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可夫”本来是什么意思?“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典故?

“人尽可夫”本来是什么意思?“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典故?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人尽可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他真正的寓意,其实并不是按照这么四个字来理解的,现在“人尽可夫”对女人来说不是一句好话。辞海说“人尽可夫”是指不守贞操的女子,其实这句成语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郑厉公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祭足的权臣,当时他在郑国的权力很大,甚至威胁到了郑厉公的地位。于是郑厉公为了维护自己的君王权威,决定铲除这位重臣。但是祭足家中戒备森严,郑厉公很难下手,于是郑厉公就叫来了祭足的女婿雍纠,当即赏赐给他大量的财宝,让他想办法去把自己的岳父干掉。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雍纠自然财迷心窍,就答应了郑厉公。

于是雍纠就在家中开始暗暗策划谋杀祭足的计划,他的妻子雍姬实际上和他的感情非常和睦,但是看到自己的丈夫最近表现比较反常,于是就偷听雍纠和其他人的谈话,这才知道原来丈夫想要杀害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她也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任凭自己丈夫胡来的话,那么自己的父亲肯定会性命不保;但是一旦将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父亲的话,那么自己的丈夫可能也会性命不保,那么她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最终她还是勇敢的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帮她做选择,而她的母亲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却也长叹一口气说:“丈夫没了还可以再找一个,你的父亲如果出了事情的话可就找不到下一个了!”这句话让她如梦初醒,于是她急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祭足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勃然大怒,于是立刻下令把雍纠干掉,并且准备对郑厉公下手。无奈之下,郑厉公匆忙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李,把雍纠的尸体拉上,临走的时候还不忘记嘟囔一句:“这么重要的大事也能让妇女听到,你活该这个下场!”于是郑厉公在国外流浪了十几年才最终回国,而当时的人们也把雍姬的这个选择称为“人尽可夫”。

祭氏和雍纠做了四年的夫妻,因为人尽可夫这句话出卖了丈夫雍纠,改变了郑国的历史,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实主导整个事件的症结不在祭仲夫人嘴巴里讲出的那番父重于夫的大道理。真相还是在于两性间的性关系,如果雍纠在那方面能让祭氏满意,祭氏会服服贴贴的向着自己的男人。俗话说“女心外向”,对女人来说,男人和父亲之间,正确的选择永远是要和她共度一生,可以让她不时极乐升天的男人。只因雍纠无力满足祭氏,于是他虽然尽力巴结讨好妻子,却在妻子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男人,被老婆出卖而身死异乡。

祭仲在厉公出奔后,迎昭公姬忽复位。但两年后姬忽被次席大臣高弥渠趁祭仲不在国内时给弑了,另立老三姬亹。又隔两年,姬亹到齐国会盟被齐襄公杀了,祭仲再立老四姬婴继位。姬婴在位十四年,厉公姬突在齐国的支持下打回郑国杀了姬婴复位,又做了七年的郑侯。他在外流亡十三年吃了不少苦,尝尽冷暖,复位后他自然会算一下老帐。这时祭仲已在两年前死了,然而从此祭氏家族在郑国政坛消失,历史没交待“人尽可夫”的祭氏最后的结局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退避三舍,晋国,楚国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

宋朝,岳飞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鹿”代表什么?

汉朝,韩信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既往不咎”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鲁哀公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危如累卵”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荀息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约法三章”的故事怎么来的?项羽为什么选择在“鸿门”宴请刘邦?

秦朝,项羽,刘邦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户限为穿”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南北朝,智永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螳螂捕蝉”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春秋,吴王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谷道破裂”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竟然跟一个公主有关!

宋朝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相见恨晚”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主父偃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人尽可夫”本来是什么意思?“人尽可夫”有什么历史典故?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