么典故?该典故的内容有什么道理?

典故,奴颜婢膝

成语“飞黄腾达”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理解呢?

成语“飞黄腾达”历史出处是哪里?该如何理解呢?

唐朝,韩愈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成语“董狐之笔”源自何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