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出处】

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释义:

意思为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公元550年,东魏的政治大权被当朝的丞相独揽,这个丞相就是高洋。高洋一人统揽着东魏所有的政事,并且有篡权夺位之心。当时的魏孝静帝(元善见)只是一个“居其位,不谋其政”的皇帝。后来高洋逼迫魏孝静帝退位,将皇位转让给他。高洋就这样运用卑鄙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这个王朝就是北齐,高洋做了北齐的文宣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东魏死灰复燃,东山再起,高洋大灭东魏元氏政权的势力,对东魏的皇族斩尽杀绝,几乎不留活口,以此来免除后患。

高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手段极其残忍。他首先杀死的就是魏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他用毒酒将他们毒死。之后,高洋还是觉得留有隐患,就下令把元氏宗室近亲44家逮捕下狱。前后共处死七百多人,就连婴儿也不放过。将元氏宗亲杀害后,高洋还叫人将尸体抛到漳河里去喂鱼。

高洋的行为很快就传播开来。传到了元氏的远房宗族那里,远房宗族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头上来。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听到这话后,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非常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胆小怕事的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禀告给了高洋。高洋随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官发财了。

但是,好景不长,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元景皓被杀不久,高洋因病死去。过了十几年,北齐王朝也灭亡了。而元景皓那“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正义行为,却一直受到后世人们的称颂。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把元景皓的“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简化引申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