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是谁说的?“豫让击衣”的典故是怎么样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士为知己者死”是谁说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豫让是春秋末期的一名刺客。《史记·刺客列传》中在第3位人物,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共计5人。其实,在《史记》中,除了《刺客列传》中记载的5人外,还有好几位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自杀的例子,如侯赢、田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国士,奉行信义、荣誉比生命还重要的普世价值。豫让经典名言“为知己者死”,其典故“豫让击衣”,依旧深入人心。

《史记·刺客列传》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说的是:豫让逃到山中躲藏,说:“唉!士人为赏识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妆饰面容。智伯如此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那么,我即使死了,魂魄也不会感到惭愧。”

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春季战国时期最为流行,他们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真正的刺客,其精神实质如豫让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忠”、“义”、“信”、“勇”的思想,不求名利、不求回报,为报知遇之恩,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同时,可贵的是他们守着自己的侠士之义,有自己的正义感,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底线。

豫让刺客的背景是春秋末期,当时的晋国由六个大家族把持,在利益面前,相互攻伐。其中智氏最强,先后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75年,智伯成为晋国执政。因卿大夫赵氏拒绝献出封地,智伯联合魏氏、韩氏两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

没想到,当时还是晋国卿大夫之一的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氏、韩氏临阵反戈,联合赵氏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属地,并将晋国完全瓜分了。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三家分晋”。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还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做饮器。

为智伯复仇,豫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干的也是最低等下贱的活儿:打扫厕所。凭借这身临时学来的手艺,豫让成功进入赵襄子的宫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感觉这个人不对劲,就派人将豫让抓来查问,果然身上藏了匕首。问明理由之后,认为他是一位义气之士,就放了豫让。

豫让不死心,用漆涂身使皮肤溃烂,又吞咽火炭,烧坏声带,改变自己的声音。一切改变搞定,打探到赵襄子某天行程,豫让便埋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边时,马发出惊嘶,豫让被发现,赵襄子问他:“你不是曾经为范氏和中行氏服务吗?智伯杀了他们,你为什么不为他们报仇,而独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解释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正犹豫怎么处置他时,豫让先开口了。他向赵襄子提出一个出乎人意料的请求:“请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自己象征性地刺杀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

这就是“豫让击衣”典故出处。根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襄子最终满足了豫让这个有点搞笑的请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据说,他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除了豫让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刺客如荆轲、聂政等,无一不是这样的人物。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展现了一代刺客的壮烈情怀,其侠肝义胆被人传颂至今。但他们的主人都是一个套路,以小恩小惠而让其舍身卖命。

再如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以任侠著称。他年轻时因为杀了人,要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了齐国隐居,以屠宰牲畜为生。后来,韩国大夫严仲子由于与韩国国相侠累结仇,被其追杀,也亡命逃到了齐国避难。

严仲子听闻聂政侠名后,多次登门拜访,并在聂政之母寿辰之日,出资出力,大摆宴席,亲自捧杯,给其母敬酒,并献上黄金为寿礼。严仲子求聂政为己报仇,但聂政要侍奉老母,婉言拒绝。

直到聂政之母去世,服丧期满,聂政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带着宝剑来到韩国都城,看到侠累坐在高堂之上,便径直穿过持刀荷戟的侍卫去刺杀侠累,一击毙命后,他又击杀侠累的侍卫多达数十人,之后,他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趁机自毁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春秋战国不仅仅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江湖游侠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太史公在《史记》中也为他们专门开辟了《刺客列传》,来记载他们的事迹,以示宣扬和纪念他们。刺客文化已成为历史,但他们的“忠”、“义”、“信”、“勇”的内涵,还是值得品味的。豫让经典“为知己者死”,如果我们只记得下半句“女为悦己者容”,你的精神l档次可就上不来了。用今天的话讲:责任,担当,挺起的胸膛,才有分量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来源:网络数据
首页点赞

高考相关内容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news where classid= order by id DESC limit 8

高考备考专题

高考最新文章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河东狮吼”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宋朝,苏轼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大逆不道”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刘邦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汉朝,班超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出类拔萃”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公孙丑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愚公移山”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上古,愚公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春秋,信陵君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一毛不拔”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战国,墨子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语“迎刃而解”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晋朝,杜预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成语“一钱不值”出自哪里?又有什么典故呢?

汉朝,灌夫
新高考-学习资料-成语大全-“士为知己者死”是谁说的?“豫让击衣”的典故是怎么样的?

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他高考内容吧

网站首页网站地图返回顶部