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哪里?古代还有哪些类似的短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意思是生长在夏天的虫怎知冬天的冰。这句话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见识短浅,只不过青蛙是受眼界的限制,而夏虫是受时令的制约。其实古代类似这种带有安讽意味的话语还有很多,也反映出古代文化人的素养,损人也都不带脏字的。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其中比较出名的句子,了解下背后的故事典故究竟是怎样的。

夏虫不可以语冰

这句话的原典是出自于《庄子·外篇·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说的是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一生都不知道世上还有冬天。比喻人一个人见识浅薄,常自以为是。历史上有很多古籍引用这句话来讽刺挖苦一些见识浅薄者,比如说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便有:“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竖子不足与谋

这句话的原典是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初项羽摆下了鸿门宴,有着大好的机会可以杀刘邦,范曾更是极力的劝说项羽杀了刘邦,没想到项羽犹豫不决最后刘邦逃走了,气的范曾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以说极具讽刺意味了。

三姓家奴

这句话源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之中:“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不得不说张飞的毒舌,估计当时吕布恨不得一枪将张飞挑于马下吧。

沐猴而冠

这句话也是出于《史记·项羽本纪》中:“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有人便在背后嘲讽他,果然是戴着帽子的猴子,一朝得势便暴露了原型,内里是蠢笨不堪。

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说一个人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平白浪费粮食,浪费空气,还不知道尊老爱幼,真是害人虫,不得不说孔子的这句很有杀伤力。虽然难听了一点,实际上却是在劝人向善。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后来这句话一直都被老师用来责骂屡教不改的学生。可以说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但是却令人心服口服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哪里?古代还有哪些类似的短语!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